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第1章知识点1过关 - 填空(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第1章知识点1过关 - 填空(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4 20: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知识梳理
班级 姓名 组别
1、 水的分布
(1) 世界水体的构成: 比率最大的是 海洋水 (2) 淡水: 比率最大的是冰川水
2、 水的循环
(
B
A
E
D
C
F
)
(1) 水循环: A , B , C , D ,E ,F 。 (2) 水循环的成因: 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 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 ①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 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②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匀, 夏季丰富, 冬季欠缺。
4、 水的物理性质: 标准气压下, 水的凝固点是 0℃ , 沸点是 100℃。 4℃时密度最大为 1 克 每立方厘米。 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 所以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5、 水的组成
(1) 实验仪器: 电解水时通的是直流电。
(2) 实验装置: 如上图, 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目的
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3) 实验现象: (1) 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壁 b, 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 a,
玻璃管 b 与比玻璃管 a 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 1:2。 “正氧负氢 1 比 2 ”是
指气体体积比, 而非质量比。 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 2:1 的原
因有 : 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4)气体的检验: 玻璃管 b 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玻
璃管 a 中的气体能够燃烧, 火焰呈淡蓝色,证明是氢气。
(5)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通直流电
水 氢气+氧气
(6) 实验结论: ①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
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③物质变化: 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6、 浮力: 液体或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叫浮力。 方向: 竖直向上。 若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与容器紧密接触, 则物体将不受浮力的作用, 如在水中的桥墩等。
7、 阿基米德原理
(1) 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① 测出铁块重力 G ② 测出空桶重力 G 桶
③测出铁块浸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F
④测出水与桶的总重 G总
⑤ 发 现 等 量 关 系: F 浮 =G-F=G 总 -G 桶
① ② ③ ④
(2)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公式: F 浮 =G 排液 = ρ 液 gV 排
1
8、 浮力的计算方法
(1) 压力差法: F 浮 =F 向上 -F 向下 (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 F 上, 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 F 下) (2)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F 浮 =G 排液 = ρ 液 gV 排
同种液体中, 物体浸入液体体积越大, 浮力越大, 与浸入液体深度无关;
不同液体中, 物体浸入相同的体积, 密度大液体的浮力大。
(3) 平衡法: F 浮 =G 物 , (在物体 G物 悬浮、 漂浮时, 处于平衡状态)。
不同液体中, 若同一个物体都是漂浮状态, 则重力不变浮力大小也相同。
(4) 称重法: F 浮 =G 物 -F 拉 ,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 F1、 即为物体重力, 再把物体浸入液体,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2)
(5) 其他受力分析: 物体在浮力、 重力、 向下的压力下处于平衡态, 那么
浮力公式就是: F 浮 =G 物 +F 压 。
9、 物体浮沉的条件(实心物体)
上浮 下沉 悬浮 漂浮 沉底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N支 =G
ρ 液>ρ 物 ρ 液<ρ 物 ρ 液 = ρ 物, V 排 =V 物 ρ 液>ρ 物, V 排 <V物 ρ 液>ρ 物, V 排 =V 物
动态, 运动状态改 变, 受力不平衡 动态, 运动状态改 变, 受力不平衡 静态, 受力平衡, 可 停留液体任何深度 静态,受力平衡,这 是上浮的最终状态。 静态, 受力平衡, 这 是下沉的最终状态。
10、 比较悬浮和漂浮:
1 相同点 :悬浮和漂浮时, 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 所受的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F 浮=G。
2 不同点 :物体悬浮时浸没在液体中,V 排液=V 物,F 浮=G 即ρ液 gV 排液= ρ物gV 物可知, ρ液= ρ物;, 物体漂浮时部分浸入液体中, V 排液ρ物
11、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密度计: 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它处于漂浮状态, 所受的浮力总是等于它受到的重 力。 根据 F= ρgV 可知, F 相同, ρ不同, V 不同, 密度计浸入液体中 V 越小, 液体密度越大, 密度计的刻度值“ 下大上小, 上疏下密 ”。
(2) 轮船: 采用“空心 ”来增大排开水的体积, 从而增大所受浮力使其漂浮在水 面上。
(3) 潜艇: 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4) 热气球和气艇: 热气球和气艇是飘在空中的, 内部所充气体密度必须小于空 气密度。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方式使球内气体受热膨胀达到减小气体密度的目的。
12、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1) 溶液: 均一、 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均一、 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如纯净水不是 溶液。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溶液悬浊液、 乳浊液的比较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 液、 气溶解在液体中 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中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 稳定 分层
13、 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2
14、 物质的溶解性
(1) 物质溶解的能力: 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也有关; 气体 溶解性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3) 颗粒大小、 搅拌能加快溶解但不能改变溶解性。
15、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①物质溶解时, 有的物质溶解时, 会放出热量, 使溶液温度升高, 如氢氧化钠、 浓硫酸等 ②有的物质溶解时, 会吸收热量, 使溶液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
