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1)2015年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第三届地理高峰论坛(6份打包,5月10日,高考预测)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卷1)2015年湖南省长沙市四大名校第三届地理高峰论坛(6份打包,5月10日,高考预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5-18 19:53:14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2015高考地理命题预测 关注外力作用的考查长沙市明德中学 汤孝文一、近年考查呈现(一)考查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的含义侵蚀:下蚀、侧蚀剥蚀、磨蚀、溶蚀、挖蚀/刨蚀搬运(含沙量、输沙量)沉积:风化残积、冲积、洪积风化: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问题。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一、近年考查呈现(二)运用整体性原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1)外力→地形、地貌,土壤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问题。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 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一、近年考查呈现(二)运用整体性原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1)外力→地形、地貌,土壤(2)植被→外力(3)地形、河曲、气压→流速、风速下图是2014年4月30日20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虚线范围内出现沙尘天气,其中最易发生沙尘暴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一、近年考查呈现(二)运用整体性原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1)外力→地形、地貌,土壤(2)植被→外力(3)地形、河曲、气压→流速、风速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回答问题。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A.滩涂→盐荒地→旱地 B.盐荒地→滩涂→旱地
C.旱地→盐荒地→滩涂 D.林草地→旱地→滩涂滩涂旱地盐荒地. 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A. 侵蚀—搬运作用 B. 搬运—堆积作用
C. 风化—侵蚀作用 D. 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一、近年考查呈现(二)运用整体性原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影响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1)外力→地形、地貌,土壤(2)植被→外力(3)地形、河曲、气压→流速、风速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
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D.上游来沙量减少一、近年考查呈现(三)近年更加重视小尺度地区的考查和逆向思维的考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风沙风力侵蚀、搬运裸露的河湖滩桑曲、巴索曲流域流水侵蚀、沉积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问题。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一)材料:(二)设问:题干、文字材料、图表材料的组合呈现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特征原因、条件影响措施、评价(三)解答: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描述地理特征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运用整体性原理重视区域性特征(空间定位)材料在外,答案在(教材)内(主干知识)二、2015考查方向和解答技巧【押题预测】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岩石,水平方向上由浅海到深海依次形成的是砂岩、页岩、石灰岩。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I→V)形成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在I→V地质时期中,该海域海岸线的变化情况是
A. I→III海退,III→V海进 B. I→III海进,III→V海退
C. I→IV海退, IV→V海进 D. I→IV海进, IV→V海退同期不同地点的沉积同一地点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课件36张PPT。关注试题新情境,
训练创新思维——2015地理高考备考交流雅礼中学 徐 洪
2015.05.10一 示原创 抛砖引玉
二 析真题 寻综觅迹
三 搜案例 未雨绸缪关注试题新情境,训练创新思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就业弹性系数
是指劳动力就业的
增长率与经济增长
率之间的比率。下
面为“2002~2012
年长沙市三次产业
弹性系数”表。
  材料二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当其趋于0, 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协调性最好;当其为正值,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当其为负值,则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表明该产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负
值挤出
效应正值拉动
效应(1)上表信息显示长沙市在2002~2012年期间 (    )
A.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多为负值,表明经济增长对第一产业就业具有拉动作用
B.第二、三产业弹性系数多为正值,说明二、三产业对就业都具有拉动作用
C.第三产业弹性系数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存在较强的“挤出效应”
D.就业人口过分集中于第一产业
(2)根据材料推测,2002~2012年期间,长沙市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可能的是 (    )
A.三大产业偏离度都为负值
B.三大产业偏离度都为正值
C.第一产业偏离度为负值,第二、三产业为正值
D.第一、二产业偏离度为负值,第三产业为正值BC  阅读下列材料,简析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成的地理意义。
  材料一 2015年4月20~21日,习近平主席对巴基斯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中巴经济走廊”备受各方关注。中巴经济走廊连接中国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长3000公里 ,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是贯通南
