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部分区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上海市部分区高三上学期1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2(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09: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
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1分)
《罗溪志》序
(清)钱大昕
①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吴越之间市集之大者谓之镇。自析县而后,户口滋繁,士夫益底厉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
②范君翊王①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②,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之。太公云:爱丈人者,及屋上乌。翊王之为斯志也,水渠,先人之经涉;祠庙,先人所修葺;乡先哲,又皆先人所盍簪③。而数晨夕者也,握管而纪之,其亦油然生孝弟之心乎!
③余薄宦垂卅年,足迹半天下,比息影里门,乐与诸同好道邑中故事,披览旧志,以邑人记一邑之事,尚多舛伪,盖事非目见耳闻,虽咫尺之近,犹难以征信,使乡得一人焉如翊王者,起而修之,邱里之言合异以为同,其必为道地图与方志者之所取矣。
④夫罗店以姓得名④,练祁之水自西来,贯市而东,土人或称为罗溪,雪航赵氏尝讥之,然自明以来,其承用也非一日矣,今仍之云。
【注释】①范君翊王:即《罗溪志》作者范朝佐,下文诚夫公(范纯)、伯翼公(范国祯)皆是其先辈。 ②不陨厥问:不失礼节。 ③盍簪:朋友。 ④以姓得名:元至元年间商人罗升在这里开店经商而得名。
21.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罗溪志》一书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记载作者先人事迹的传记。
B.记载罗溪之水的地理专著。
C.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
D.记载宝山历史文化的县志。
2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3分)
23.区文化局将要修订《宝山区志》,面向全区广泛搜集资料,请提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则资料,并简述推荐理由。(5分)
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行政、经济、科技、文艺、教育、运输、环境、人口、民生等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 题。(11 分)
拙斋记
(宋)张栻
①旴江曾节夫以“拙”名其斋,而请予为之记。
②予喟然而叹曰:士病于不拙也久矣。文采之衒而声名之求,知术之滋而机巧之竞,争先以相胜,诡遇以幸得, 俗以益薄,士病于不拙也久矣。
③顷者,始见吾子,望乎容止,退然若不安;听乎言辞,呐然若不足。意吾子之不驰骛于斯世也。已而旋观乎吾子之为,则处己也介,而接物也严,又有以知吾子之能自守也。今以“拙”名斋,抑子之志如此,而何以予之记为?虽然,子之求于予也,几予言之可以辅仁也,抑以子之质之美,予亦有望焉,请试为子言之也。
④予闻之,义理之本于天者至精而无穷,气禀之存乎人者虽美而有限。【甲】伊欲究无穷而化其有限,舍学何以哉?【乙】古之人于此盖终身焉,若升高之必自下,若陟遐之必自迩,此其用力岂苟然而已哉!【丙】予又病夫学者之不拙也。【丁】旁窥而窃取,耳受而口传,恃臆度而凿空虚,难之不图而惟获之计,序之不循而惟至之必,久之不务而惟速之欲,若是而欲有诸其躬也难矣!予是以病夫学者之不拙也。
⑤由予前所言士病于不拙者,吾子既无是之患矣;由予后所言病夫学者之不拙者,吾子其率是以勉之哉!请无他求,以子之家子舆为标准而从事焉,其可矣。若夫安其所已能,而倦其所未进,则为拘于有限而息乎无穷,是拙之流生害也,吾子其必不然矣。
(节选自《四库全书·南轩集》,有删改)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 分)
A.而  B.然  C.盖  D.若
22.联系前后文内容,判断下面这句话应处于(   )处。(2 分)
虽然,所为进学之方,则亦有道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3.分析第③段中连用“顷者”“已而”“今”三个时间词的作用。(4 分)
24.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 分)
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①
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②,但见今之讲周、程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 今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③。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见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 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彼无不往,往必满载,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有删改)
【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朱熹,宋代理学(也称“道学”)的四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③抽丰:旧指利用各种借口向在任官吏骗取馈赠。
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而 B.则 C.盖 D.其
22. 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
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
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
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
