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2 23:50:59

文档简介

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
一、 单选题
1. 科研人员在东洞庭湖 20hm的范围内调查反嘴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50只反嘴鹬。标记物不影响反嘴鹬的正常活动且同时可探测反嘴鹬的状态,现已探测到有 10只被标记的个体在重捕前由于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反嘴鹬出生而使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第二次共捕获40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80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范围内反嘴鹬的实际种群密度为120 只/hm
B. 若被标记的个体容易被天敌捕食,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C. 调查蒲公英和东北虎的种群数量不宜选用标记重捕法
D. 若反嘴鹬种群数量下降,则说明东洞庭湖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2. 向面积相近的甲、乙两座孤岛分别引入相同数量的某种田鼠、经过多年的调查统计,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会影响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 甲岛的田鼠种群数量下降可能与食物、气候、迁入和迁出等因素有关
C. 引入后t 年,乙岛田鼠种群数量增长变缓,说明其出生率变低
D. 在t 年末的种群数量最大、为田鼠在乙岛上的环境容纳量
3. 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 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 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 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4. 某生态系统中,黑线姬鼠处于第二营养级。现将某动物新物种Z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黑线姬鼠与Z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黑线姬鼠数量(只) 18500 19200 14500 11500 9400 9500 9400 9500
Z 的种群数量(只) 100 120 190 240 170 160 170 160
A. 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B. 前4年内,物种Z的数量呈“S”型增长
C. 引人新物种Z后,黑线姬鼠种群K 值约为9450只
D. 黑线姬鼠种群和Z 种群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
5. 某森林区域曾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重新长出了植被,由于缺少高大乔木的遮挡,该区域灌木的种类和数目较火灾前更为丰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火灾前后,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了改变
B. 重新长出植被后,该区域的分层现象较火灾前的更为明显
C. 由题意可知,阳光可能是影响某类植物能否成为优势物种的重要因素
D. 人工种植树木可使该区域的演替速度加快
6.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下列有关草原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
B. 草原群落上的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C. 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草原牧草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7. 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等在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时间结构在群落的垂直或水平结构上均可以体现
B. 决定时间结构的因素有外界环境条件、生物自身生理特点等
C. 物种组成极少,所处环境恶劣的群落不具备时间结构
D.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时间结构的一种体现
8. 群落的特征之一频度(frequency) 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下图是 Raunkiaer根据某群落 8000多种植物的频度统计编制了一个标准频度图解。在图中, 凡频度在 1%~20%的物种归入 A 级,21%~40%者为 B 级,41%~60%者为C级, 61%~80%者为D级, 81%~100%者为E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A 级物种数量是最多的
B. 按其所占比例的大小,5个频度级的关系是A>E>B>C>D
C. A级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物种
D. 该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9.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芦苇是湿地的优势物种,与其和浮萍等植物在竞争阳光时处于优势有关
②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的刺细胞能为寄居蟹提供保护,二者是互利共生关系
③不同地段的种群常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④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⑤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群落中物种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
A. ①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10. 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见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轮虫和蚊子幼虫
B. “轮虫→水蚤→划蝽→鲶鱼”构成一条食物链
C. 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
D. 轮虫和水蚤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种间关系
11. 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为秸秆还田,理论上该稻田可以不施加肥料
B. 鸭粪可以为农业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促进作物增产
C. 水稻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很大是该群落中的优势种
D. 由于存在稻→鸭→人的食物链,与传统模式相比人所获得的能量减少
12.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如图1所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图1中甲鱼的有机物可用于呼吸消耗、被乙鱼取食和被分解者利用
C. 图2中d 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
D. 森林火灾引起的变化属于图2中Q曲线代表的群落演替
13. 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属于不同营养级)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
B. 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a时期
C. 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
D. 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二、多选题
14. 黑嘴鸥是迁徙鸟类,为全球性濒危野生动物,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且行动迅捷隐秘,生态学家对其生活习性及繁殖习惯知之甚少。研究者对黄河口湿地公园内越冬黑嘴鸥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黑嘴鸥种群数量为42只,其中雄鸟6只,并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残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逐个计数是该湿地公园内黑嘴鸥种群数量统计的适宜方法
B. 由上述调查数据可判定未来一段时间该黑嘴鸥种群出生率会下降
C. 可将黑嘴鸥迁入人工繁育基地进行繁育,待其恢复数量后放回野外
D. 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属于影响黑嘴鸥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呈S 型增长
群落的稳定性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C.群落内的种间竞争比种内竞争剧烈
D.群落中垂直结构的形成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据图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
演替
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而发生改变
某农场中甲、乙、丙三种生物分别属于三个相邻的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如曲线如图 1 所示,其中甲是
生产者;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图 2 所示,其中