北丝路关键枢纽 ,
是一条包括公路、铁
路、油气和光缆通道
在内的贸易走廊,也
是“一带一路”的重
要组成部分。巴基斯
坦瓜达尔港运营权已
于2013年2月18日移
交中国企业。
  材料二 “中巴经济走廊”位置示意图(上图)。为当地提供众多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有利于加快巴基斯坦经济发展;
缩短中国能源进口距离,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成为阿富汗及中亚内陆国家最近的出海口,成为这些国家与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新疆等西部省份的海上中转站;
是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为沿线其他地区的发展起到带动引领作用。 专业术语类
行业技术类
典型现象类
最新时事类关注试题新情境,训练创新思维      (真题列举略)
特征:
选取最近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国内外大事;
设问内容大多与新闻本身关系不大;
试题难度较小。⑴ 旱地起垄
利于农民田间管理
方便旱季灌溉,雨季排涝
增加光照面积
提高昼夜温差
⑵ 麦田镇压
播后镇压,能粉碎坷垃,踏实土壤,提墒保湿,促进出苗
冬季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压实畦面,弥合土缝,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有利保水、保肥、保温,能防冻保苗,控上促下,使麦根扎实,麦苗生长健壮。
早春镇压,麦苗拔节前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大分蘖成穗,加速小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和整齐度,促茎秆粗壮,增强抗倒能力。【新闻链接】  “当前,只有普遍压麦是抑制干土层发展、保墒提墒、抗旱保苗安全越冬的唯一措施。”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郝义德解释说,麦田镇压可以破碎坷垃,弥合裂缝,压实表层干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墒提墒,抑制干土层加厚,确保分蘖节处在冻土中,防止麦苗出现萎蔫现象。若不采取镇压,干土层持续加厚一旦超过5cm,采取浇救命水措施的难度就将会更大。⑴ 旱地起垄
利于农民田间管理
方便旱季灌溉,雨季排涝
增加光照面积
提高昼夜温差
⑵ 麦田镇压
播后镇压,能粉碎坷垃,踏实土壤,提墒保湿,促进出苗
冬季镇压,可以压碎土块,压实畦面,弥合土缝,使根系与土壤密接,有利保水、保肥、保温,能防冻保苗,控上促下,使麦根扎实,麦苗生长健壮。
早春镇压,麦苗拔节前镇压可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大分蘖成穗,加速小分蘖死亡,提高成穗率和整齐度,促茎秆粗壮,增强抗倒能力。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
雨水入渗叠加利用,集雨效果非常明显 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无效降水,变成有效降雨
土壤水分抑蒸,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基本切断了土壤向大气的水分散失;同时,使土壤深层的水分加快向上移动,明显聚集在土壤表层,有效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太阳辐射增温,可以显著的提高土壤温度 地膜的强透光性,可使土壤获得大量太阳辐射而升温,同时,全地面覆盖地膜和大小垄相间的种植方式,一方面增大了地表面积,增加了土壤的太阳辐射能,另一方面基本切断了水分向空间的气化消耗,从而阻止了太阳辐射能随水汽的散失。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
雨水入渗叠加利用,集雨效果非常明显
土壤水分抑蒸,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太阳辐射增温,可以显著的提高土壤温度
生态效果明显 全地面覆盖防止了土壤表面的风蚀和水蚀,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
⑷ 果园黑膜覆盖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
⑷ 果园黑膜覆盖
保肥作用
节水保墒作用
增温作用
防除杂草作用
防病虫害作用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
⑷ 果园黑膜覆盖
⑸ 苹果套袋⑴ 旱地起垄 ⑵ 麦田镇压 ⑶ 全膜双垄沟播
⑷ 果园黑膜覆盖
⑸ 苹果套袋
促进着色,改善外观
降低病虫果率
降低农药残留
减轻冰雹危害成本增加
营养缺失
口感变差利弊⑴ 河流袭夺⑴ 河流袭夺
⑵ 下关风下关风苍

雪洱

月上关花⑴ 河流袭夺
⑵ 下关风
⑶ “甜海”
  数万年前,尼加拉瓜湖是太平洋的一个海湾,因火山喷发,与海隔绝而成湖。湖水随 日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化,变成了一个淡水湖。生息在湖里的海鱼也适应了水的淡化存活下来。现在,湖里仍然有成千上万尾鲨鱼、箭鱼和大海鲢等海鱼。据说,尼加拉瓜湖是世界上唯一的繁殖生息海水鱼的淡水湖。⑴ 农村空心化现象
农村人口空心化 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
村庄空间空心化 村庄外延的异常膨胀和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⑴ 农村空心化现象
⑵ “非转农”现象(“新知青”返乡)⑴ 农村空心化现象
⑵ “非转农”现象
◇ 原因
城市生活压力大,前途渺茫
新农村建设效果明显,发展潜力大
◇ 影响
使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农村“回流”
单纯利益驱动下的“非转农”,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力)
   (拉力)(利)
    (弊)⑴ 农村空心化现象 ⑵ “非转农”现象
⑶ 中等收入陷阱
◇ 定义
世界银行: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 特征(《人民论坛》)
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
民主乱象
贫富分化
腐败多发
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
就业困难
社会动荡
信仰缺失
金融体系脆弱⑴ 农村空心化现象 ⑵ “非转农”现象
⑶ 中等收入陷阱
◇ 定义 ◇ 特征
◇ 中国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高层表态
◢ 201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曾强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 2014年11月,习近平在北京出席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回答关于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说,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
◢ 2015年4月24日,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现在中国关键的任务是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6.5-7%的经济增长速度。⑴ 农村空心化现象 ⑵ “非转农”现象
⑶ 中等收入陷阱
◇ 定义 ◇ 特征
◇ 中国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高层表态
中国策略
