教学设计
课 题 《快乐的音乐会》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快乐的音乐会》拍儿童歌曲,歌词结合紧密,级进、流畅的旋律不时地插入八分、四分休止符,使得旋律收放有度。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在八度的位置出现滑音,歌词略多并且节奏有点复杂, 实际教学中怎样生动有趣的展现是需要思考的。还通过风趣的道白的加入,使歌曲更加活泼欢快起来,仿佛看到活灵活现的小狗小猫。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拍的律动有一定的感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然是活泼好动,喜欢故事性、游戏性的音乐方式,所以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尽量结合游戏、身体律动,避免说教或过于理性的理论教学方式,引领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音乐。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故事性为主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中的童趣、欢乐,并通过律动的方式,增强了身体与音乐的链接。 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身体对二拍子音乐的感知,并体会、学习音乐作品中典型的节奏型。 用活泼欢快、自然舒适的声音演唱歌曲,合适的方式表现音乐中的乐器、动物等形象及音乐的情绪。
教学重点 用活泼欢快、自然舒适的声音演唱歌曲,合适的方式表现音乐中的乐器、动物等形象及音乐的情绪。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身体对二拍子音乐的感知,并体会、学习音乐作品中典型的节奏型。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钢琴(或电子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热身活动:节奏练习 二、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一、课程导入: 今天去参加一场音乐会,音乐会的入场券是需要学会一条节奏,认识三种乐器才能取得。 先请仔细听我拍、读一条节奏; 2.听清楚了吗?我们再来一次,出示节奏图片; 3.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刚才我们拍的节奏,我们听一听它在音乐中是什么样的吧,请跟我边听边打节奏; 相信同学们的节奏拍的一遍比一遍准确,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整的听一遍歌曲《快乐的音乐会》,边听、边拍、边思考:刚才我们拍的的节奏在歌曲中出现过几次? 我相信同学们听对了,这条节奏在歌曲中出现过三次。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认识三种乐器。 (一)认识三种乐器 先看老师模仿这三个乐器的演奏方式,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乐器呢? 同学们,猜出来了吗?我们通过演奏方式可以看出来第一个乐器是拉弦乐器,第二个乐器是吹奏乐器,第三个乐器是打击乐器。答案呢,就在我们的歌曲里,让我们分别来听一听。 ①聆听乐器一并介绍乐器胡琴; ②聆听乐器二并介绍乐器喇叭; ③聆听乐器三并介绍乐器铜鼓。 学生先看老师示范,然后跟着老师拍节奏,再尝试伴随音乐拍节奏。 完整聆听歌曲并数出节奏在歌曲中出现过几次。 学生观察老师模仿乐器演奏方式,思考是哪三种类型的乐器。 通过聆听和老师的讲解认识并了解三种乐器。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多示范几次,并且带学生多练习几次,休止符位置容易节奏不准确,引领学生体验“空拍”的感觉。 在认识并了解乐器之后,就结合学习的节奏模仿“演奏”乐器,不仅能巩固学习过的节奏,还能帮助学习歌曲。
