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判断题专题训练题
1.纸燃烧后发生了变化,构成纸的物质也都发生了变化。( )
2.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曾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到了鱼龙等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此推测此处原来可能是海洋。( )
3.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的力量长期冲刷、侵蚀造成的。( )
4.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5.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 )
6.地球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
7.把一根铁筷子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铁筷子所有部分都会变热。( )
8.很早的时候,文化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 )
9.航道浮标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 )
10.中国的北斗系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通信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 )
11.东汉时期,我国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人们可以将更多的信息方便地写在纸上。( )
12.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的除了水,还有风。( )
13.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
14.炒菜时只有炉火接触的锅底变热了,锅的其他部分没有变热。( )
15.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
16.眼,耳,鼻等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
17.长时间注视强光会伤眼睛。( )
18.很坚硬的岩石不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 )
19.鱼龙是1.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
20.地球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地壳、地核、地幔。( )
21.棉袄、羽绒服中包含了大量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身体热量快速向外散发,所以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
22.轻的物体在水中肯定会浮起来。( )
23.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平衡来达到锻炼小脑的目的。( )
24.火山喷发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能改变地表。( )
25.地球的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
26.航道浮标上重下轻、重心高,水面以下部分中空才能直立。( )
27.所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
28.我们要养成用鼻子来呼吸的好习惯。( )
29.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玻璃是热的良导体。( )
30.网上的信息都是正确的。 ( )
31.中国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 )
32.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
33.热空气比冷空气重,会下降。( )
34.紫甘蓝遇酸性物质会变为绿色。( )
35.由于围垦造田,洞庭湖从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位。( )
36.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沙漠生物化石。( )
37.按大陆漂移说推想,数百年以后,现在的大陆还会在原来的位置。( )
38.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了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 )
39.空气容易传热,空气是热的良导体。( )
40.有些物质变化的反应速度较快,如铁的生锈。( )
41.小苏打加入白醋中,只会出现白色泡沫,反应速度会比较慢。( )
42.纸灰是纸燃烧后产生的新物质。( )
43.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 )
44.将小汽车的外壳用油漆刷成各种颜色,主要目的是让小汽车更漂亮。( )
45.只要一根手指的位置不动,人用单眼看和用双眼看到的位置是一样的。( )
46.地震发生时,地表不会发生变化。( )
47.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发明了文字。( )
48.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
49.拉瓦锡发现空气是混合物质,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 )
50.水、风、雨、火等都会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详解】化学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产生了新物质,纸燃烧发光、发热、冒烟,烧过的纸不同于原来的纸,说明纸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
【详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此可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3.√
【详解】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题目观点正确。
4.√
【详解】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将原来的正版雕刻改为胶泥雕刻烧制的单字,再排版印刷,省工省力,成本较低,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推广很快。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欧洲直到400年后才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故题干说法正确。
5.√
【详解】生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叫应激性。外界环境的改变或者某些信号会对生物体产生刺激,接受刺激,产生反映是生物具备的基本能力。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 刺激。由 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 反应。
6.×
【详解】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等研究发现,地球的内部可以划分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题干错误。
7.√
【详解】传热能力强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把一根铁筷子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铁筷子的传入能力强,属于热的良导体,所以所有部分都会变热。题干正确。
8.√
【详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
9.√
【详解】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10.√
【详解】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和通信等功能,它传递信息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11.√
【详解】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生产出了大量轻便、便宜的纸。让更多的人可以用上纸,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12.×
【详解】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所以风和水都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13.√
【详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14.×
【详解】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炒菜时炉火接触的锅底变热了,锅的其他部分通过热传递也变热了。
15.√
【详解】地球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构成的,板块是在运动着的,这种地壳运动有时会表现为地震,并能被人们感觉到;而在构造板块相互碰撞的地带,或新地壳形成的地方会有剧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16.√
【详解】人体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朵是听觉器官,鼻子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能感受酸甜苦辣的刺激;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痛刺激的功能。
17.√