◢ 农业改革。减少对粮食的全方位补贴,鼓励农产品进口。即便发生战争,大量进口农产品被阻断,也能靠“换草退耕、还湿退耕”来保证农产品库存。因此目前应鼓励农产品进口,才能进一步转移农村的劳动力,弥补制造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短缺,使工资增速低于生产率的增速。
◢ 户籍改革。让各地允许租房落户,让转移的人口真正稳定到城市里面去。
◢ 劳动关系改革。增加就业的灵活性。
◢ 土地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
◢ 社保改革。建立“多交多得”的机制。关注新情境
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生活祝各位工作顺利,幸福吉祥!  (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9~10题。
9.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2013广东?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表2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2014新课标Ⅱ卷?6~7)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7.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 )
 A.水田改旱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2012山东文综)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
  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2013江苏?11~1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5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6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1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2014新课标1卷?环境保护)44.(10分)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10为切沟景观。

    图10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课件11张PPT。探究高考,适当押题, 提升信心 “用原理说明事实,探究区域现实问题”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主流”方向之一,特别是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课标卷”表现尤为明显,为目前的高三地理教学和备考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尤其只几年的地理综合题高考试题中,以区域为背景,特别是较陌生的局部区域,以区内某一中心问题为命题切入点,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探究其形成原因,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之对策的试题比较常见。 材料1:萩芦风电场工程场址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附近戴云山的山脊或山顶地带,风机大叶片朝向东北,经过相关部门的招商选资和项目攻坚,该地将建成全省最大的山区风电场。该风电场总投资约10亿元。预计11月底项目可实现投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后,对保护该区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该风电场风机朝向东北是因为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冬季主要盛行强劲东北风,简析该地区冬季强劲东北风形成的原因。
2、从地理角度分析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的对本地有利影响。材料2:27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阐述如何依靠农业致富农民时说:“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要走出一条发展生态型大农业的路子来。组织经济大合唱,念好‘山海田经’。” 20多年来,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产生了立体叠加效应。如今,山林经济总面积超过了90万亩,参与农户数近20万,产值达40多亿元。有林地面积达130.97万亩,森林蓄积量437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99%。
3、读材料2,结合福建省地形图,分析 闽东发展“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的意义。 这道题从福建及东部沿海地形图的利用引入,考查了东亚的季风、大气运动的原理、风能的利用意义及态型大农业的发展意义。
1.情境创新,区域陌生度高。
区域选择大多为考试陌生的环境,情境创设追求新颖,力求让考生在新的情境中探究新的问题,在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公平性。如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1第36题青藏铁路错那湖附近区域,和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的36题攀枝花,均为陌生的区域环境,并且所选的区域尺度较小,而这恰恰是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涉及的大比例尺的区域。
2、试题关注热点、关注生活和关注学科发展。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1的37题西亚地区的考查。但又适当回避了石油这一热点。

3、图、文结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提取信息,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读图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加大。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的尼罗河与维多利亚湖的鲈鱼试题。材料和图中中呈现大量的答题信息。3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为南亚山区内陆国家,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其余三面印度与接壤。读南亚北部局部地区地形图 ,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信息,尼泊尔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2、分析尼泊尔的交通以公路与航空为主的原因。
3、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尼泊尔为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的原因。 在这最后的一段备考时间,一二轮复习结束后,我们可以从新闻材料,信息题、学生的知识漏洞和自身的教学和考题研究经验如手,科学的押题,从而查漏补缺,提升考生的信心,圆梦高考。课件85张PPT。向2015届高三的老师学习!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受到高度好评,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受到高度好评,意味着什么?
