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期末专项复习(二)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和温度计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图丁所示的三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应该是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___。
答案:热胀冷缩 丙 相平
解析:[1]家庭和实验室常的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
[2]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正确的操作是丙。
[3]温度计读数时既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一天小柯感到身体不舒服,来到台州医院,医生给他测量体温后说他有点发烧。你认为小柯发烧时的体温可能是 ( )
A.37℃ B.38.7℃ C.47.5℃ D.36℃
答案:B
解析: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发烧的体温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47.5℃。故选B
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上下变化不大,据此分析判断.
3.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答案:A
解析:体温度使用时要甩一下,让水银回到玻璃泡里,如果不甩,水银不会自已回去,当被测温度低于示数时,则示数不下降,仍显示原来的温度;如果被测温度高于体温度的示数,则示数会上升至被测温度;由题意可知,是在中途没甩的,故可知第一个测的甲的温度是准确的为39.5℃ ,故A正确;另外两个人的温度可能是等于或低于39.5℃,故BCD都错;
故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使用体温计的掌握情况。体温度使用时要甩一下,让水银回到玻璃泡里,如果不甩,水银不会自已回去,即体温计的示数只升不降。
考点二、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吸放热问题
4.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开车带小明外出,小明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发现一个现象,车窗上有水雾出现妨碍了驾驶视线,爸爸调整了风挡附近空调的出风口对着车窗吹风,水雾就消失了.请同学们分析:
(1)车窗上的水雾是怎么形成的?
(2)水雾在车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3)车窗上的水雾为什么会消失?
答案:(1)寒冷的冬天,车里开着的空调吹出的是暖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液化放热,是车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会附着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3)对着车窗玻璃吹风,可加快小水珠蒸发,水雾就消失了.
根据液化放热来进行判断.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现象,雾气消失是由于水的蒸发.
5.盛夏季节,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瓶冰冻的水,不一会儿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小水珠,这是发生了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一段时间后,水珠又消失了,这个过程中会 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液化 吸收
解析:[1]装有冰冻水的瓶子从冰箱拿出,一会儿干燥瓶壁上出现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液化成的。
[2]瓶壁上的水珠水消失了,是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气,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6.有太阳时下雪,就被称为“太阳雪”,这种现象多见于北方。雪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 (选填“冷”或“暖”)气流影响。
答案:凝华;冷
解析:略
7.下列选项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
B.隆冬季节,河面上结薄冰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
答案:B。
解:A、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是喷出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隆冬季节,河面上结冰,冰是水凝固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B符合题意;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下列对自然现象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铁丝网上出现霜﹣﹣凝固、吸热
B.乙图中,草叶上出现露珠﹣﹣液化、放热
C.丙图中,屋檐上的冰棱正在消融﹣﹣熔化、放热
D.丁图中,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汽化、吸热
答案:B
解析:A.铁丝网上出现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铁丝网上,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草叶上出现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
C.屋檐上的冰棱正在消融,属于熔化现象,此过程吸热,故C错误;
D.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属于升华现象,此过程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三、蒸发及影响因素
9.彭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她将等量的温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又找来常温下3张完全相同的湿巾,把其中的一张对折,将它们贴在三个锥形瓶的外壁,分别标记为1、2、3并将它们放在电子秤上,三只电子秤的示数相同。一段时间后(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的示数如图甲 A、B、C 所示;
(1)通过______(选填 A/B/C)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2)通过 B、C 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有关;
(3)实验中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法;
(4)彭老师还想测定液体蒸发时吸放热的情况,将湿巾平铺在薄铁片上,用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图乙中薄铁片底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______。
A. B。 C。 D。
答案:AB 水的表面积 转换 A
解析:(1)[1]A与B水的表面积相同,表面空气流动情况相同,温度不同,故选A、B两图进行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2)[2]通过B、C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3)[3]实验中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电子秤的示数越小,说明蒸发越快,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
(4)[4]水蒸发吸热,能使它附近的温度计的温度下降;当水蒸发完后,受空气环境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A图像与事实相符合,BCD与事实不相符合。
故选A。
考点四、沸腾
10.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1)小华在组装装置甲时,要分别调节铁圈M、铁夹N的高度,其中首先调节的是的高度_______(选填“M”或“N”);
(2)图乙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__℃,水在沸腾的过程中_______热,温度将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实验中看到“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的状态是_______(选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产生“白气”的过程需_______热;
(4)另外两同学也选用相同的装置做该实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丙所示,问a、b图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5)小华在实验中发现了如图A、B的两种情形,其中图_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答案:N 97 吸 不变 液态 放 水的质量不同 A
【解析】
【详解】
(1)[1]安装时,从下到上,故先固定下面的N。
(2)[2][3][4]如图乙所示,到达97℃,温度不变,故沸点为97℃;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加热,停止加热,沸腾停止,故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从图乙可以看出,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故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3)[5][6] “白气”是液态小水珠,故是液态;“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从气态到液态,不断放热。
(4)[7]如图丙所示,b加热的时间较长,说明b中水的质量较大,故a、b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
(5)[8]如图A,是沸腾时的气泡变化,因为随着气泡上升,深度变小,液体的压强越变越小,气泡内的压强大于外界水的压强,故气泡会越变越大。