23. 第②段中的“嗛”有两种解释:(1)通“慊”,快意、满足;(2)疑是“赚”字之误,作“欺骗”解。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并简述理由。(3分)
24. “童心”是李贽的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个人的文学主张的。(4分)
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①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②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21.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1分)
A.然 B.故 C.而 D.则
22.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3分)
23.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2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4分)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3 题。(10 分)
戆窝记 方孝孺
①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才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敏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才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警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②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 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铮,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成矣。
③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选自《逊志斋集》卷一六,有删改)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描述“戆人”表现或影响的一组是(   )。(3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
②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
③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
④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⑤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22.以下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篇弘扬气节,为全文定下了激昂的基调。
B.借题发挥,借为屋舍作记而论及国家用人。
C.说“慕乎者,未始或见”,隐含批判之意
D.卒章显志,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23.以下是小宁对第①段画线句的评点,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5 分)
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
评点:前文表意已足,此处取譬,实蛇足之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1分)
桃溪记
【明】徐一變
①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①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
②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太湖之南二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箱。《郡志》言:‘越大夫蠢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范蠡’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额雨,蒸为旦气。烂若赖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福、在桃树中,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缠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俟征迫,终岁无骨吏扣门,时虽争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③嘻!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注】①幽夐(xiòng):幽深,深邃。
21.针对作者的“郁郁不乐”,客人进行了一番说解;请结合文本具体情境,各选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并简述理由。(4分)
(1)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2)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A.也 B.耳 C.焉 D.乎
(1)选项 理由:
(2)选项 理由: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4分)
文言文阅读2
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1分)
《罗溪志》序
(清)钱大昕
①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吴越之间市集之大者谓之镇。自析县而后,户口滋繁,士夫益底厉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
②范君翊王①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②,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之。太公云:爱丈人者,及屋上乌。翊王之为斯志也,水渠,先人之经涉;祠庙,先人所修葺;乡先哲,又皆先人所盍簪③。而数晨夕者也,握管而纪之,其亦油然生孝弟之心乎!