稳定!所以要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长沙市一中 江新平 2015年5月10日 从近三年高考综合题,
谈综合题的命题和答题新课标
2012新课标文科综合Ⅰ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新课标(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新课标(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36.(22分)
(1)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2)(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3)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第一问: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问:工业区位,注意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的提取 第三问: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注意工业集聚的好处。
发散:集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办?2012新课标文科综合Ⅰ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图7(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图737.(24分)
(1)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地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2)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3)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第一问:干旱的原因,不等于降水少的原因。请注意气候分析模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 第二问:干旱区的水源问题。
雨水、地下水、河水、冰雪融水、调水、张网捕水、海水淡化等 第三问: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3新课标文科综合Ⅰ
3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左图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右图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第一问:气候要素成因分析。请注意气候分析模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
但此处与同纬度地区相比较,相同的不要答。注意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第二问:天气特征描述。把握天气概念即可: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物理状况。(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第三问: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张亚楠说:地理关注的是长期热点。
注意:与一般的开放式设问不同,只从小亮的角度回答。
发散:环境破坏影响经济发展,攀枝花不能成为避寒之都。
2013新课标文科综合Ⅰ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第一问:看答案设计多么严谨!
注意看图例、看文字信息(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第二问:水产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水域和饵料。
发散1:畜牧业呢?
发散2:社会经济条件呢?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第三问: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种带来的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
有文科综合命题人员说:要把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发散:生态入侵与引种作物或其他物种类似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问: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注意:问什么引入尼罗河鲈鱼?(审题),为什么不是口味虾?
题目没有社会影响,答案里面有啊!
2014新课标文科综合Ⅰ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较大。(2 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 第一问:看答案设计多么严谨!
注意看图像、看文字信息
命题趋向:设问细化(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 分) 第二问:注意看图像、看文字信息
沙尘暴形成的条件:沙源、干旱、大风、植被、气旋、地形(狭管效应)。
注意:风大的原因分析(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 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 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 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分) 第三问:本题典型的自然灾害题。(从成因到危害、防治)
我们还能够忽视选修模块吗?(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2分)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 (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第四问:好专业的答案!2014新课标文科综合Ⅰ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2 分)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2 分)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2 分)资金雄厚。(2分) 第一问:工业区位,注意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的提取(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3 分)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3分)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2分) 第二问:工业区位,注意文字信息和图像信息的提取(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3 分)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3 分)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3分)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3分)
(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立场,否则不得分) 第四问: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命题老师,你不考这个会死啊!考生和高三老师不搞清楚这个死得更惨!
注意: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产生的原因?
发散: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
这一问也是选修模块?2013新课标文科综合Ⅱ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第一问:2014年的考生和高三老师在后悔,为什么不研究过去的高考题
注意:湿润、半湿润地区,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第二问:还是风大的原因,提供地形图干什么?
风向与河谷一致:狭管效应
不一致呢?干热河谷,焚风效应!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第三问:与沙尘暴形成条件类似!
不会扩大:逆向思维,不具备沙尘暴的条件
扩大:具备沙尘暴的条件
2013新课标文科综合Ⅱ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第一问:森林的生态功能。
森林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第二问: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种带来的生态问题(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问: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引种速生桉的原因(为什么不是杨树?)