③有许多物质溶解时, 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如氯化钠等。
16、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 —增加溶仁—质增、—加改变溶—剂温度、—改、变温—度— —蒸发 —溶剂— 喻 饱和溶液
(4)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保持温度不变, 加入少量的同种溶质, 看是否溶解, 若不 再溶解, 说明该溶液饱和, 反之, 该溶液不饱和。 有晶体溶质析出的溶液肯定是饱和溶液。
17、 饱和、 不饱和溶液与浓、 稀溶液的联系
①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联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稀溶液 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于同种溶质, 在一定温度下, 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
18、 溶解度
(1) 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 某物质在 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 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溶解度越大, 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2) 溶解度“ 四要素 ”:
①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 温度改变, 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
②溶剂标准: 100 克溶剂。 注意温度一定时, 同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质量无关 。 ③状态: 达到饱和。 只有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100 克)达到饱和时, 溶解达最大限度。 ④单位: 以克为单位, 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①内因 :气体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 :温度和压强。
22、 溶解度曲线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曲线“坡度 ”比较“ 陡 ”, 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曲线“坡度 ”比较“缓 ”, 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曲线“坡度 ”下降, 如氢氧化钙。
(4) 曲线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23、 溶液的配制
(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 (溶)液 (质)的 (的)质 (质)量 (量) = 溶质的质量 (溶质)溶剂 (质量)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溶质的质量是指已溶解的溶质质量, 没有溶解的不算溶质。 例如 20 ℃时, 氯化钠的溶解 度为 36 克, 即 20 ℃时在 100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 36 克, 则 20 克氯化钠放入 50 克水 中溶解后, 溶质的质量只能是 18 克。
②同一温度下, 同种溶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两
种计算方法: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 (溶)液 (质)的 (的)质 (质)量 (量)
(2) 溶液的配制
实验目的: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某溶液。
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 烧杯、 量筒、 玻璃棒、 药匙。
3
实验步骤: 计算 →称量和量取 →溶解 →装瓶保存(以配制 50 克 10%氯化钠溶液为例)。
(1)计算: 配制 50 克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 所需氯化钠 5 克, 需水45 克。
(2 )称量和量取: 用托盘天平称量 5 克氯化钠, 放入烧杯。 水的密度近似看成 1 克/厘米 3, 用量筒量取45 毫升水, 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
(3)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 使氯化钠溶解。
(4)装瓶和保存: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 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的名 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标签向外)。
(5) 误差分析, 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①天平使用不正确, 如药品、 砝码放反(称量时使用游码), 使药品称量质量偏小。 ②量取 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 使水量取多了。
③烧杯不干燥, 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④固体药品不干燥或含有杂质等。
⑤称量好的固体药品向烧杯内转移时, 一部分不小心撒在烧杯外面了。
(6)误差分析, 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①天平使用不正确, 如称量前没有调平衡, 指针偏右, 导致药品称量偏多。 ②砝码已生锈。 ③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 使水量取少了。 ④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 部分洒在外面
4
(7) 溶液的稀释、 浓缩: 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4、 物质的分离: 结晶、 沉淀、 过滤、 蒸馏
m(A) ·a% = m(B) ·b%
(1) 物质的结晶: 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2) 常用分离方法: (1) 蒸发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
(3) 降温结晶: 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固体物质。 (4) 其他几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①沉淀法 (明矾、 活性炭做凝聚剂) ②过滤: 分离不溶性 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③蒸馏: 根据物质沸点不同。 蒸馏烧瓶中应放入几片碎瓷片, 以 防止液体暴沸; 冷凝管中要下端进水上端出水, 逆流冷凝效果好。
25、 粗盐提纯
(1) 实验仪器及用品
烧杯、 玻璃棒、 漏斗、 铁架台(带铁圈)、 酒精灯、 蒸发皿、 坩埚钳、 药匙、 滤纸、 火柴。 (2) 实验步骤: 溶解、 过滤、 蒸发
(3)加热至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利用余热过滤出固体, 防止固体温度过高飞溅。
(5) 粗盐提纯时玻璃棒的作用: ①溶解时玻璃棒搅拌, 加速溶解。 ②过滤时玻璃棒引流 , 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漏斗, 防止液体溅落到外面。③蒸发时玻璃棒搅拌,使受热均匀, 防 止暴沸, 由于局部温度过高致使液滴溅出。 ④用玻璃棒将精盐从蒸发皿转移出来。
26、 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吸附, 沉淀, 过滤, 蒸馏。
27、 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人类利用淡水主要是河水、 淡水湖泊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 (1) 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避免浪费、 污染; ②改变地表径流, 如南水北调。 (2) 水资源的保护: ①节约水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率。 ②防止水体污染。
(3) 该图示是国家节水标志: 节水标志它由水滴、 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