③余薄宦垂卅年,足迹半天下,比息影里门,乐与诸同好道邑中故事,披览旧志,以邑人记一邑之事,尚多舛伪,盖事非目见耳闻,虽咫尺之近,犹难以征信,使乡得一人焉如翊王者,起而修之,邱里之言合异以为同,其必为道地图与方志者之所取矣。
④夫罗店以姓得名④,练祁之水自西来,贯市而东,土人或称为罗溪,雪航赵氏尝讥之,然自明以来,其承用也非一日矣,今仍之云。
【注释】①范君翊王:即《罗溪志》作者范朝佐,下文诚夫公(范纯)、伯翼公(范国祯)皆是其先辈。 ②不陨厥问:不失礼节。 ③盍簪:朋友。 ④以姓得名:元至元年间商人罗升在这里开店经商而得名。
21.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罗溪志》一书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记载作者先人事迹的传记。
B.记载罗溪之水的地理专著。
C.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
D.记载宝山历史文化的县志。
2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3分)
23.区文化局将要修订《宝山区志》,面向全区广泛搜集资料,请提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则资料,并简述推荐理由。(5分)
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行政、经济、科技、文艺、教育、运输、环境、人口、民生等等。
(五)《罗溪志》序(11分)
21.C(3分)
22.示例:用诗经的诗句说明范翊王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姜太公的话说明范君翊王对先人敬爱之情,自然会扩展到与先人相关的人与物上。体现了范翊王写作《罗溪志》内在情感(写作意图),赞扬他热爱先人、热爱故乡的孝悌之心。(3分)
23.示例:提供资料:1993年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又有地铁三号线、七号线、十八号线陆续开通。与此同时,既有逸仙路高架、南北高架、沪太路高架纵贯全区,又有外环高架、郊环高架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推荐理由:方便了宝山区与外区的联系,缓解了交通压力,促进了宝山经济的发展,是宝山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5分)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 题。(11 分)
拙斋记
(宋)张栻
①旴江曾节夫以“拙”名其斋,而请予为之记。
②予喟然而叹曰:士病于不拙也久矣。文采之衒而声名之求,知术之滋而机巧之竞,争先以相胜,诡遇以幸得, 俗以益薄,士病于不拙也久矣。
③顷者,始见吾子,望乎容止,退然若不安;听乎言辞,呐然若不足。意吾子之不驰骛于斯世也。已而旋观乎吾子之为,则处己也介,而接物也严,又有以知吾子之能自守也。今以“拙”名斋,抑子之志如此,而何以予之记为?虽然,子之求于予也,几予言之可以辅仁也,抑以子之质之美,予亦有望焉,请试为子言之也。
④予闻之,义理之本于天者至精而无穷,气禀之存乎人者虽美而有限。【甲】伊欲究无穷而化其有限,舍学何以哉?【乙】古之人于此盖终身焉,若升高之必自下,若陟遐之必自迩,此其用力岂苟然而已哉!【丙】予又病夫学者之不拙也。【丁】旁窥而窃取,耳受而口传,恃臆度而凿空虚,难之不图而惟获之计,序之不循而惟至之必,久之不务而惟速之欲,若是而欲有诸其躬也难矣!予是以病夫学者之不拙也。
⑤由予前所言士病于不拙者,吾子既无是之患矣;由予后所言病夫学者之不拙者,吾子其率是以勉之哉!请无他求,以子之家子舆为标准而从事焉,其可矣。若夫安其所已能,而倦其所未进,则为拘于有限而息乎无穷,是拙之流生害也,吾子其必不然矣。
(节选自《四库全书·南轩集》,有删改)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1 分)
A.而  B.然  C.盖  D.若
22.联系前后文内容,判断下面这句话应处于(   )处。(2 分)
虽然,所为进学之方,则亦有道矣。
A.甲  B.乙  C.丙  D.丁
23.分析第③段中连用“顷者”“已而”“今”三个时间词的作用。(4 分)
24.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21.(1分)A
22.(2分)B
23.(4分)作者连用时间词,先写最初见到曾节夫时,虽举止谦卑,但好像内心不安、少言寡语的样子,暗叹其不愿奔走于浮躁世道中的秉性(1分);之后作者继续观察曾公的作为,了解到其待人接物的严谨与刚正(1分)。再到如今得知曾公以拙命名自己的斋房,表达了对曾公坚守志向、不苟于浮世的赞赏(1分);时间的推进既交代了作者对曾节夫不同时期的不断了解和深入认知的变化(1分),为下文愿为曾公作记提升其仁德修养作铺垫(1分)。(答对1点得1分)
24.(4分)抨击当时士人炫耀文采、追求声名的不拙状态(1分),和学者窃为己有、遇难却步、投机取巧、固执己见的不拙之风(1分),对曾节夫能在轻浮世道中坚守志向的赞赏(1分),交代自己为曾节夫作记的缘由是为了提升他的仁德修养以及对他美好本质的赞赏。劝勉曾公(1),表达对精明不拙的学者的担忧(1分)虽然曾节夫不会有士人之不拙的隐患,但学者之不拙却是他需要以之为戒的(1分),希望曾公不要满足于自己的学问才能,向本家曾子学习,更不要停止追求无穷的境界,远离“不拙”(1分)。(答对1点得1分)
【参考译文】
盱江的曾节夫以拙作为斋名,请我来为斋作记。
我感叹说:士人处于精明不拙的状态很久了。炫耀文采,追求声名,滋长才智方略,竞相使用心机技巧,争先恐后以求制胜,不以正道侥幸猎取名利,风俗更加轻浮,士人处于不拙的状态很久了。
往昔刚见到你时,看你仪容举止谦卑柔和,但好像内心不安的样子;听你的言语迟钝,好像是能说的话很少。想你应该是不愿奔走于这个浮华世道中的。于是继续回顾观看你的作为,自处时很有节操,而与外交往也很严谨,从而又知道了你是能自我坚守节操的。今天以拙来命名自己的斋房,大概你的志向就是如此吧,但是为什么让我来作记呢?虽是这样,你有求于我,希望我来说些话,以助于你提升仁德修养,对你的内涵实质和不俗表现,我也是敬仰的。那就请允许我试着为你写些东西吧。
我听说:根植于天的经义道理极其精微神妙无穷无尽,人与生俱来的气禀虽美好但有限。你欲推求无穷而化其有限,不学习是为什么呢?想登高必须从低处出发,想致远必须从近处开始,要用力费功夫,怎么可能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呢?我还是担忧学者过于精明取巧的状态。从他人那偷看一些东西就而窃为己有,道听而途说,凭借臆想而从事空虚的学问;稍微难点的学问就却步,只是以投机取巧来求进;正常的顺序不遵循,只是依循自己固执的想法;不扎实日积月累只是想着快速成功。如果像以上这样而想着充实自己,实在是难实现啊!这就是我担忧那些精明不拙学者的原因啊。
根据我前面说的士人处于过于不拙的病态中,你是没有这样的隐患的。根据我后面所说的学者处于这样的病态中,你是需要以之为戒的啊。请不要向其他地方寻求,以你的本门先贤曾子为榜样来做事就行了。如果满足于自己的学问才能,而疲倦不知进步,那么就是被有限所拘束,而停止追求无穷的境界,那么就是愚钝所产生的弊端害处了,你一定不会这样的。