发展造纸业的经济、社会意义(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第四问:命题者反对引种之意跃然纸上。
也许某一年降水偏少,干季偏长,桉树就会干死,可怜的经济社会效益也要落空!2014新课标文科综合Ⅱ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 5 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l)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第一问:常见,送分(2)分析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2) 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
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第二问:水文特征,设问细化,无需全面回答水土流失的原因,相同点不答。(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 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第三问:又是水产业,又是逆向设问,平时问某地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材料说:饵料与水温共同影响渔业资源2014新课标文科综合Ⅱ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 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6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第一问:又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逆向设问,平时问:某地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里是环境优良(没有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2)纬度高(48°N 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第二问:农业区位
平时分析地形、气候、土壤、水源,这里是生物因素。寒冷、干旱、高寒地区物种少,病虫害少。
发散:何处物种丰富?(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第三问:简单,送分(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第四问:
绿色:归纳思维,前面三问答案集合起来!
米都:在全国地位重要,规模大,规模大的原因课件22张PPT。高考可能怎么考2015年5月10日1、没发现的、没理解的,可能再考(2013天津文综)某中学地理小组对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题。 (2013天津文综)某中学地理小组对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题。 【小题1】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小题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2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A.a处 B.b处 C.c处 D.d处等高线基本特征:“大小小大,小大大小”。
局部最低处或局部最高处不会出现在等高线上;局部最低处或局部最高处两侧的等高线数值呈小范围对称分布。220220230230130140130140120110120110鞍部850850840火山口湖山庄火山最高点(原创模拟)读火山口地形图回答,湖面与山庄之间的高差可能为:
A 19米
B 40米
C 23米
D 35米2014大纲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3: 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大陆板块大洋板块岛(原创模拟)读下图,完成29~30题。 30.图中M附近板块边界为N边界,它是由西侧的P板块和东侧的Q板块相互运动而形成。这里N、P和Q分别是( )
A.生长 大陆 大洋
B.生长 大洋 大洋
C.消亡 大洋 大洋
D.消亡 大陆 大洋M2、不再“高大上”,越来越接地气
具体表现在
(1)紧扣教材(中学教材,不是大学教材)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3)接近生活,来源于生活40.(广东文综 28分)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5)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人口、产业高度集中于巴黎,巴黎与 周边地区发展差异大。对此,法国实施了以均衡化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分析其可能采取的措施。(8分)答案:控制巴黎的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拓展交通运输网,加强区域联系积极发展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延长产业链,合理布局产业。(原创模拟)材料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3年8月27日在北京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测2030年图示地区的农业景观。(6分)返回参考答案:(4)(6分)(据材料,这时的农业人口只占30%以下,农业生产力必然大幅度提高了,于是)图示地区中部和北部山地森林茂密;中部丘陵缓坡呈现大规模的果园、家庭牧场等;南部平原或盆地水稻和小麦种植地区道路四通八达,田地作业多为机械化操作;河流沿岸多见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观光农业区、绿色农业区游客车辆秩序井然……(写出三点计6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2012全国文综)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问题:【小题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小题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瀑布(原创模拟)读局部区域等高线图,判断瀑布的落差不可能为:A、18米 B、22米 C、28米 D、36米答案:D返回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材料)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原创模拟)国家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是评选中的重点内容。湖南株洲市2009年12月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请阐述株洲市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过程中可能采取的主要措施。1、加大投入,完善环卫设施,打造环卫队伍
