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3 00:13:49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嘉兴市高二年级12月月考
地理试题卷
开户行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I(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1年度城市天气之最榜单中,雨最猛城市—郑州,一天降下了常年将近一年的雨;最缺雨城市—云南大理、广东的惠州、韶关位居前三;最风沙城市—包头排名第一。完成1、2题。
1.该年度我国南方城市大多缺雨、北方城市降水多的原因是
A.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B.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
C.北方热带气旋生成多 D.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2.该年度强沙尘暴天气最可能出现在
A.3~4月 B.7~8月 C.9~10月 D.1~2月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3、4题。
(
洋流
港口
板块边界







60
°
60
°
60
°
0
°
)
3.图中板块边界类型和附近地形是
A.生长边界 海岭 B.生长边界 海沟
C.消亡边界 海岭 D.消亡边界 海沟
4.下列地理事物或事件,主要受甲洋流影响的是
A.①岛冰川消融加快 B.②半岛西侧峡湾海岸广布
C.③港口长年不封冻 D.④地地壳运动活跃度加大
下表为浙江省某城市6月26日至7月5日的天气变化。完成5、6题。
日期 26日 27日 28日 29日 30日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气温(℃) 28.5 26 30.5 27.5 27 27 26 25 24.5 25
降水 小雨 暴雨 阴 中雨 阴 阴 小雨 中雨 大雨 中雨
5.控制该城市的天气系统是
A.锋面 B.气旋 C.反气旋 D.单一气团
6.下列现象与表中气温变化规律,成因一致的是
A.午后到夜晚气温逐渐下降 B.阴雨天亮度比晴天低
C.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D.四川盆地夜晚多降水
(
25°
) (
15°
)箭袋树(图1)生长在非洲纳米比亚沙漠南缘极度干热环境下,本地土著人常砍下其树枝,挖空其海绵组织来当箭筒,故称为箭袋树,下图2为纳米比亚区域图。完成7、8题。
(
20°
)
(

) (




)
(
西
)
(
25°
)
(
沙漠
)
(

7、8
题图
1
) (
国界
)
(

7、8
题图
2
)
7.图中甲地自然带为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8.下列选项中,关于箭袋树特征推测最可信的是:
①树枝表层反光 ②树干结构致密 ③叶片外皮厚实 ④叶片皮孔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台湾岛及附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剖面图。完成9、10题。
(


板岩
砂页岩
沉积物
砾石岩
玄武岩
混杂岩
大陆
砾石台地

中央山脉
岛屿
海岸平原
岛屿




洋壳
山脉
海平面
山麓丘陵

)
9.甲处岩石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为
A.冷却凝固 — 挤压断裂 — 变质作用 — 风化侵蚀
B.沉积固结 — 冷却凝固 — 变质作用 — 挤压断裂
C.变质作用 — 风化侵蚀 — 冷却凝固 — 挤压断裂
D.沉积固结 — 变质作用 — 挤压断裂 — 风化侵蚀
10.中央山脉西侧从山麓到沿海依次为:山麓丘陵、砾石台地、海岸平原,各部分地表物质组成、植被等表现出明显差异,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

挪威
大西洋
1
2

E
64

N




)西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久经侵蚀,西坡地形陡峭,河谷形态独特,挪威位居半岛西侧。“斯堪的纳维亚意”为“黑暗的地方”。完成11、12题。
11.被称为“黑暗的地方”,其相关的原因最可能是
A.常有极夜现象
B.纬度位置较高
C.针叶林很茂密
D.煤炭资源丰富
12.甲河谷剖面示意图最可能是
(
A
B
C
D
)
2020年11月8日法国旺底单人环球航海赛扬帆起航。参赛者操纵帆船从法国旺底出发,跨越南北半球,进行约三个月的不间歇环球航行。读该赛事线路图,完成13、14题。
(

13、14
题图
)
13.帆船速度最快的路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关于参赛者经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②航行到③昼夜变化幅度变小 B.在②处所看到的日落方位在正西
C.由②航行到③正午桅杆影子变长 D.在③处的昼夜更替小于24小时
流域等效降水量是指流域内单位面积降水量的总和。读2000~2015年鄱阳湖水量与等效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图,完成15、16题。
(

15、16
题图
50
40
30
20
10
0
+16
+14
+12
+10
+8
+6
+4
+2
最小水量
湖泊水量(km
3
)
等效水量(km
3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湖泊水量变化
流域等效降水量
)
15.鄱阳湖水补给类型主要是
A.地下水 B.积雪融水 C.大气降水 D.冰川融水
16.10~11月流域等效降水量增多,鄱阳湖水量却变少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蒸发量增大 B.下渗量增大 C.补给长江水 D.冰雪融水少
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原则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下图为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地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高山草原和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深度段是
A.0~20cm B.20~40cm C.40~60cm D.60~80cm
18.巴音布鲁克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高山草原高的原因可能是
①地势平坦,养分不易流失 ②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
③海拔更高,微生物分解慢 ④母质颗粒细,有机物含量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1为2023年8月1日18点位于浙江某地拍摄的景观图。图2为该区域交通线路简图。 据此完成19、20题。
(




第1
9
、2
0
题图1
楼影




第1
9
、2
0
题图
2
)
19.拍摄地最可能位于图2中
A.甲 B.乙 C.丙 D.丁
20.此后5天,该地同一时刻太阳移动的方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选择题II(本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据此完成21、22题。
(