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①
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②,但见今之讲周、程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 今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③。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见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 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彼无不往,往必满载,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有删改)
【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朱熹,宋代理学(也称“道学”)的四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③抽丰:旧指利用各种借口向在任官吏骗取馈赠。
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而 B.则 C.盖 D.其
22. 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
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
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
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
23. 第②段中的“嗛”有两种解释:(1)通“慊”,快意、满足;(2)疑是“赚”字之误,作“欺骗”解。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并简述理由。(3分)
24. “童心”是李贽的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个人的文学主张的。(4分)
21.(1分)B
22.(3分)B
23.(3分)第(1)种,作者呈现黄生试图讨好双方,皆不得罪的伎俩;与后文说“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照应,可见黄生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质,显“巧”;与前文“欺”的本质认识形成反差,凸显黄生的虚伪与无耻,传递出作者强烈的讽刺与批判之意。
第(2)种,符合黄生行为的本质,与前文“欺”字照应;突出强调了他的叵测居心;
(评分标准:选第(2)种,最多得2分。)
24.(4分)在本文中,李贽对假道学黄生的刻画形象生动,呈现他试图名利双收的可笑行径,极尽讽刺之能。先与“以讲道学为耻”郑子玄形成对比,突出前者的可贵、真实,与后者的虚伪、无耻。再借黄生批评否定一切社会上的假道学者,趋炎附势、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失却了做人表里如一的真实。另外,李贽在写作中锋芒犀利,大胆深刻,毫不掩饰对假道学的深恶痛绝,也体现出他主张为文应发自肺腑,出自真心。
(评分标准:塑造假道学黄生的作用2分;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
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材料一
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①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②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
材料二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
【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
21.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1分)
A.然 B.故 C.而 D.则
22.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3分)
23.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
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
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
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
2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4分)
21.(1分)(D )(文中语句关系为“假设关系”,“则”可以用为假设复句中的引出结果,解释为“那么”)
22.(3分)答案示例:用散句起结,以整句进行铺排,从国家治理所用的方法到分析国家治乱的根源,再到史官评论史事的见识、语言和用意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评价《资治通鉴》,表达了神宗皇帝对于这部历史著作的高度赞赏。语言整齐,富有气势。
评分说明:整散句各自的作用1分,对内容的归纳1分,效果1分(情感、表达有其一)
23. (3分) ( A )(材料一第一段说“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指的是古人作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王权,总结王朝兴衰的教训,司马光作史与此相合)
24.(4分)
答案示例:神宗引用荀子和《诗经》里的话,可知他希望借《资治通鉴》观察先王圣人的伟大业绩,学习到治国之道,也能借鉴昏君亡国的故事吸取经验教训。司马光上书中所言表明希望通过考察历史来检视当下治理中的问题,以实现王朝的稳固统治,让天下百姓得到福祉。
二人相同之处在于从前代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统治;但是神宗更着眼于君主治理,司马光还注重百姓的安居乐业。
评分说明:材料内容阐释2分,君臣之志异同2分。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3 题。(10 分)
戆窝记 方孝孺