2、拆除违章建筑,改造老旧小区、小街、小巷,清理卫生死角
3、整治污染行业
4、扩大城市绿化面积
5、获取群众拥护并积极参与
6、形成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参考答案山头河流等高线和海拔150备用课件18张PPT。2014年湖南省高考地理学科考生水平评价主要数据湖南师大附中 向 超2014年湖南省高考地理总分比率分布曲线图2014年湖南高考地理成绩分数段人数分布表2013年平均分较高的地级市:
长沙(57.68)、常德(57.15)、株洲(57.50)、
张家界(57.18)、岳阳(56.21)
全省平均:54.75
2013年优秀率最高的三个地级市:长沙
(0.25%)、岳阳(0.17%)、常德(0.16%)2014年平均分较高的地级市:
常德(58.5)、长沙(58.31)、张家界(58.09)、
株洲(58)、岳阳(57.77)
全省平均:56.33
2013年优秀率最高的三个地级市:长沙、
(0.44%)张家界(0.28%)、常德(0.24%)
2010—2014年地理试卷选择题平均分和得分率2010—2014年地理试卷非选择题
平均分和得分率2014年教材内容结构分析表2014年学科内容结构分析表2014年知识点内容结构分析表2014年、2013均出现的知识点区位分析:34、8人口:8、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2、16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6、12 从能力结构分析,试卷以能力立意
为主,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分值占
到96%,今年的题目设置对考生的四个
能力目标的考查是比较全面和均衡的,
尤其突出了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
释事物两方面的能力,分值占到80%左
右。2014年选择题各题数据分析表 近两年非选择题得分率高
于选择题,因此非选择题的审题、
答题要多加重视
下面两道题目值得关注。
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索科特拉岛位于印度洋西北部,1800万年前从非洲大陆分离,岛上气候干旱,多大风,植被低矮稀少多可作珍贵药材,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下图示意索科特拉岛的地理位置及岛上的典型植被。(28分)(1)生态习性是生物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固有适应属性。依据材料信息,推测索科特拉岛上植物的生态习性。(8分)索科特拉岛处于热带,终年高
温,(2分)说明植被耐热
(2分);岛上气候干旱,降
水稀少(2分)植物叶少茎粗,
说明植被耐旱(2分);植物
多生长在乱石中(2分),说
明植被耐贫瘠(2分);树木
不高大,树冠呈伞状(2分),
说明植被抗大风(2分)。
(理由2分,习性2分,答出2
方面即可)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索科特拉岛位于印度洋西北部,1800万年前从非洲大陆分离,岛上气候干旱,多大风,植被低矮稀少多可作珍贵药材,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下图示意索科特拉岛的地理位置及岛上的典型植被。(28分)(2)如何利用索科特拉岛的优势条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8分)利用独特的物种发展药材加工
工业;(2分)利用独特的自
然环境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
优势发展旅游业;(2分)利
用海上交通要道的位置发展
港口经济(转口贸易)。
(2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
海产品加工业(2分)
例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尼日尔河各河段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表现出不同的水文特征,还在库利科罗以下的中游形成了少见的“内陆三角洲”。尼日尔河下游(杰巴以下)每年有两次汛期,一次在6月-9月,另一次在12月-次年2月。下图示意尼日尔河流域概况。 材料二:尼日尔河流域四地气候类型图。﹙1﹚简析尼日尔河下游形成两次汛期的原因,
并比较说明两次汛期洪峰流量的大小及原因。
(14分)6-9月的汛期来自下游流域
的降水(2分),
因为6-9月是流域下游湿
季,降水量大(2分)。
12-次年2月的汛期来自上
游(2分),上游的汛期
也在6-9月,由于上、中游
地势平坦(河床落差小),
水流缓慢,(加上中游湖
泊、沼泽的滞留作用),
上游汛期在12-2月才到达
下游(2分),形成第二个
汛期。6-9月汛期的洪峰流
量大于12月-次年2月(2
分)。因为上游来水流经
中游沙漠地带,支流稀少,
蒸发、下渗严重,所以水
量较小(2分);6-9月汛
期的洪峰流量还有下游热
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补给,
所以流量大(2分)。例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尼日尔河各河段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表现出不同的水文特征,还在库利科罗以下的中游形成了少见的“内陆三角洲”。尼日尔河下游(杰巴以下)每年有两次汛期,一次在6月-9月,另一次在12月-次年2月。下图示意尼日尔河流域概况。 材料二:尼日尔河流域四地气候类型图。﹙2﹚分析尼日尔河中游形成内陆三角洲的
原因。(6分)尼日尔河中游流经地势
平坦的高原,流速降低
(2分),加上水量减少
(2分),上游携带的泥
沙堆积(2分),形成
(河汊众多、湖沼广布
的)内陆三角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