11.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杯外的水温100℃、乙杯外的油温为300℃,甲、乙两杯中的水不能沸腾的是______ ,最终两杯水的温度t甲______t乙(选填“>”“=”或“<”)。
答案:甲 =
解析:[1][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100℃,继续吸热。测得甲杯外的水温100℃,乙杯外的油温为300℃,则甲杯中水温度达到100℃时,内外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了,无法沸腾,而乙杯外的温度大于100℃,乙杯内水达到沸点后可以继续吸热,可以沸腾,故甲杯中水只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而乙杯中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保持100℃不变,故两杯水的温度相同。
考点四、融化和沸腾
12.如图所示为液态蜡和水在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则图____是表示水的凝固图像,图甲中该物质在t1至t2时间段内的状态是____,这一时间段内____(吸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放热)。
答案:甲;固液共存;放热。
解:蜡是非晶体,水是晶体,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继续放热,所以甲是水的凝固图像;
甲图中该物质在t1至t2时间段内是凝固过程,是固液共存状态,这段时间内放热。
【考点提示】
本题是有关物态变化的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凝固现象;
【解题方法提示】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根据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特点分析哪个图表示水的凝固;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混合态,甲图在t1至t2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分析处于哪种状态和吸放热情况。
13.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了“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在标准大气压下,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冰属于晶 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在第5分钟时,处于 ___________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冰在熔化过程中 _____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读数为 ___________ ;
(5)甲因装置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 。
答案:晶体 固液共存 吸收 使烧杯受热均匀
解析:(1)[1]由图乙可知,冰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冰属于晶体。(2)[2]由图乙可知,4-6分钟为冰的熔化过程,所以在第5分钟时,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3)[3]冰在熔化过程需持续加热,因此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4)[4]由图甲可知,温度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0℃以下,读数为-4℃。(5)[5]加热时,火焰集中在容器一个地方加热会使烧杯炸裂,石棉网可以分散火焰的热量,其主要作用是使烧杯受热均匀。
提升练习:
14.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答案:D。
解:A、夏天教室的室温约35℃,不会达到50℃,错误;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达到-5℃会凝固成冰,错误;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高一些,不会达到70℃,错误;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此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提示】
本题是关于温度的估测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或环境的温度;
【解题方法提示】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
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15.监测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8.5℃
答案:D。
解: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温度计的示数是38.5℃;
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有甩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体温低于38.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8.5℃。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提示】
分析题意,回忆一下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解题方法提示】
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然后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
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很快的流回玻璃泡中,分析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的变化。
16.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翔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下列做法中与小翔目的相同的是( )
A.用电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答案:A
解析:小翔同学打开电风扇,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使人体汗液的蒸发加快,而使人感到凉快;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是通过加快了头发上的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提高了水的温度,而加快蒸发;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是通过将水果与外界隔绝,减慢了水果周围的空气流动;放在冷藏柜里,降低了其温度,这些措施都减慢了水分的蒸发;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是通过提高了粮食的温度,加快了粮食中水分的蒸发;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是通过增加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综上所述,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食品运输车辆上放干冰,是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在寒冷的北方冬天,测量气温时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C.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
D.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答案:C
解析:A.干冰在常温常压下很容易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在运输车上放干冰,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给食品降温,故A错误;
B.水银的凝固点为-38.87℃,温度低于此温度时,水银凝固,水银温度计不能使用;在寒冷的北方冬天,测量气温时不使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高,故B错误;
C.冰块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所以把食材放在冰块上,是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故C正确;
D.汽化吸热,液化放热;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的是冷凝剂汽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故D错误。
故选C。
18.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C错误;
D.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热,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19.在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图知,当时环境温度始终为25℃,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当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则温度计内的液体的体积先减小,然后温度计的示数保持0℃不变,则即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待冰完全熔化后,水的温度又开始上升直至与环境温度相同即为25℃,这个过程对应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是由0℃变成25℃,最后不变,即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先变大后不变,可见,从计时开始,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小后不变,再变大后不变。故应选A。
20.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B.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沸点高
答案:C。
解析: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在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先凝固了,所以应该选凝固点低的物质做测温物质,故选酒精温度计。