①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才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敏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才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警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②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 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铮,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成矣。
③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选自《逊志斋集》卷一六,有删改)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描述“戆人”表现或影响的一组是(   )。(3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
②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
③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
④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⑤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22.以下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开篇弘扬气节,为全文定下了激昂的基调。
B.借题发挥,借为屋舍作记而论及国家用人。
C.说“慕乎者,未始或见”,隐含批判之意
D.卒章显志,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
23.以下是小宁对第①段画线句的评点,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5 分)
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
评点:前文表意已足,此处取譬,实蛇足之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找到与之相关的段落,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分析能力。选项涉及手法与文章主旨等,要在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要结合前文内容与自己的认识作答。
【解答】(1)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大意是“寻求新鲜奇异的事儿,编出花言巧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这是一些有才智的人的做法,不是“戆人”的表现;⑤“立谏诤,风厉在位”大意是“树立直言规劝的风气,鼓励在位的人”,这是现今天子的行为,排除。
故选:B。
(2)D.“卒章显志,水到渠成地表明了自己的主张”分析有误,文章开门见山,第一句“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就是作者的主张,中心论点,即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
故选:D。
(3)“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大意是“就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得病,但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生姜和肉桂却不能不吃”。这是一个比喻句,以生活中寻常事物作比喻,较为形象生动地证明了“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才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的观点,即“一个国家可以数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绝不能一天不用有气节的臣”。这样的比喻使得抽象的道理更加形象化,并非“蛇足之笔”,因此不同意小宁的点评。国家可以许久没有才智之士就好比我们可以很长时间不吃甜美酥脆的食物,是无关紧要的,国家一段时间没有才智之士是“未足为病”的。另外,本文是为潘君居室所作的记,以寻常事物作弊,也与尾段内容较为相合。
答案:
(1)B
(2)D
(3)示例:不同意。前文多言“才智之士”的负面作用,而此处以“甘脆之味”取譬,直言国家一段时间内无才智之士的后果“未足为病”,文意有所增补。取譬有强调所论之理的作用,以寻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又有形象易懂的效果,不是多余之笔。此外,本文是为潘君居室所作的记,此处以寻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与尾段非常契合。
参考译文: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的人,但当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常常有一些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寻求新鲜奇异的事儿,编出花言巧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亲附君王)。有气节的人傲气风发,让人可敬可畏(疏远),而有才智的人灵活聪慧,让人可喜可佩(亲近)。让人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纷乱,所以要想在祸乱还未发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须得让有气节的人来做不可。汉武帝时的汲长孺,吴国的张子布等人,都自负正直,敢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点儿也没有为了迎合某些事物而屈服、退让的意思,对于君王的威严、权势不为所动,遇到事儿总是毫不留情地当面劝谏或争论(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俗说的“戆人”( 迂愚而刚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狐鼠之盗一类的小人往往通过观察对方的行动是进是退来决定应该对其恭敬还是侵犯,故又怎能仅仅用才智来使他们真正认可和屈服呢!一个人若使人敬畏,正是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气节。一个国家可以数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绝不能一天不用有气节的臣。就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得病,但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生姜和肉桂却不能不吃。君王如果没有令人可敬畏的有气节的臣子在旁辅佐,那么想要没有危险和失败发生就比较难了。
