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题
1.实验名称: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材料: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火柴、木屑
注意事项:点燃酒精灯应用 ;熄灭酒精灯应用 盖灭;严禁用嘴去 灭酒精灯。
实验步骤:①把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烧杯中盛半杯水放点木屑。
②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③试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加热前,烧杯中的木屑是 ;加热后,木屑会随着水一会儿 ,一会儿 。
实验结论:这说明烧杯底部的水受热 ,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 ……冷水和热水 流动,使水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 。
2.科学兴趣小组进行”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如图所示,将3枚铁钉分别放入3个玻璃瓶中,①号瓶装有干燥空气,用橡胶塞密封;②号瓶中将铁钉完全浸泡在经沸腾(赶走空气)快速冷却的水中,用橡胶塞密封;③号瓶中的铁钉一半浸泡在水中,一半露出水面,不密封。一段时间后,观察铁钉的变化。(12分)
(1)对比①号和③号瓶,可探究铁生锈是否与 有关。
(2)将 号和③号瓶进行对比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3)运用此三个装置比较,几天后观察到③号瓶中的铁钉上生锈较多,①号和②号瓶中铁钉生锈不明显,由此得出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 和 同时接触。
(4)请你根据实验结论分析,防止铁生锈,可以采取的一种方法: 。
(5)请你根据实验结论分析,下列环境中地下铁管道被腐蚀最慢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沼泽地中 B.含较多沙粒潮湿透气的土中
C.干燥、透气性差的土中 D.水分、空气充足的土中
(6)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请你列举出三项。
3.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
在探索火山喷发的成因时,我们把提前准备好的土豆泥在铁盘中堆成一小堆,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再用土豆泥把小洞封住,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盘底部并观察现象。
(1)实验中,下列材料或动作分别代表什么 请连一连。
土豆泥 岩浆
番茄酱 地壳
用酒精灯加热 地球内部的作用
(2)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火山即将喷发的是( )。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
B.土豆泥纹丝不动
C.土豆泥出现裂缝
D.土豆泥冒热气
(3)把观察到的火山喷发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 (填序号)
①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出现裂缝
②土豆泥纹丝不动
③番茄酱在洞口处冒出泡泡
④番茄酱溢了出来
(4)此实验可得出结论:火山喷发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沿着 (选填“地幔、地核或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形成的自然现象。
(5)下列地形地貌最有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是( )。
A.长白山天池 B.弯曲的岩层 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6)火山喷发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写2点即可)
4.请观察探究“传热比赛”的小实验(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探究小组用三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金属棒、玻璃棒、橡胶棒做试验,用等量的凡士
林(和胶水一样有固定的作用)在每根棒上都均匀的粘上三粒小豆子(如上图),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 棒的豆子会最先全部掉下来。这个现象说明: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 。
(2)金属棒上 A、B、C三粒豆子掉下来的先后顺序是 、 、 (填序号)。
这个现象说明在同一个物体中,热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
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叫 。
(3)上述三根棒中,传热能力最强的是 。
(4)传热能力强的物体被称为热的
5.将三根一样崭新的铁钉分别放置于1号,2号,3号三个相同的密闭的试管中,1号试管里只有干燥的空气存在;2号试管装有一半凉开水和部分食用油,并让铁钉完全浸泡在凉开水中; 3号试管中的铁钉一半浸泡在水中,另一半裸露在空气中。一周后再观察三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
①2号试管中的食用油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②哪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得明显?
③根据实验现象说说铁生锈需要哪些条件?
