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07: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阅读课文,将下面图中①~④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二、体会论证力量
2.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上的公理、尽人皆知的常理、历代相传的格言等,可作为议论文的事理论据。用事理论据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叫引证法。本文引用的事理论据有哪些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
3.除了事理论证,本文还大量运用了例证法。例证法的核心是举例,本文在举例时做到了简练、概括。请针对这一特点加以举例说明。
答:
4.文章在论证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将使用对比论证的地方找出来并简要赏析。
答:
我的发现与质疑: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胡福明(1935—),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后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位。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2.背景展示
这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3.原话出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话,是毛泽东最先提出来的。1963年11月,刘少奇、邓小平等人在东湖宾馆写《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此文打印出来后,毛泽东修改时,加注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字样,该文原稿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毛泽东改完这篇文章之后,还在东湖边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如今挂在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内。
4.相关链接——“此岸性”
“此岸性”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用语。他把世界分成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此岸性”指可认识的部分,即事物的现象;“彼岸性”指不可认识的部分,即超越人们的认识界限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人的感观以外客观存在着的,它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产生感觉,但这种感觉是有限的。其根源在于,“自在之物”与“现象”即“此岸”与“彼岸”之间有着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无法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自在之物”的现象,而不能透过现象去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康德承认事物本质的存在,但他把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从根本上否认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可能性,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离开现象的本质和离开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人类通过实践是可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这不仅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发展所证明,同时也是各门科学的基本任务。
5.文章评价
(1)邓小平:“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用笔名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文章的作者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中共党员。后来他自称,1977年秋他把这篇文章送去发表,反对‘两个凡是’完全是自己主动做的,因为他意识到,如果不驳斥‘两个凡是’那样的教条,邓就没有重新掌权的希望。”
(3)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说:“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附:积累卡片
字词知识
(1)
多音词 词语 读音
炮 炮制 páo
大炮 pào
炮羊肉 bāo
擂 擂鼓 léi
擂台 lèi
载 记载 zǎi
载歌载舞 zài
(2)
词语 释义
谬(miù)误 错误,差错。
炮制 泛指编造;制订(含贬义)。
胡诌(zhōu) 随口瞎编。
禁锢 ①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②关押;监禁。③束缚;强力限制。
雄辩 ①强有力的辩论;②有说服力。
澄清 澄(chénɡ)清:①(水、天空)清亮;②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③弄清楚(认识、问题等)。 澄(dènɡ)清: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无稽(jī)之谈 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自吹自擂 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篡(cuàn)党夺权 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
1.答案 ①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②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 ③“四人帮”的谬论经不起实践检验 ④发展
2.答案 ①作者提出论点的依据。如本文提出中心论点之前就引用了1845年马克思所说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一段话。这样的引用,使论点的提出有确凿的理论根据,文章一起首便高屋建瓴、理直气壮。
②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本文引用了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和《实践论》中的两段话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紧接着便扣住引语中的“只能”“才是”,将道理向深处作了三层阐发。
③承上启下,将前后两层说理扣连起来。如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中间所引用的列宁的一句话,既连接了上下文说理,本身又概括了一个说理层次,用引用化繁为简,寓严密于简洁之中。
④用在论述的末尾,起总结作用。如第三部分的第一段,在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的道理后,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来归纳总结,以证实本文所说是完全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与提出论点前的引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3.答案 ①作者在举例时没有按照顺叙法面面俱到,而是从一个完整的事实中截取一节为己所用,从而做到了举例简捷而有力。如关于哥白尼太阳系学说提出之初,在科学界内部、科学界与宗教界之间所引起的长期的激烈的斗争这一事实,在某些文章中,如果被引用来论证“真理的被公认,需经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这一观点时,就需要作重点说明。但在证实本文论点时,就无须详述,而只取这一事实的头尾作为论据即可。
②作者在呈现事例时,选用了概括、凝练的词语。如第一部分第四段“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中的“围攻”“反对”“攻击”等词语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③为做到举例简练,文章在事例说明中有时还加入了说理成分。如第一部分最后一段:“长期的革命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是正确的,而‘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错误的。”
这些话,既是对“毛泽东思想成为真理”这一事例的说明,又是对“实践检验真理”这一观点的阐述,收到了事理结合、言简意赅的效果。
4.答案 文章第一部分倒数第二段:“那时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是考茨基,列宁主义者是少数,斗争持续了很长一个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证明列宁主义是真理,宣告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破产。”这中间的“头面人物”与“少数”,“证明……是真理”与“宣告了……破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观点。
文章第二部分二、三两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四人帮”的谬论经不起实践检验,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所以更有力量。这样,就有力地驳斥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指导意义”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