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09: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教案
【教材分析】
杜甫的《登高》选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唐代诗歌的学习。学习这个单元,要引领学生去领悟诗歌,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学习时要注意使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解读诗歌,注意在朗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基本上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及一般的鉴赏方法等要素有所认知,但是很难在具体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诗歌鉴赏。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将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以联想想象的方式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让学生置身诗境去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1、美读法。通过美读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2、对比阅读法。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
3、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
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
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之上,讲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法、情境融入法、缘景明情法等)
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地朗读《登高》全诗。
(设计意图:在音乐的氛围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诗歌。)
4、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用音乐营造氛围,让学生融入诗歌的情境,进一步品味诗歌。)
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
(一)前两联鉴赏:抓住特征,鉴赏意象。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并完善)
学生共同交流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鉴赏,分析作者情感
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
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恨”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设计意图:通过逐词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四)朗读
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齐读!教师播放背景音乐。
三、教师总结全诗
1、主旨格凋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远、气势博大深沉的七言律诗。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四句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虽沉郁顿挫,却也慷慨激越,誉为“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
2、艺术特点:
(1)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首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上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全面的理解)
四、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1、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
2、 比较杜甫的《登高》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1)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
(2)不同点:《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
《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气势恢宏、雄浑。
(设计意图: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设计意图:通过背诵默写,加深理解)
2、把本诗改写为一篇文采优美的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改写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依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我借鉴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教学法,教学设计中,抓住一些“纲要信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板书直观、简明、有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好地体现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
七、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对于一节课,我们所看重的,不是老师的精彩表演,而是学生的表现。”为此,本教学设计遵循 “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辅助,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 “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关系,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按照本教学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沉浸于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中,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成功之处:对学生的引导很好。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思考问题。例如“猿”的意象分析,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古诗中关于“猿”的诗句,进一步体会意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课堂上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性不高,不敢主动发言,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思考后得出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教师可指名回答,在评析答语时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激发此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课前可与此类学生多交流,指导预习,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