三、学习歌曲第二部分 (二)对比节奏,学习旋律及歌曲。 观察两条节奏型的不同; 观察出在节奏的基础上加入了音高变化,形成了好听的旋律;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唱一唱旋律线; 分别学唱第二段、第三段,最后学习第一段。 (一)介绍歌词并解决难点部分 这次我们去音乐会,还带上了自己心爱的小狗小猫,小狗小猫刚第一次参加音乐会有点紧张,它们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并且好奇地问:“咦?人们在做什么呀?”当它们发现人们在唱歌时,听的特别开心,满脸笑嘻嘻的。 学唱第一段: ①我们一起来学唱这一句吧,请你仔细听,这一句当中有一处语气重音,请你用手边画旋律线边仔细听施老师的范唱 ②老师标红色的地方就是语气重音,请跟我再唱一遍:嘻呀得儿喂。 跟音乐完整演唱第一段; 学习第二、三段; ①.第二段第三段在这里也是语气重音,第二段唱的是:喵呀得儿喂,第三段是蹦呀得儿喂。 ②同学们,这里又是喵,又是蹦的,你猜小狗小猫在做什么?对啦,它们在唱歌跳舞。我们一起看一下歌词:嗯?小狗小猫也跟着唱歌呢,它们唱的什么呢?啊…汪汪汪喵喵喵。第三段唱的是:哎!快过来一起跳舞吧,你看小狗小猫摇头摆尾,开心的跳呀蹦呀。 观察出有了高低变化;并听老师总结,跟老师练习旋律线。 学生在老师的示范引领下学习语气重音的节奏难点处。 听老师讲歌词的故事并理解、记忆第二段、第三段歌词。 ①学生尝试自己添加歌词学唱第二、三段歌曲; ②学生跟老师的琴尝试添加歌词学唱二、三段; 此处容易在第一段的“吱扭扭”处唱错,所以重点标记了出来。 语气重音处用红色标出并特别练习,同时出示第二段第三段的语气重音位置,解决节奏的小难点。 让学生自己根据旋律线添加歌词演唱还是比较困难,所以再添加一个跟琴添加歌词的环节,学生就可以自学了。
四、完整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 ③老师弹琴带学生再巩固学习一遍; ④跟音乐分别演唱二、三段。 结束句学习 跟音乐分别演唱二、三段,并注意聆听最后有一个结束句,重复了第三段的“跳呀蹦呀跳呀,蹦呀嘚儿喂”,仔细听这个“蹦呀嘚儿喂”是蹦高了还是蹦低了? 对比第三段最后一句和结束句的旋律,学唱结束句; (二)学习歌曲并完整演唱 1.现在请你按暂停键,尝试用手边画旋律线边自己填歌词演唱第二段、第三段吧; 2.让我们分别跟着音乐演唱第二段第三段,注意第三段的最后多了一句结束句; 3.请跟琴与老师再唱一次结束句; 4.最后让我们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吧。 1.完整聆听,通过可爱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2.板书总结歌词,再次记忆歌曲; 3.复习每一段的乐器演奏动作,与节奏结合“演奏”; 4.带动作随伴奏音乐完整表演歌曲。 我们今天通过节奏练习、画旋律线的方式唱会了歌曲,还了解了三种乐器以及它们的演奏方式;更通过“咦?嗯?哎!”三个简单的字,仿佛看到了一群萌萌的、可爱的小狗小猫跟我们一起欢歌跳舞的样子。 学生通过聆听观察出是蹦高了。 随音乐完整表演歌曲 学生跟老师总结并再次拍击学习过的节奏 结束句的“蹦呀嘚儿喂”节奏总是有学生出错,在后面的修改中,会做旋律线图示对比图,帮助学生学习这个难点。 再次备课时加入了节奏的再拍击和旋律线的演唱,跟刚开始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从开始试课到录像课一共上过四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改变。这首歌曲歌词多、节奏密集,从一开始的一节课上不完,到后面感觉完成的太快,让我感受到,运用合理的教学教法,可以让课堂变得非常高效。 节奏上的小难点,分别用节奏练习、语气重音、红颜色特别标注的方式一一解决。开始节奏练习的设定,不仅解决节奏上的难点,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了歌曲。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并且感受猫猫狗狗的可爱与歌曲的欢快情绪,在最后聆听时用了可爱的图片和动画,但在前几次课上出现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走了, 指觉得好玩,笑的前仰后合,并没有注意歌词。在这次的课程中,我专门加入一个提醒环节,提醒孩子们不要只关注图片的可爱,图片的最主要作用是帮我们记忆歌词。加入明确目的的话语和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顺着课程方向前进。 本节课的遗憾是,在最后加入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我只说了半句话,提醒学生看学习的节奏,也带着学生按节奏“演奏”乐器,但并没有用语言明确将节奏练习与模仿演奏做一个过渡与连接,加一句铺垫句,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节奏和歌曲前半部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