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3 16: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明清时期引种和传播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和烟草等五种作物。玉米和番薯的引进和种植比较顺利,因为它适应荒山丘陵等土地,又耐旱涝,不需要与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争夺土地,所以能够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接受。马铃薯同样具有对土地要求不高,又早熟高产的优势,所以在全国很快得以推广。花生和烟草由广东、福建引种,逐渐向北传播,很快成为中国百姓广泛接受的经济作物。
——摘编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概括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被广泛引种和传播的原因。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美洲物种的外传
新航路开辟前中国古代物种交流 物种名称 传入时期 引入地
葡萄 西汉 西域
苜蓿 西汉 西域
核桃 西汉 西域
石榴 西汉 伊朗
胡萝卜 东汉 伊朗
苹果 三国 东南亚
茉莉花 晋朝 印度
茄子 晋朝 印度/泰国
芝麻 南北朝 西亚
黄瓜 南北朝 印度/西亚
思考: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
特点:
① 交流范围有限;
② 交流物种较少;
③ 陆路传播为主。
原因:
①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系列 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知识回顾
时间 支持国 航海家 主要航线
1487 葡萄牙 迪亚士 西欧—好望角
1492 西班牙 哥伦布 西欧—美洲
1497-1498年 葡萄牙 达·伽马 西欧—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西班牙 达麦哲伦(船队) 首次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
“哥伦布大交换”是指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引发的全球性交流。它是一场东西半球、新旧大陆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动物、植物、人种(包括黑奴)、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物种外传原因
《圣经》描绘的世界
1459年弗拉·毛罗《世界地图》
1630年《新世界地理和水文地图》
当今世界地图
新航路开辟,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
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
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美洲作物自身的优势
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物种外传概况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观赏→主粮和饲料→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传播途径: 明朝传入(三路并进)
种植地区: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逐步推广至遍布全国(鸦片战争前)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西南等地区气候潮湿,辣椒较为流行。
观赏→食用栽培(18C中叶),后改良培育→新品种又传回美洲(18C末)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由观赏到食用;品种不断优化;个别地区传播到广泛传播。
美洲物种的外传
【学思之窗】谈谈番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越南)者,公(名陈益,东莞人)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路径一:陈振龙从吕宋(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建,并试种成功;
路径二:陈益从安南(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由此可见,明朝万历年间,甘薯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国。
美洲物种的外传
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的影响?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浙赣皖山区于潜、临安、余杭三县,因棚民租山垦种(甘薯),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所以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惟积难返,扫除不易。
——(清)光绪年间《孝丰县志》
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食物结构;③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④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需求量增加;
②玉米、甘薯等的自身优势,对环境适应性强;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的推广;
【2021·福建】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 ,江西大庾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概况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咖啡(非洲)
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2.农作物传播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3.禽畜物种传播
概况: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传入了美洲。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从咖啡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后物种的交流的特点
①范围具有全球性;②交流具有多向性;③欧洲具有主导性;
④内容具有丰富性;⑤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与消极并存);
⑥时间具有长期性;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5世纪后,海员们把人类可居住的土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交互网络。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和非洲的山药、秋葵、西瓜等都在美洲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等,甚至将烟草推广至全世界。至18~19世纪,有意引入物种已成为越来越制度化的事务,如英国探险家将橡胶树的种子带到英国,后在马来西亚广泛推广,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橡胶种植园经济。
——摘编自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玉米和土豆变成欧洲和非洲的重要作物。在中国南部和西非,甘薯成为主粮,木薯和花生也繁茂生长。烟草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为英属北美第一个殖民地创下了财富。西红柿给印度人和中东人提供了宝贵的维生素来源。
——(美)威廉·H.麦克尼尔《5000年文明启示录》
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非洲:玉米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作为高产作物的番薯传入中国后,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前后的三百年间,在长江流域以南过去长期闲置的山丘地带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以及黄河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很快得到推广。因其无须很多的水分,故有“甘薯不与五谷争地”之说。就是说可以腾出更多的原来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这对农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缓解人地矛盾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加更多。马铃薯也在中国的山区生根发芽。就在美洲作物传遍中国山区的那些年,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与环境的抗争之中。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灾后的修复工作几乎掏空了国库。……美洲的作物是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摘编自查尔斯·C·曼恩:《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养麦、燕麦或藤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美洲:
食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扩大了耕地面积;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知识拓展
亳州市积极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工作
亚洲鲤鱼从本土鱼口中大量抢夺食物,本土鱼无法生存,成为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所关注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亚洲鲤鱼被美国官方称之为“最危险的外来鱼种”。
人类共同的挑战:外来物种入侵
应对之策:
(1)加强国际合作,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等;
(2)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3)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4)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等。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2023·海南)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堂练习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磨粉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寻一方静室,冲一杯咖啡成了不少人缓解疲劳的选择,但浓郁的咖啡香味不能掩盖它所承载的“黑色”历史。咖啡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 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荷兰人在印度和印尼爪哇岛广泛种植咖啡。 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英国人发现投资咖啡种植利润丰厚,就在其殖民地牙买加蓝山山脉大量种植,由此逐渐形成享誉世界的“牙买加蓝山咖啡”。拉丁美洲也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9世纪末,在西半球、东南亚、非洲等适宜种植的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植园体系和供应链。20世纪咖啡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但咖啡生产国的相对贫困化问题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仍难以根本解决。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1)特征:历时久;范围广,拉美成为主要产区;形成大规模种植体系和供应链;生产和消费逐渐全球化;伴随文化交流与碰撞。
原因:咖啡自身独特的魅力;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利润丰厚,种植广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咖啡传播特征,并分析咖啡成为世界性商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咖啡承载的“黑色历史”进行解读
(2)解读:近代早期,咖啡种植园条件恶劣,殖民者对咖啡生产者进行残酷压榨,种植咖啡的巨大利润刺激了奴隶贸易的发展;造成被殖民地区经济的畸形发展。总之,咖啡的“黑色”历史,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资本主义发展的罪恶和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