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3.2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
约5500°C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预备知识
物体温度与波长的关系
【情景探究】“日光城”——拉萨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2021年暑假,“雾都”重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拉萨开展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发现拉萨的天空、人们肤色、服饰等与重庆不同。当地藏民的藏袍比较厚,穿藏袍时往往只穿左袖,右袖要露在外面。在拉萨市郊,他们还发现了当地菜农用大棚来种植蔬菜。
(1)晴朗白天,拉萨的天空呈蔚蓝色,是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引起的;景观图中的云层对太阳辐射具有明显 作用。(4分)
散射
反射
大气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云层反射(无选择性)
大气的反射
参与的大气成分:水汽、云(最显著)和浮尘
特点:无选择性
白天多云,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温度不会太高
削弱作用
蓝色是因为大气散射作用强;
这里空气稀薄,污染少,大气能见度高,因此天空特别蓝。
问题1:同学们来到布达拉宫,感觉这里的天空呈现特别的蓝,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散射作用的其它例子吗?
大气的散射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征: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较易被散射
生活中的散射现象
室内无阳光照射的地方明亮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朝霞与晚霞
日出前、日落后的天空仍是亮的
大气的吸收作用
选择性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削弱作用
年降水量 年均日照时数 平均海拔高度 空气密度 空气优良率
拉萨 200-500毫米 3000小时 3650米 相当于平原63% 99.7%
重庆 1155毫米 1150小时 500米 67.6%
(2)结合材料请从大气削弱的角度分析拉萨成为日光城的原因。
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污染少→大气能见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等削弱作用弱
② 降水量少,晴天多→云层少,反射太阳辐射少;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少,保温作用弱,故气温低。
问题3:来到拉萨后,小明发现太阳光很强,但站在树荫下感受的当地气温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面才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为什么??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增温
地面吸收
射向宇宙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 、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射向宇宙
大气上界
【情景探究】“日光城”——拉萨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2021年暑假,“雾都”重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拉萨开展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发现拉萨的天空、人们肤色、服饰等与重庆不同。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发现拉萨的天空、人们肤色等与重庆不同。当地藏民的藏袍比较厚,穿藏袍时往往只穿左袖,右袖要露在外面。在拉萨市郊,他们还发现了当地菜农用大棚来种植蔬菜。
(3)解释当地藏民衣着服饰特点的原因?(6分)
藏袍比较厚抵御晚上较低的气温;
藏袍穿一个袖子是为适应白天较高的温度,右袖露在外面方便劳动。
【情景探究】“日光城”——拉萨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3657米。这里属高原干旱气候区,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之称。2021年暑假,“雾都”重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拉萨开展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发现拉萨的天空、人们肤色、服饰等与重庆不同。在研学过程中,他们发现拉萨的天空、人们肤色等与重庆不同。当地藏民的藏袍比较厚,穿藏袍时往往只穿左袖,右袖要露在外面。在拉萨市郊,他们还发现了当地菜农用大棚来种植蔬菜。
(4)说明当地居民用蔬菜大棚种植蔬菜的原理。(6分)
①太阳(短波)辐射透过薄膜进入大棚内使地面增温;②大棚薄膜阻挡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散失到棚外
③大棚内气温、低温比较高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
为了减轻霜冻或者寒潮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夜晚农民在田间燃烧湿草制造烟幕,使地里的蔬菜或农作物免遭冻害。试分析其中的原理?
课堂探究
人造烟幕则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探究活动:2018年10月28日我国北方经历了一次大范围的降温过程,部分地区出现霜冻。试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在晚秋或者寒冬,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天云层少,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热量多,故在近地面产生霜冻现象;
太阳辐射
月球表面辐射
月球表面辐射
月球没有大气
夜
夜晚温度降至-183°C
白天温度可达127°C
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
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昼夜温差大
短波
长波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③下垫面
地势高
大气稀薄
→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下垫面
比热容大
→
→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
→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1.农民通常用燃烧秸秆杂草释放烟雾的方法来预防霜冻,其原理是增强了(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17年11月25日下午5时30分,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出大量灰黑色火山灰,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增强
右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完成1~3题。
3.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D
A
A
地球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
约5500°C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必备知识
物体温度与波长的关系
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有选择性
云层、尘埃具有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与云量呈正相关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的作用
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红黄光最不易被散射
课堂探究
探究一: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的成因。
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火山喷发时,在火山灰笼罩下,白天宛如黑夜。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
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反射
反射
散射
散射
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水汽和尘埃等越多,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越明显,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散射掉的越多,保留下来的波长长的红光和橙光越多。
朝霞说明早晨大气中有较多水汽,大气状态不稳定,随着气温上升,对流进一步发展,易造成阴雨天气;晚上由于太阳下山,对流减弱,云也容易消散,天气晴好。
课堂探究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结合书本内容,说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大气受热各个辐射环节产生的影响。
课堂探究
P:探究二: 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1.图中哪些种类的地面的反射率较高,
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2.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极地地区气候变暖的速度是
其他地区的数倍?
课堂探究
探究二: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1.图中哪些种类的地面的反射率较高,
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冰面的反射率比较高;
海洋、深色土和耕地反射率较低。
课堂探究
探究二: 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2.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深色土壤的反射率小于浅色土壤的反射率;
潮湿土壤的反射率小于干燥土壤的反射率;
粗糙表面的反射率小于平滑表面的反射率;
课堂探究
探究二: 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3.为什么极地地区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区的数倍?
气候变暖
极地地区冰雪融化
地面反射率下降
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减少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地面增温增多
地面辐射增强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温度上升
课堂探究
探究一: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的成因。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低纬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高纬地区则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