21
、2
2
题图
)
21.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A.2017年0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03~05月. D.2020年09~11月
22.2018年10-12月期间
A.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D.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黄河入海口西北侧某海域(图1)以淤泥质海岸为主。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共同影响下,该海域冲淤变化显著,但海岸线稳定。某科研团队对该海域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相关研究。图2为1976至2014年研究区内5m和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等深线与海岸线间的面积)变化示意图。完成第23题。
(
第2
3
题图1
第2
3
题图2
)
23.据图推测
①1976-2014年,研究区域先淤积后侵蚀 ②2002-2014年,黄河流域森林面积增加
③1976-2014年,研究区域先侵蚀后淤积 ④2002-2014年,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加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锋两侧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差异,下图为北美洲部分气象观测站点在某日8:00测得的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等数据分布示意图。完成24、25题。
(

24

25
题图
)
24.有关锋面位置、锋面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甲 冷锋 ②乙 暖锋 ③丙 暖锋 ④丁 冷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此时站点a到站点b之间的部分气象要素变化示意正确的是
(
A
B
C
D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四大题,共4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甲湖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湖泊面积约8330平方公里,水深平均约100米,最深处可达256米,湖水终年不冻,湖面年内有周期性的涨落。甲湖周围的耕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耕地,居民种植作物,大都将作物当作饲料从事动物饲养。有人建议,为利用该区域的草场资源,引进来自中国青藏高原的牦牛发展放牧业。图1是湖区位置图,图2是湖区的降水统计资料。
(
70°W
16°S


0
60km
P
1000
5000
3000
5000
3000
3000
6421
6421
5000
山 峰
等高线(m)
河 流
湖 泊
图 例
)
(
12
11
2
3
4
7
9
10
6
8
5
50
100
降水量(mm)
1
0
150
)
(

26


2
) (

26


1
)
(1)据图信息,甲湖湖水水位较高的季节是 (填冬季或夏季),并解释此季节湖水水位高主要靠 、 补给(填补给类型)。(3分)
(2)分析甲湖终年不冻的原因。(3分)
(3)指出P河段河流的流向,并说明理由。(3分)
(4)你认为该区域引进牦牛发展畜牧业的建议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成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空气中的现象。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图中西岸海雾多发。图2、图3分别为甲、乙两城市降水资料。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降水量/mm
)
(

27

图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降水量/mm
)
(

27

图1
)
(

27

图3
)
(1)图中甲地风向出现的季节是 (填夏季或冬季),并说明其形成过程(4分)
(2)简析图中西岸多雾的原因。(3分)
(3)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异同点,并解释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三江并流”地区由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该地区有10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也有许多陡峻的峡谷。动植物物种丰富,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图1为“三江并流”区域图。
材料二:白鹤滩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重要电站(位置见图1)。水电站所在河段山高谷深,旱雨两季明显,谷风势力季节变化明显。坝址处的峡谷地形不对称、岩性复杂、地震烈度高。图2为白鹤滩水电站景观图。
材料三:金沙江流域各月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mm) 9.9 10.4 16.1 34.0 83.0 171.0 228.6 195.3 155.2 80.5 29.4 8.3
(

28
题图1

28
题图
2
)
(1)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5分)
(2)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三江并流”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5分)
(3)评价在金沙江下游修建白鹤滩水电站的地形地质条件。(4分)
(4)判断水电站所在河段谷风势力较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6分)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I(本大题共 20小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C A B A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D C C A C A B
二、 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22 23 24 25
D B A A C
三、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夏季 冰川(雪)融水 雨水(大气降水)
(2)处于低纬度地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侵袭;湖泊面积大,深度大,水量大;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地热丰富。(答三点得3分)
(3)自北向南(自西北向东南)。
理由:该湖泊为淡水湖;湖区其他河流都是注入湖泊,只能通过P河流排出盐分。(3分)
可行。理由:牦牛适应高寒气候,该区域为高山高原气候,草场广阔;可以促进放牧业的发展。
或不可行。理由:该区域为热带高原,与青藏高原环境差异较大;发展放牧业会破坏当地草场
(生态环境)(或外来物种引进会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3分)
27.(1)夏(1分);(北半球)东北风(1分)南移(越过赤道)(1分)往左偏(1分)
(2)纬度较低,蒸发旺盛,近海面空气中水汽充足(1分);寒流降温,近海面水汽易凝结成雾。
(1分)受寒流影响,容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雾不易扩散(1分)
(3)同:季节变化大(1分);异:甲夏季多冬季少,乙冬季多夏季少(1分)
原因:甲夏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北风影响(1分),冬季受来自大陆的东南风影响(1分)
原因: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1分),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1分)
28.(1)内力作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地壳抬升,形成南北纵列的横断山脉或
(多个褶皱带);(2分)
外力作用: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1分)(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径流量大;(1分)
流水的侵蚀作用强,形成峡谷。(1分)
(2)地形: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垂直差异明显;(1分)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1分)
气候:地处低纬,热量丰富;(1分)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1分)雨热同期适宜生物
的生长繁衍,多干热河谷。(1分)
(3)有利: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多峡谷地形,开发条件较好。(2分)
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处在地震带),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2分)
(4)冬春季。(2分)
理由: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2分)
植被稀少,摩擦力小。(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