【详解】长时间注视强光,对眼睛不好,为了保护眼睛,注意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我们既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也不要在弱光下看书,保证充足的睡眠,每20-40分钟远眺片刻,有利于保护眼睛。
18.×
【详解】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的结论是:坚硬的岩石经过冷热交替也会渐渐碎裂了。
19.×
【详解】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鱼龙化石,鱼龙是1.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地带原来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变成了山峰。
20.×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由里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21.√
【详解】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棉袄、羽绒服中包含了大量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阻止身体热量快速向外散发,所以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22.×
【详解】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3.√
【详解】运动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同时也可以活动筋骨,对身体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平衡来达到锻炼小脑的目的。题目说法正确。
24.√
【详解】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能改变地表。
25.√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
26.×
【详解】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航道浮标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以上部分中空才能直立,上重下轻、重心高,水面以下部分中空不稳定,不能够直立于水中,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7.×
【详解】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大小相关,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越小,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小,受到的浮力就越小。
28.√
【详解】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我们要养成用鼻子来呼吸的好习惯。题目说法正确。
29.×
【详解】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能称为物体的导热性。传热的基本规律:金属的大于非金属的,固体的大于液体的,液体大于气体的。玻璃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30.×
【详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帮助。与此同时,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和安全。对于网络信息,我们要理性对待,注意分辨网上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认为网上的信息都是正确的说法是错误的。
31.√
【详解】中国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的商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系统和文化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详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33.×
【详解】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与同体积的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热空气会上升。相反,空气遇冷后体积缩小,冷空气下降。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34.×
【详解】紫甘蓝水就是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紫甘蓝水能使酸性物质变红色,使碱性物质变蓝色,是酸碱指示剂。
35.√
【详解】历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围湖造田对解决粮食问题起了一定作用,然而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也因此而大量减少,由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退居到第二位。
36.×
【详解】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区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
37.×
【详解】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现在的大陆仍然在移动,大西洋距离加宽,太平洋在变窄,所以提题干描述错误。
38.√
【详解】碳酸饮料的配料:水、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精)。根据对碳酸饮料的认识,碳酸饮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如可乐、雪碧、汽水等。题干正确。
39.×
【详解】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空气不容易传热,是热的不良导体,比如蓬松的充满空气的衣物更具有保暖性能。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0.×
【详解】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比如蜡烛燃烧、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铁的生锈等。有些物质变化的反应速度较快,如蜡烛燃烧。有些物质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如铁的生锈。
41.×
【详解】白醋是一种有机酸,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为强碱,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两者混后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的醋酸钠与碳酸能除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还会生成大量二氧化碳,像火山喷发一样涌出来,可起到灭火的作用。可见小苏打加入白醋中反应速度非常强烈。故题干说法错误。
42.√
【详解】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纸燃烧后,纸的物质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3.√
【详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本题考查地震状态。地球能量释放时影响到地层从而产生了挤压或者断裂的情况。
44.×
【详解】铁在潮湿和空气中会生锈,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是隔绝水分和空气。将小汽车的外壳用油漆刷成各种颜色,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铁生锈。
45.×
【详解】先分别用单眼观察一根手指位置,再用双眼观察这根手指的位置。发现两个单眼和双眼观察时,手指的位置都不同。这是因为脑要把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46.×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所以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47.√
【详解】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发明了文字,当人类有了语言、文字和绘画等传递信息的手段之后,人类就脱离了动物的蒙昧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因为信息的交流使人类可以掌握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向前发展。
48.√
【详解】视觉的产生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光线,光线进入眼内,经眼部各屈光介质的折射后形成一个物像焦点落在眼底视网膜上,而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又将物像分解处理,形成视觉神经冲动,经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皮层,进而由大脑视觉皮层将双眼分别传入的视觉冲动进行处理融合,从而我们就看到了这精彩的世界。
49.×
【详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他气体。拉瓦锡发现空气是混合物质,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稀有气体等。题干错误。
50.√
【详解】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水、风、雨、火等都会对岩石变化发生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