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河北省邯郸市五校高二12月二调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河北省邯郸市五校高二12月二调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3 17: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
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第1~9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当原始人类决定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时,他们或一把火烧毁了大片大片的山林,或搬家到了靠近水源的河套平地。同时,他们在搭建房屋、开垦土地、播种、浇水、收割谷物等过程中研制出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磨盘等各式各样的工具。该学者意在说明
A.生态环境在农业产生后遭到极大破坏 B.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D.农业革命促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
2.印第安时期的美洲人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粗放”,如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进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简单的手工劳动形式也能凭借水利、地广人稀等因素满足数万人口的土著帝国的生存需要。据此可知,印第安时期美洲
A渔猎采集业与定居农业并存 B.生产耕作方式以集体劳作为主
C.原始农业依赖于优越的资源 D.农业发展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3.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的山西陶寺墓地,已发掘的墓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圹穴宽大,葬具讲究,有棺有椁,随葬品多而精美;中型墓随葬品较少;小型墓圹穴仅能容尸,多无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阶级压迫异常的残酷
C.处于早期国家阶段 D.邦国林立格局被打破
4.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A.分析欧洲与亚洲问的物种人交换 B.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C.准确把握玉米传茹欧洲时间点 D.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
5.明代《甘薯疏》记载:“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数十石,数口之家,只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有何不可。”《农政全书》总结甘薯的价值为“十三胜”,认为其“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由此可见,当时
A.农民慢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甘薯起到了救荒备火的作用 D.美洲高产作物被广泛种植
6.有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时,指出中国绝大部分作物不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依靠大农场,而是由小农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小农面临不同的市场机遇是非常谨慎的。据此可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
A.解决社会粮食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B.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
C.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的制度 D.依靠国际贸易建立稳定的粮食供给
7.《国语·齐语》记载齐国管仲与齐桓公说:“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管子》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这可用来说明当时齐国
A.生产方式转变成为可能 B.政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C.贵金属冶炼技术的落后 D.农战思想深刻影响着国策制定
8.宋代张孝祥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
A.体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 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9.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每天最多纺纱3斤。宋元之际,产生了将水利运用于纺织机械的大纺车,这种纺车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这一变化表明
A.工具进步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
C.商业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D.纺织业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10.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劳动者主要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依附农民。同时,庄园中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和工具。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A.封建剥削方式发生了变化 B.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经营
C.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D.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11.在工业革命前夕的西欧手工工场中,工人利用工具,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而在现代化的机器工厂里,是工人服侍机器,即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由此可见.工厂制度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本质特点是
A.生产资料私有化 B.工人参加集体劳动
C.使用机器大生产 D.工人的受剥削程度
12.鸦片战争以米,中国的通商口岸逐渐增加,外商企业随此溯江而上,开到安庆等地。部分镇压农民运动的清政府要员在改善军备和创办军火厂的同时,办起了一些辅助性的工厂。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新兴的经济因素日趋活跃B.政治体制变革步伐加快
C.军事国防近代化趋势增强D.自然经济迅速走向解体
13.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最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14.下面是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GNS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欧盟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SNS),及其
应用领域。据此可知
A.现代科技孕育了经济新增长点 B.社会信息化推动了文明互鉴交流
C.高新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产业 D.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15.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人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A.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以追求政治目的为主
16.庄票又称钱庄票,是清代钱庄发行的一种会票。发行兑换券性质的庄票是钱庄的首要业务,钱庄按寄存户存钱(银)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的出现表明清代
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量不足
C.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D.借贷纠纷得以和平解决
17.发生在美国的大危机,通过利率、价格、汇率等传导机制,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美国向其他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C.总统胡佛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D.一战后美国完全控制其他国家
18.新航路开辟后,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促使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B.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导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D.推动股份制与金融业的结合
