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3 07:29:23

文档简介

关山中学23-24上高二生物第三次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将Ⅰ、Ⅱ卷的答案按要求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帝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岛屿,以鱼虾为食。南极海冰融化将给帝企鹅幼鸟带来“灭顶之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所有帝企鹅幼鸟构成一个种群
B.帝企鹅与鱼虾之间的营养关系为捕食
C.种群密度是帝企鹅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南极海冰融化可导致帝企鹅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
2.下列叙述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某地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为1.07:1
B.近年来,某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
C.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
D.由于薇甘菊的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
3.植物的果实从开始发育到完全成熟的过程中,主要由下列哪些激素共同起作用( )
①NAA(生长素类似物)②生长素 ③2,4-D(生长素类似物) ④细胞分裂素 ⑤乙烯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4.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下列关于内环境成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 、尿素、血红蛋白和神经递质等
B.人体内环境成分中含葡萄糖、氨基酸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
5.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属于该过程二级消费者的是(  )
A.大鱼 B.小鱼 C.虾米 D.污泥中的藻类
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图中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和d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生活中倡导低碳行动利于b的相对稳定
C.c的存在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d是分解者,包括所有的细菌和真菌
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的过程
B.从裸岩阶段发展成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8.不同生物群落,其群落结构有很大差异。热带雨林生物群落与草原生物群落相比( )
A.占优势的物种不同 B.垂直结构更加简单
C.物种丰富度较低 D.种间关系类型更为多样
9.水东湾海洋公园是以红树林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是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是全国最大的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了独特的“海上森林”景观;也是广东省首批十佳观鸟胜地之一,观鸟时间全年均可,4-8月以鹭鸟等繁殖留鸟为主,秋冬季至翌年春季可见各种鸻鹬类等迁徙候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水东湾海洋公园鸻鹬类的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其出生率与死亡率
B.水东湾海洋公园在夏季与秋冬季鸟类种群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水东湾湿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D.水东湾人工红树林生态修复,体现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0.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是( )
A.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
B.一年蓬的种群密度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
C.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D.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
11.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中的a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用性引诱剂灭杀雄蝗虫会改变蝗虫种群的数量
C.图中的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假期某地人口密度变化主要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12.免疫系统包含了免疫器官等组成部分,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及其含有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部分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B.人体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中也有分布
C.免疫系统的结构基础包括脾、扁桃体、淋巴细胞等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D.胸腺和脾中都含有淋巴细胞,二者之间仅借助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13.当一种生物迁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很长时间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 )
A. B.
C. D.
14.下列分别属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内容的是(  )
①种间关系 ②年龄组成 ③调查某一区域有多少物种 ④出生和死亡 ⑤优势物种
⑥调查某一物种的个体数量 ⑦不同种群在空间占据的位置 ⑧种内关系
A.②④⑥⑧、①③⑤⑦ B.②⑥⑧、①③④⑤⑦
C.②⑥⑧、①③⑤⑦ D.②③⑥⑧、①④⑤⑦
15.冬泳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人在水中会产生尿意,该感觉的产生过程属于反射
B.寒冷刺激时,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使代谢加强产热增加
D.冬泳过程中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保证能量的供应
16.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12年是20只,2013年发展到40只,2014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19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 )
A.640只 B.1280只 C.2560只 D.5120只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生长素仍可以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
B.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于单子叶植物
C.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细胞合成的高效能物质
D.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由特定的内分泌器官产生
18.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绿色植物
B.乙、丙都是消费者,其中丙属于次级消费者
C.丙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必要成分
D.丙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但在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19.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生产者的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其中D为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能量A等于能量B、C、D的能量之和
B.太阳光大约只有10%以可见光的形式被生产者转化为化学能
C.能量B全部以热能形式散失
D.能量C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0.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一直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持续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1.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
①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②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蝗虫侵入某地区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2个月时,蝗虫数量增长速率最快
B.在第4个月时治理蝗灾效果最佳
C.前4个月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近似“S”形
D.蝗虫数量变化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3.下图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主要通过抑制①、②、③过程来使血糖降低
B.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会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C.一般情况下,X为肝糖原,Y为肌糖原
D.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①、②过程升高血糖浓度
24.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和通过兔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光,则b、c可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H]和ATP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和淋巴因子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5.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图甲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
B.若图甲④中茎的背光侧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浓度可能在m~e之间
C.如果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弯曲生长
D.若图甲①中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大于2m
26.如图为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
B.②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
C.②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②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27.现有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狼,已知下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中的能量代表兔子的初级生产量
B.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
C.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繁殖
D.若狼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28.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可以经呼吸道等感染人体。某人感染该病毒后,一段时间内体温维持在38.5 ℃左右,表现出咳嗽(一种反射)、腹泻等症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患者体温维持38.5 ℃期间,其产热速率和散热速率相等,且均大于正常人
B.在进行治疗时可以给该患者输入一定量的葡萄糖盐水
C.咳嗽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导
D.若该患者严重腹泻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29.各国均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积极研发疫苗,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灭活或减毒的疫苗投入使用。人体在接种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疫苗进入机体后,迅速刺激记忆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
B.新冠病毒可以在内环境中复制,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C.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
D.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与侵入细胞内的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性
30.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和乙、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31.I.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内容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2)图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属于自养生物的是 ,含有染色体的是 。
II.某校生物学小组同学野外实习分为两个小组。
(1)A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
②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2)B组用样方法调查松树的种群密度。①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等距取样法。②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松树进行计数,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松树的分布情况(图中圆点表示该种松树),对该样方中该种松树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个。
32.如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从反射弧的各种环节上看,①和②属于 ,③→⑩属于 。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于 。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 ,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会 。
(3)甲状腺激素和 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34.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功能,如图1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图2为图1的B中a~d各种群所含的能量数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为 (填字母)。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为 。A是生态系统的 成分。
(2) 若调查B中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3)图2中,a与其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与c的关系为 。
(4)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 ,b能依据a留下的气味猎捕a,a也同样能够依据b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 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的。
35.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
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 (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 。
(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 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 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3)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 。关山中学23-24上高二生物第三次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A B D A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C B C A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B D C B A D C B
31. I. (1)生态系统
(2) 细菌 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II.(1) 96 甲 增长
(2) 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8
32. (1)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效应器
(2) 收缩 加强
(3) 肾上腺素
33.(1) D 光合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标记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3) 20% 竞争
(4)行为信息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双向
34.(1) b ef
(2) 抽样检测 1.2×1010 偏大
(3)代谢废物大量积累
答案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