6.“传热比赛”实验。
(1)如图,在实验中为了比赛公平,实验用的圆棒粗细应该 、浸入热水中的长度应该 、粘贴感温变色纸的位置应该 ,只有制作圆棒的材料 。
(2)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结论:不同材料传热快慢 ,金属等传热性强的物体称为热的 ;塑料、木头、空气、水等传热性弱的物体称为热的 。热的 适合做隔热材料。
7.平平学习了科学课中的《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之后,和同学一起做了两个实验。他把一张白纸平放在桌面上,再把手放在纸的两端,如图六。
(1)这是一个( )实验,“纸”模拟的是( )。
A.模拟、地核 B.模拟、地壳 C.对比、地壳
(2)第一次实验中,平平把两只手慢慢用力向中间挤压,他观察到纸的中间会( )。
A.凸起 B.断裂 C.没有变化
(3)平平用同样的纸进行第二次实验,他用两只手把纸慢慢用力向两边拉扯,当拉力大到一定的程度时,纸的中间会( )。
A.凸起 B.断裂 C.没有变化
(4)根据以上的实验平平推测地震是由( ) 运动产生。
A.地壳 B.海洋 C.大气
(5)地震灾害发生时,不能采取的做法是( )。
A.远离门窗、玻璃制品和其它可能坠落的物体
B.上课期间可迅速在课桌下躲避,震后迅速有序撤离至空旷场地
C.赶快跑出去坐电梯逃生
8.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几幅图,然后问答问题。
(1)地球结构 敦煌的雅丹地貌 长白山天池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唐山地震通过读图,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的 、 地幔、 三个圈层,最表面的一层由 、 、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2)长白山天池形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3)敦煌的雅丹地貌之所以有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的形成原因是 。
(5)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主要是 造成的。
(6)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当地震发生时应该学会自救和互救的本领。假如我们正在上课,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9.为了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小明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图)。
(1)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图中所示的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 → → → 。
(2)分析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热总是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
(3)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两个铁架台之间的这段铁丝的长度 。(填“变短”“变长”或“不变”)
(4)如果把图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铜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火柴掉落的情况是( )。
A.火柴掉落的顺序会发生改变
B.火柴掉落的时间会发生改变
C.火柴掉落的时间和顺序都会发生改变
10.小刚用三个相同的瓶子进行沉浮实验,其中①号是空瓶,②号中装了较少的水,③号中装了较多的水。盖紧瓶盖,放入500毫升清水中,稳定后瓶子沉浮情况如下图所示。
(1)在这个实验中,受到浮力的是(可多选)____________。
A.①号瓶 B.②号瓶 C.③号瓶
(2)实验中没有改变的条件是( )
A.瓶子的体积
B.瓶中水的体积
C.瓶子和内部水的总重量
(3)请在图中画出②号瓶子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不要忘了在上面图中画两个力哦!)
(4)②号瓶与③号瓶比较,可以看出物体的沉浮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物体的体积 B.物体的轻重 C.物体的形状
(5)如果向容器中加入50克食盐,随着食盐的溶解,我们一定会看到( )
A.①号瓶下沉 B.②号瓶上浮 C.③号瓶上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火柴;灯帽;吹;不动;向上翻动;向下翻动;向上流动;上升;相对;热对流
2.【答案】(1)水
(2)②
(3)空气(氧气);水
(4)保持表面干燥(刷漆、涂油、电镀等)
(5)C
(6)营养均衡、按时睡觉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科学锻炼、饭前便后洗手等
3.【答案】(1)
(2)B
(3)②①③④
(4)地壳
(5)A
(6)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污染大气,遮挡阳光,破坏环境。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能烧毁森林、淹没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
4.【答案】(1)金属;不同
(2)C;B;A;高;低;热传导
(3)金属棒
(4)良导体
5.【答案】①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3号试管中的铁钉生锈得明显。
③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或氧气)两个条件
6.【答案】(1)相同;相同;相同;不同
(2)不同;良导体;不良导体;不良导体
7.【答案】(1)B
(2)A
(3)B
(4)A
(5)C
8.【答案】(1)地壳;地核;沉积岩;岩浆岩
(2)火山喷发形成
(3)风的作用形成
(4)水的作用形成
(5)岩层受到挤压形成
(6)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要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9.【答案】(1)①;②;③;④
(2)热的一端;冷的一端
(3)变长
(4)B
10.【答案】(1)A;B;C
(2)A
(3)
(4)B
(5)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