19.面对苏俄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中淡化国有汁划问题的现象,托洛茨基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有了长期准备的管理经验之后,才能确定。最近时期的任务,便只能是带有一般指示性并多半是准备性的。……能够经常敏锐地适应于市场情况与市场关系。只有发展到最后,计划方法才能够也必须使市场服从自己并从而取缔市场。”这说明托洛茨基
A.意在加速苏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B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合理性
C.主张利用市场因素调节并推进计划 D.揭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
20.下面为1981~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GDP增长率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际关系直接决定贸易发展水平
B.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C.经济全球化趋势呈现出逆转倾向
D.世界经济开始趋向制度化和体系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将玉米在非洲和东方的印度等地推广种植。西班牙人于1522年将番茄传入欧洲;后来欧洲人将番茄加以改良,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食材。在1573年左右,西班牙的船员携带土豆传入欧洲。17世纪末,茶在荷兰已经是一种普及大众的饮品,之后从荷兰普及至欧洲其他国家。在欧洲殖民扩张时代,西班牙人将葡萄种植以及酿酒术带到了秘鲁、智利和墨西哥等地区。下面是大航海时代,部分物种交流图。
——摘编自顾卫民《大航海时代的航线、贸易港以及物种和作物的世界性交流》
材料二
美国最初主要从三个地区引进大豆:中国、欧洲和日本。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829年,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植物园里种植了深棕色的大豆品种,此种大豆长势繁茂,籽粒饱满,营养丰富,可以被用来制作当时的名贵调料——酱油。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于是大豆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自1898年开始,美国农业部引种局从东半球的7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65批不同的大豆品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一摘编自刘启振张小玉王思明《“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9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明清两代于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御器的烧造受到皇帝的管控,并始终贯彻执行皇帝的意志。虽然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物力,但是这些开支费用都出自国家的专款,使得烧造可以不计成本,而且皇帝还派遣信任的官员赴厂监督烧造。明清御窑产品没有经济效益,这些瓷器只是为了满足皇帝的个人爱好与皇家礼仪规范。烧造技术几乎达到苛刻的地步,而且精湛的技术大都掌握在个别人手中。乾隆朝瓷器之所以能成为瓷器顶峰,主要原因在于唐英(清代陶瓷艺术家,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非凡的造诣。而乾隆以后的督陶官,都难以企及唐英的水平,这也是唐英以后御瓷烧造再无大的创新原因之一。
——摘编自李健龙《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模式——以明清景德镇御窑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英国是近代工厂制的发源地。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处于作坊制、家庭制和手工工厂制并存的前工业化时代,用于设备、厂房等方面的固定资本仅占很小比例,处于主流的作坊制生产及家庭制生产规模都不大,一般不超过十人,只有在采矿、冶铁等行业的手工工场中,才会出现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集体劳动。除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对劳工有一定纪律约束之外,在家庭制及作坊制生产中的劳工,很少受到纪律的约束。由于工厂制的兴起,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分散在乡村的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工厂聚集。以制陶业为例,在手工作坊时代,陶器制作的所有工序几乎全由一名制陶工来完成,而在近代的制陶工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以纺织行业为例,1792—1850年间,该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倍,同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对工人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一一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栩比于前工业化时代,指出英国近代早期工厂制度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英两国手工业发展的不同给你带来的启示。(9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D 2. C 3. A 4. B 5. C 6. B 7. A 8. C 9. A 10. D 11. C 12. A 13. A 14. D 15. A 16. C 17. A 18. B 19. C 20. B
21.(1)特征:物种交流的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欧洲居主导地位;交流种类丰富;交流结果具有双重影响;交流时间具有长期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大豆自身的优良特性,使其适宜在美国广泛种植;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4分,任答两点即可)积极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有利于世界人口的增长;丰富饮食种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食物结构和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促进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加强各地区间的联系;有利于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互鉴。(5分,言之有理即可)
22.(1)特点:具有专项资金扶持;皇帝特派官员监督;服务皇室,产品不流通市场;技术具有封闭性。(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主要变化:资本和劳动力更加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劳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6分,任答三点即可)启示:工业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国情;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工业产品需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3分,言之有理即可)
23.(1)表现: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商业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草市繁荣;镇市普遍出现,成为工商业中心城市;纸币出现;金融业繁荣,金融机构业务繁忙;海外贸易兴盛。(8分,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或宋明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观念);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巾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及冒险精神。(7分,言之有理即可)
24.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3分)
阐述: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打破了相互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国际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使亚非拉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连成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世界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1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