a2、b3 分别为第二、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图 1 中乙属于第二营养级,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图 2 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b2
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l00%
湿地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下图表示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kJ 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种生物及其构成的营养结构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水体中的有机物被浮游植物吸收是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C.碳元素在湿地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D.人类捕捞小型鱼虾提高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三、综合题
19.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对甲、 乙、 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 结果如图1所示。 图中I、II、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 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 , 预测此后 段时间, 地区藏羚羊种群数自将增加。
(2)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 。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 ,原因是 。
(3)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繁殖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生态学家为解释此现象;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表的模拟实验: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1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圈 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
2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棒
对照组 ?
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模拟的对象是 。对照组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若 , 则假说成立。
(4)下图甲表示藏羚羊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 。
②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与乙图中 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类似。
③若 段时间后, 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 。
④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 。
20. 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草本植物 植物种类数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1)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填“提高”或“不变”或“降低”)。
(2)该地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 。
(3)一般来讲,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4)在常绿阔叶林阶段,假设该生态系统中有一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 段时间后, 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5)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 阶段。
(6)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 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1. 如表为某淡水养殖基地能量流动的相关数据.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有关问题:
能量分析
有机物投放 X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第一营养级 0 30.6 12.4 5. 1 51.9
第二营养级 3. 5 3. 8 2. 1 Y 9.2
第三营养级 5. 5 2. 2 0 0. 2 5. 2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2)调查该基地某种鱼类的种群密通常采用 法。因为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 的,所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 型曲线。
(3)研究发现,第一营养级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衣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第
二、三营养级中的各种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这种结构的意义是 。
(4)分析表中数据,X是指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5)表中的数据Y 应为 ,第 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22. 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 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
和甲、乙、丙三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十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
(1)图2结果说明
A. 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 B. 随水虱数量的增加柏桉藻的数量逐渐增加
C. 水虱不捕食柏桉藻 D. 在没有水虱情况下, 乙种本地藻生长最快
(2)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进一步开展如下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 因变量为 。 在盛有等量海水的五个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 其中对照组应放入 。 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 该实验结果说明:
① ;② 。
进一步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因此水虱更偏好附着在柏桉藻上。
(3)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是: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密度 , 而且 , 从而减少本地藻的种群密度,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4)假设该水域中只生活着海藻乙和以海藻乙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画出该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生物答案
1-5CACAB 6-10 DCCDB 11-13CCD 14BD 15BD 16BCD 17AD 18CD
19.每空1分 ,共12分
(1) 衰退型 丙
(2) 先增加后减少 不变/基本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3) 雄性或雌性藏羚羊 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 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
(4) 迁入和迁出 AB 环境容纳量或K值 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的种群
20.每空2分。共16分
(1)提高
(2)群落中物种数日的多少
(3) 复杂 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
(4)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5)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
(6) 变快 未发生改变
21.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标记重捕 有限 ;S
(3) 垂直 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一是营养关系不能逆转,二是每一营养级散失的热能无法被重新利用(2’)
(5) 0.8 12.4%
2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20分
(1)AD
(2) 海藻的种类 水虱的生存率 隆头鱼和水虱 海藻会降低隆头鱼对水虱的捕食 柏桉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最大
(3) 增加 水虱更喜欢捕食本地藻
(4)(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