故选C。
【考点提示】
回忆凝固点和熔点这两个概念,
【解题方法提示】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温度计内的液体的凝固点要比当地最低气温要低,这样才能保证温度计正常使用。
21.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上的水可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
D.河面上的水凝华成冰,封住了河道
答案:A
解析:A.地球表面的水吸热时,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由于与空气摩擦,导致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小冰晶会熔化成水,故C错误;
D.河面上的水变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22.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空气可提取氧气,氮气和氦气,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_______和压缩体积 。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变成气态,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______。
答案:降低温度 氦气
解析: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只要温度足够低,在温度不能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压缩体积使气体在常温下液化。
[2]液态空气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液体先达到沸点,先汽化,液态氦的沸点低,先汽化,因此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氦气。
23.冷空气不断来袭,天气转凉,脸上涂些护肤霜后感觉寒风没那么刺骨.因为护肤霜 ______ (选填“减慢”或“加快”)蒸发吸热.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______ 后 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减慢;凝华;熔化
解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答案减慢 凝华 熔化
解:冷空气不断来袭,天气转凉,脸上涂些护肤霜后感觉寒风没那么刺骨.因为护肤霜减慢了身份的蒸发;
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冻鱼后凝华为小冰晶;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是固态的霜熔化为水.
故答案为:减慢;凝华;熔化
24.在海韵城的谜海新派海鲜餐厅中,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会在餐盘中间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杯子,在海鲜餐盘上有大量的白雾,因为干冰 ________成气态(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了大量的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_成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 吸收 液化
解析:[1][2][3]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会在餐盘中间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杯子,在海鲜餐盘上有大量的白雾,因为干冰在常温常压下,容易直接升华成气态,升华过程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
25.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散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________℃。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25.5℃ 吸收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雨天、潮湿天气等
解析:(1)由图可知,a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且示数越往上越大,为零上,因此示数为25.5℃,
(2)蒸发是吸热过程,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吸收热量。
(3)b温度计蘸酒精,c温度计蘸酒精并吹风,酒精汽化时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c温度计的示数比b温度计低,说明c温度计上的酒精蒸发的快,由此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实验,水汽化时吸热,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少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越快,温度下降的得越快,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越大;从而可以猜想水的蒸发快慢可能还与空气的湿度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雨天、潮湿天气。
26.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甲图装置错误的地方是 ___________ 。
(2)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中 ___________ (选“A”或“B”)。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 。
(4)通过这个实验,小芳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老母鸡时,在沸腾后总是 ___________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 A 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调为小火
详解:(1)[1]按照温度计正确使用规则,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和烧杯侧壁。故甲图装置错误的地方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烧杯底部。(2)[2]水在沸腾时,剧烈汽化,水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故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中A。(3)[3]如图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4)[4]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知道,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小芳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老母鸡时,在沸腾后总是调为小的道理。
27.冬天给道路撒盐,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为了解其因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盐冰打碎后放入烧杯,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乙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
(2)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盐冰的熔点为_____℃;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实验时烧杯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由实验可知,盐冰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4 -2 不变 液化 晶体
解析:(1)[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4℃。
(2)[2]从图丙中可知,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所以熔点是-2℃。
[3]从图丙中可知,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所以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不变。
(3)[4]盐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烧杯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外壁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即出现的水珠。
(4)[5]根据曲线图可知: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即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盐冰是晶体。
/初二物理期末专项复习(二)物态变化
考点一、温度和温度计
1.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图丁所示的三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应该是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___。
2.一天小柯感到身体不舒服,来到台州医院,医生给他测量体温后说他有点发烧。你认为小柯发烧时的体温可能是 ( )
A.37℃ B.38.7℃ C.47.5℃ D.36℃
3.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考点二、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吸放热问题
4.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开车带小明外出,小明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发现一个现象,车窗上有水雾出现妨碍了驾驶视线,爸爸调整了风挡附近空调的出风口对着车窗吹风,水雾就消失了.请同学们分析:
(1)车窗上的水雾是怎么形成的?
(2)水雾在车窗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3)车窗上的水雾为什么会消失?
