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3 16:2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填空题专题训练题
1.( )、( )、( )、( )、( )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2.物体放入水中,有的( ),有的( )。
3.热能从物体( )的部分传到( )的部分。
4.( )是我们身体里的“司令部”,它被坚硬的颅骨包裹着,它由( )、( )、( )三部分组成。
5.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 )时,我们会产生( ),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6.( )、( )、鼻、( )、( )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7.( )时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8.( )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9.脑要把( )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10.电话是美国人( )发明的。
11.消防报警电话( )、急救电话( )、公安报警电话( )。
12.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有( )、( )、鼻、舌和皮肤。
13.( )、( )、( )、植物等都会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14.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物质在不断地( )着。空气是由多种( )混合而成的,其中有支持燃烧支持呼吸的重要气体( )。
15.塑料、橡胶、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称为热的( )。
16.( )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先用于制作烟火,后运用于军事。
17.研究橡皮泥的沉浮时,将橡皮泥揉成一团放入水中,它会( );若将橡皮泥做成船型再次放入水中,它会( )。
18.蜡烛燃烧后,有新的物质产生,生成了( )、二氧化碳等。
19.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 )和休眠火山。
20.地球分为地壳,( )和( )三个部分。
21.鸡蛋壳和贝壳都能和白醋反应产生( )。
22.发明报告跟论文不同,它不分( )、( )等格式。
23.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他们的( )和( ),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会发生改变。
24.大脑像( )一样软,但是是( )色的。
25.热传递主要通过( )、( )、( )三种方式来实现。
26.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主要有( )、( )、( )、高原、盆地等。
27.地球的构造可分为三层,分别是( )、( )、( )。
28.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有无( )产生。
29.地球上有 ( )大洲, ( ) 大洋等,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 ) 、   表示,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地球。
30.在自然界中,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地表的变化,如长白山天池是由( )  形成的,江河入海口的沙洲是( )的作用形成的。大裂谷是由( )引起的。
31.火山喷发是因为处于地球地壳下的岩石高温熔化成( ),由于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带——火山通道;在极大( )作用下,岩浆会沿着火山通道从最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眼 耳 鼻 舌 皮肤
【详解】眼睛、鼻子、舌头、耳朵和皮肤是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负责接收各种感觉的信息,再由神经传到大脑。大脑接到信息后,会将这些信息转变成影像、气味、味道、声音和触觉。
2. 下沉 上浮
【详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如果同体积的物体比水重,放入水中就会下沉;如果同体积的物体比水轻;放入水中就会上浮。
3. 高温 低温
【详解】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4. 大脑 大脑 小脑 脑干
【详解】人体的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
5. 刺激 反应
【详解】不同的环境刺激,人体产生的感觉不同。人体感官产生的感觉是环境刺激与感官发生反应后形成的。如果环境的刺激或感官发生了变化,我们产生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人体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对其做出反应,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趋向有利的刺激避开有害的刺激,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6. 舌 眼睛 皮肤 耳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例如: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7.火山喷发
【详解】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壳运动破坏地下的平衡时,岩浆受到挤压上升,遇到薄弱的地壳,往往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8.地震
【详解】地震:地表岩层受到巨大挤压力发生褶皱,继而断裂,释放出巨大力量,产生地震。地震发生时有摇晃的感觉,大地猛烈地震动,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等。因此,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也会形成堰塞湖。
9.双眼
【详解】视觉的产生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光线,光线进入眼内,经眼部各屈光介质的折射后形成一个物像焦点落在眼底视网膜上,而视网膜上的视觉神经细胞又将物像分解处理,形成视觉神经冲动,经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皮层,进而由大脑视觉皮层将双眼分别传入的视觉冲动进行处理融合,从而我们就看到了这精彩的世界。
10.贝尔
【详解】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波和互联网相继出现,在全球范围内使信息得到高速共享。
11. 119 120 110
【详解】中国的火警报警电话是119,所以自1991年起,每年的11月9日都是雷打不动的消防安全活动日,全国通用的医疗救急电话是120,110是公安报警电话。
12. 眼 耳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
13. 大气 水 生物
【详解】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的过程相对而言是缓慢的。岩石风化后产生了风化物和风化壳。
14. 变化 气体 氧气
【详解】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空气不是一种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不支持燃烧。
15.不良导体
【详解】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16.火药
【详解】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17. 下沉 上浮
【详解】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将橡皮泥揉成一团放入水中,它会下沉;若将橡皮泥做成船型再次放入水中,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变大,获得的浮力变大,它会浮在水面上。
18.水
【详解】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都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9. 死火山 活火山
【详解】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内,火山活动与地壳和地幔的运动有关。火山一般可分为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三类。
20. 地幔 地核
【详解】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
21.气体
【详解】白醋和含有钙的物质混合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比如白醋和小苏打、贝壳、鸡蛋壳混合,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可以用来灭火。
22.问题提出;正文
23.体积;重量
24.豆腐;淡粉
25.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26.山地;丘陵;平原
27.地壳;地幔;地核
28.新物质
29.七;八;颜色;形状
30.火山喷发;流水侵蚀;地震
31.岩浆;压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