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徘徊者
----《蜀道难》《蜀相》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评赏鉴,体悟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旨。
2、通过归纳对比,探讨李白和杜甫的精神世界。
3、学写文学短评,阐述自己对不同选择的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学习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把握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领悟诗歌的主旨。
2、教学难点:
把握诵读技巧;分析李白和杜甫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徘徊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探究点拨、小组合作、辩论对抗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在第一课时完成
1、自主学习任务单(疏通字音、划分诗歌层次、借助注释翻译诗句)
2、了解李白和杜甫的生平经历,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鉴赏诗歌的方法
3、群文阅读:《寻李白》《一代诗仙》《草堂祭杜甫》《千古诗圣》【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两个巨人,一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二人好似走向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一个浪漫、一个现实。却又好像是同一类人,始终徘徊在浪漫与现实之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和《蜀相》,借助这两首诗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任务一:赏与读
首先请同学们齐声诵读这两首诗。
老师领诵读后点评:
大家读的不错,字音准确,节奏清晰。上节课给同学们留的作业是:赏析《蜀道难》《蜀相》中的你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能够结合所用手法或者关键字词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情感或表达效果。
【学生赏析】
(一)蜀道难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开篇直抒胸臆,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这一句与后文中2句,形成反复,一咏三叹。
追问:这三次的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 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这三次分别咏叹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之凶,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逐层递进。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以神话传说,讲述蜀国开创的过程。
3、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明蜀、秦之间被高山峻岭阻隔,侧面体现出蜀道之高。
追问:秦蜀之间是哪座山峰在阻隔呢?
明确:太白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太白峰横断在秦蜀之间,只有高飞的鸟儿才能从低缺处飞过。
5、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以五丁开山的神话典故,讲述蜀道开凿的艰难。五个大力士为了开山都为之牺牲。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神话故事高峰挡住了太阳神的去路,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上下对写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侧面描写和拟人手法。以黄鹤的飞翔能力、猿猱的攀援能力反衬蜀道之难,夸张而深刻。以上诗句都没有直接描摹蜀道的难行,是虚写。
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实写前路曲折,难以前行
9、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人物描摹动作描写写出行人惶恐的动作神态,侧面写出蜀道的难行
10、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问句,直抒胸臆
1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声音的烘托,利用典型意象子规鸟营造悲凉的气氛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极度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来形容山峰的高峻和地势的险要
1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听觉角度以声摩声与前文视听结合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效,惊险万状。
14、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直抒胸臆劝诫远道之人不要去蜀地
15、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作战优势明显
1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比喻手法形象写出蜀地局势危险
17、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直接抒情劝诫友人,及时还家
(二)《蜀相》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突出作者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方面,借郁郁葱葱的柏树,呈写出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突出其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渲染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衬托出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以乐景衬哀情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是种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象以“自”、“空”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侧面衬托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遇合,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刘备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托付之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图报之感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议论、抒情。通过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活动】《蜀道难》《蜀相》学生配乐朗读
【PPT对应总结】无论是古体诗《蜀道难》还是格律诗《蜀相》,我们在诵读时都应该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前提下注重语速、语调、重音、停顿。
三、任务二:诗与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中,诗歌的情感与主旨也逐渐清晰。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梳理《蜀道难》《蜀相》的主旨。
【明确】李白在《蜀道难》中以雄奇奔放的笔触,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极其夸张的描绘了蜀中地势的高险、山川的奇丽和环境的险恶,充分显示其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寄予诗人对现实的思考,对友人的规劝和自己仕途坎坷的愤懑。板书浪漫《蜀相》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板书现实
四、任务三:浪漫与现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下面我们解决最后一个问题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流派与现实主义流派的巨擘,结合《蜀道难》《蜀相》以及相关资料,分析二人是否是坚定的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
【学生辩论】
正方:李白和杜甫是坚定的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
反方:李白和杜甫不是坚定的浪漫主义者、现实主义者
【教师总结】
李白,他披着浪漫的外衣,在出世、人世的矛盾之间苦苦挣扎。李白抱负极大,自信心极强,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毫不掩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建功名,得意洋洋。但他对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弃之如敝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赐金放还,四海为家,“长安市内酒家眠”,狂饮高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从李白的狂放纵酒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强颜欢笑”,是一种超越现实而不能的矛盾,在浪漫外衣下包裹着无奈现实的内核。有一种浪漫的辛酸。
杜甫是现实的,他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关注祖国和人民的多舛命运,描绘那苦难时代的社会现实,反复咏叹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身世之感与国家之悲紧密结合,面对残破的现实,他却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执著地关注人民疾苦。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乌托邦”式的超越现实的理想,不正是一种辛酸的浪漫吗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中的现实者,一个是现实主义中的浪漫者,两人都在浪漫与现实之间徘徊,或许这就是人生永恒的矛盾,每个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命价值的选择。
五、作业
如果要你选一个人做你的人生导师,你更愿意选谁呢?(请对李白、杜甫做出比较后进行选择,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和时代大背景申明理由。)
板书设计:
浪漫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