5.盛夏季节,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瓶冰冻的水,不一会儿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小水珠,这是发生了 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一段时间后,水珠又消失了,这个过程中会 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6.有太阳时下雪,就被称为“太阳雪”,这种现象多见于北方。雪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 (选填“冷”或“暖”)气流影响。
7.下列选项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
B.隆冬季节,河面上结薄冰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
8.下列对自然现象中所涉及的物态变化、吸放热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铁丝网上出现霜﹣﹣凝固、吸热
B.乙图中,草叶上出现露珠﹣﹣液化、放热
C.丙图中,屋檐上的冰棱正在消融﹣﹣熔化、放热
D.丁图中,食品盒中的干冰变小﹣﹣汽化、吸热
考点三、蒸发及影响因素
9.彭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她将等量的温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三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又找来常温下3张完全相同的湿巾,把其中的一张对折,将它们贴在三个锥形瓶的外壁,分别标记为1、2、3并将它们放在电子秤上,三只电子秤的示数相同。一段时间后(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的示数如图甲 A、B、C 所示;
(1)通过______(选填 A/B/C)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2)通过 B、C 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有关;
(3)实验中利用电子秤的示数判断液体蒸发的快慢,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法;
(4)彭老师还想测定液体蒸发时吸放热的情况,将湿巾平铺在薄铁片上,用电子温度计实时监测图乙中薄铁片底部的温度变化情况,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______。
A. B。 C。 D。
考点四、沸腾
10.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
(1)小华在组装装置甲时,要分别调节铁圈M、铁夹N的高度,其中首先调节的是的高度_______(选填“M”或“N”);
(2)图乙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__℃,水在沸腾的过程中_______热,温度将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实验中看到“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的状态是_______(选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产生“白气”的过程需_______热;
(4)另外两同学也选用相同的装置做该实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丙所示,问a、b图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5)小华在实验中发现了如图A、B的两种情形,其中图_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11.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杯外的水温100℃、乙杯外的油温为300℃,甲、乙两杯中的水不能沸腾的是______ ,最终两杯水的温度t甲______t乙(选填“>”“=”或“<”)。
考点四、融化和沸腾
12.如图所示为液态蜡和水在凝固时的温度-时间图像,则图____是表示水的凝固图像,图甲中该物质在t1至t2时间段内的状态是____,这一时间段内____(吸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放热)。
13.小明所在的学习小组开展了“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在标准大气压下,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1)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冰属于晶 _____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在第5分钟时,处于 ___________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3)冰在熔化过程中 __________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读数为 ___________ ;
(5)甲因装置中,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 。
提升练习:
14.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15.监测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时要测量体温。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测量结果可能是( )
A.37.0℃
B.37.5℃
C.38.0℃
D.38.5℃
16.体育课后,汗流浃背的小翔同学赶紧打开教室电扇吹吹风,顿时感觉凉快多了,下列做法中与小翔目的相同的是( )
A.用电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食品运输车辆上放干冰,是利用干冰汽化吸热给食品降温
B.在寒冷的北方冬天,测量气温时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C.把食材放在冰块上,利用冰块熔化吸热给食材降温
D.把食物放入冰箱内,利用冷凝剂液化吸热,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
18.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以下诗句中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露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与雪的形成过程都要放出热量
19.在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 B.
C. D.
20.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主要原因是( )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B.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高
C.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凝固点低
D.液态酒精比液态水银的沸点高
21.2019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七届“世界水日”,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上的水可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液化成雨水
D.河面上的水凝华成冰,封住了河道
22.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液态氮的沸点是-196℃,液态氦的沸点是-268.9℃,利用液化空气可提取氧气,氮气和氦气,使空气液化的方法是_______和压缩体积 。当温度逐渐升高,液态空气变成气态,首先分离出来的气体是______。
23.冷空气不断来袭,天气转凉,脸上涂些护肤霜后感觉寒风没那么刺骨.因为护肤霜 ______ (选填“减慢”或“加快”)蒸发吸热.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______ 后 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
24.在海韵城的谜海新派海鲜餐厅中,为了保证海鲜的新鲜,会在餐盘中间放置一个装满干冰的杯子,在海鲜餐盘上有大量的白雾,因为干冰 ________成气态(填物态变化名称),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了大量的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___成小水珠(填物态变化名称)。
25.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散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________℃。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_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
26.小芳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甲图装置错误的地方是 ___________ 。
(2)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如图乙中 ___________ (选“A”或“B”)。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 。
(4)通过这个实验,小芳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老母鸡时,在沸腾后总是 ___________ (选填“保持大火”、“调为小火”)的道理。
27.冬天给道路撒盐,可以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为了解其因小明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盐冰(浓盐水冻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盐冰打碎后放入烧杯,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乙中温度计示数为_____℃;
(2)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盐冰的熔点为_____℃;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实验时烧杯外壁出现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由实验可知,盐冰属于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