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07: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本文是毛泽东的重要哲学论文,对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特别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说明。请阅读课文,将下面图中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二、理解观点,把握论证
2.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这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3.作者为什么否定“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
4.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
5.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答:
我的发现与质疑:
附:助读资源
背景展示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问题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5月,在修改《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写的一段话。文章论述了认识的来源和正确思想的作用,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并且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文章分析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阐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存在到思想、从物质到精神,又从思想到存在、从精神到物质两次飞跃的观点,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它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1.答案 ①社会实践 ②物质 ③精神 ④理性认识 ⑤实践
2.答案 (1)作用: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2)关系: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第二、三问句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作为答案被提出来,继而被否定,为开启下文作准备。
3.答案 (1)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2)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刺之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4.答案 (1)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2)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3)区别: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5.答案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2)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