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09: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有关青春的体验和思考。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正值青春年华,满怀美好的梦想、饱满的激情。此情此境下,有必要让他们对青春、青年、理想有自觉的体认,在经典作品的启发和引导下对青春内涵、青年的责任进行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格。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承载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学习讴歌青春的激情之作,感受伟大领袖毛泽东对青春的吟唱,从而引导高一同学好好把握青春,为高中三年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诗歌,《沁园春·长沙》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通过把握意象,品味意境,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以上目标将在各教学环节中逐一落实。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2、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壮志。
3、树立远大理想,传承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形象
难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他身经百战,戎马倥偬,用信仰、理论和实践缔造了伟大的共和国;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散发出新时代的闪耀光芒。他是谁?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今天就让我们追随伟人的闪光足迹,去探求他的革命生涯心理历程,感受他那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板书题目作者)
二、检查预习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名家诵读,把握诵读技巧,模仿录音,读出气势。
思考: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有气势、壮阔、有激情
思考:大家是从哪里感受到气势、感受到激情的呢?
明确:意象、用字、对同学少年的回忆
四、涵咏品读,交流鉴赏
1、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独立橘子洲头,首先所看到的是景,下面就请各位同学阅读上阙,从上阙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方法提示:可以从手法、意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进行赏析)
2、小组合作,讨论上阙哪些词最具表现力?
试分析其妙处。(此环节倡导学生合作探究诗歌用词艺术,交流,展示,评价)
明确:“染”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树上的红叶像人为泼了色一样,写出了枫叶的红。“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遍”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漫”:一般而言,春天水涨,秋天水消退,而“漫”字写出了湘江的水依然旺盛,象征着革命正蓬勃发展。
“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水底游动就如同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回读这几句,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3、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我们并不感觉散乱,这是为什么?
明确: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万山、层林、雄鹰、游鱼等意象作为点,用“万类”概括面,点面结合,使我们读起来不散乱。其次,这些意象都统一于一个“看”字。
思考:作者的视觉有何变化?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远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为近看;“鹰击长空”为仰视;“鱼翔浅底”为俯瞰。
4、这样多角度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呢?
明确:生机勃勃、充满生气和生命力、绚烂多彩,奋发向上、力争上游(齐读上阙,体会作者笔下秋景的生机勃勃之美。)
5、刘禹锡曾言:“自古逢秋悲寂寥”,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是凄凉的、萧瑟的、冷寂的、肃杀,而毛主席笔下的秋天却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结合导学案上的背景资料仔细思考)
背景资料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自1911年起,到1923年4月去中共中央工作止,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达十年之久。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参加长沙的起义新军。1912年3月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毛泽东退伍,先考入公立高级商业学校,一个月后又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秋,毛泽东退学寄居湘乡会馆自学,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1913年春,毛泽东考人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1914年2月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因为一师是秋季招生,3月毛泽东编人预科第三班重读了半年预科,秋季编入本科第八班,直到1918年6月毕业。在读书期间,毛泽东常和同学们攀登岳麓山,到橘子洲游数,畅游湘江,一起研究学问,讨论国家大事,寻求革命真理,以后又在长沙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多次领导反对军阀政府的斗争。1915年9月毛洋东印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小册子,开展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上半年学期末,一师学生反对由校长张干提议、省议会作出要学生缴十元杂费的新规定,毛泽东参与领导了驱除张干的学潮,张干被迫辞职。1917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1918年4月正式成立)。1917年开办了中国第一所革命的工人夜学。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下半年积极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北洋军阀张敬尧的运动。1920年创办“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1921年8月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3年4月与李达等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特别是,1920年与何叔衡等组织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湖南后,建立了党的第一个省委中共湘区委员会,并担任书记。1922年10月领导了长沙六千多泥木工人罢工,经过20天英勇斗争,获得完全胜利。1925年2月,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携带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回家乡韶山养病,并领导农民运动。同年8月28日,由于韶山大恶霸地主成胥生告密,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毛泽东得到消息后,趁着月色,扮成乡下郎中,坐轿子逃出了韶山,经宁乡道林到九江庙,然后坐小船,秘密来到赵恒惕的眼皮底下—长沙。在长沙逗留一些日子后,9月上旬毛泽东与准备到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五期学习的庞叔侃、周振岳由长沙动身赴广州。就在毛泽东回到长沙,即将离开湖南去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重访橘子洲,抚今道昔,激情澎湃,写下了这首词。(选自《毛泽东诗词新解》,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有删节)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所处背景的同时,感悟他改天换地的雄心以及胸怀天下的气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思考:如果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
总结:景是生机勃勃之景,情是豪迈之情。作者将自己满腔的豪迈之情融入这生机勃勃的景色中,这就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融情于景。(齐读上阙,并试着背诵下来。)
词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不由得陷入了思考,到底谁来主宰国家命运?走进下阙寻找答案。齐读下阙。
1、作者故地重游,想到了什么?
明确:同学少年、往昔生活(板书同学少年)
2、在词人的回忆中,这些同学少年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描绘了同学少年青春年少,才华横溢的形象。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同学少年关心国家命运,慷慨激昂,奋笔疾书,把官僚军阀当做粪土,敢于向他们说不,敢于斗争。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这些少年们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精神。
教师总结补充:这是一群昂扬向上、慷慨激昂的青年。(板书昂扬向上)思考:作者在下阕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理想,想要改变旧社会,与官僚、军阀作斗争的豪情壮志(回读下阙,指导部分句子朗读)
五、合作探究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了哪些更深次的涵义?
明确:“曾记否”即是作者自问,也像是遥问往日的战友,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不断地磨砺旧志,激流勇进,向军阀官僚主义开展英勇斗争。作者想起往日和同学在江心游泳的一幕,联想到无数的革命青年在革命长河中中流击水,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激起了震天动地的漫江雷涛。
师:这是一种大无畏精神总结: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国家民族命运,这恰恰回答上阙结尾“谁主沉浮”的疑问。
2、上阙和下阙有着怎样的联系?
明确:上阙写景,由景陷入深思,下瘸抒情。
六、以情朗读齐读全词,体会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感悟作者的伟人气魄和情怀。
七、拓展延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准备如何“指点江山”?
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九、养护情感,收束全篇伟大的毛主席通过描写生机勃勃的秋景以及回忆往昔同学少年,表达了自己改天换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壮志。有国才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就是中国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少年梦的支撑。同学们,你们要时刻谨记,你们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即使任重道远也要有所担当,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