我年少时仰慕古时的“戆”人,想与长孺、子布这样的人交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着广结天下之士,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戆”人却还未曾谋面,但是我却还没见到一个仰慕“戆”者的人,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现在这么少了吗?还是相遇而欣赏的方法本来就有所不同?如今天子戒止近代以来的流弊,树立直言规劝的风气,鼓励在位的人,让他们能够对政事发表看法,果真能得到意直的人出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
同乡的潘理甫,七十多岁了,用戆命名他的家,难道是仰慕长孺这类人吗?我希望能到你家拜访,并且与你一起讨论。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1分)
桃溪记
【明】徐一變
①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①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环视无有也。
②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太湖之南二十里许,有溪焉。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箱。《郡志》言:‘越大夫蠢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范蠡’以志。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额雨,蒸为旦气。烂若赖霞。居人因字溪曰‘桃’。茅屋三四福、在桃树中,则吾家也。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缠粥。聚落相凑,皆务农业。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俟征迫,终岁无骨吏扣门,时虽争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③嘻!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注】①幽夐(xiòng):幽深,深邃。
21.针对作者的“郁郁不乐”,客人进行了一番说解;请结合文本具体情境,各选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并简述理由。(4分)
(1)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2)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顾先生未之即。
A.也 B.耳 C.焉 D.乎
(1)选项 理由:
(2)选项 理由: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意象现代价值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及相关意象的意义,再分析作答。
【解答】(1)a处,强调我觉得没有幽夐之地,而客人觉得有,只是我没有找到罢了,强调对作者所认为的世无“幽夐”之地表达不以为然的态度,所以选择B项。耳,罢了。
b处,强调客人在介绍了桃源后,觉得桃源就是作者说的幽夐之地,只是我没有找到,意味着对上文内容作小结,并有鼓励作者去寻找的意味,所以是一种判断语气,故选A。也,表示判断。
(2)画线句“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额雨,蒸为旦气。烂若赖霞”,描写了溪水两岸春光明媚,桃花竞开的景象;“酣阳额雨,蒸为旦气。烂若赖霞”,描写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桃花美如红霞的景象,凸显了桃树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将桃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可爱,为后文交代当地人将此溪取名“桃溪”做了铺垫。
(3)由“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思得幽夐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可知,作者因遭遇战乱,欲寻“幽夐之地”,但不相信人间真有世外桃源,于是郁郁不乐;由“世岂无有哉……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可知,听客人介绍了桃溪村后,虽不全信,但对其居民不知兵燹感到惊异;由“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可知,然后觉得天地间或许真有人迹罕至的仙境,只是自己驽钝而没有去寻觅而已;且作者认为陶渊明涉足桃花源纯属偶然,“世外桃源”只具有审美价;由“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可知,作者反思自己的态度,并做了记录。这种态度鼓励了当今的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发现“人间桃源”。
答案:
(1)a B理由:用“耳”字,对作者所认为的世无“幽夐”之地表达不以为然的态度,以便在一开始就消除作者的郁闷心情,有助于说理的展开。
b A理由:用“也”字,意味着对上文内容作小结,并有鼓励作者去寻找的意味。
(2)画线句描写了溪水两岸春光明媚,桃花竞开的景象,并描写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桃花美如红霞的景象;表现了桃树生长开花之节奏与韵律,凸显其生命力;将桃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可爱,为后文交代当地人将此溪取名“桃溪”做了铺垫。
(3)作者因遭遇战乱,欲寻“幽夐之地”,但不相信人间真有世外桃源,于是郁郁不乐;听客人介绍了桃溪村后,虽不全信,但对其居民不知兵燹感到惊异;然后觉得天地间或许真有人迹罕至的仙境,只是自己驽钝而没有去寻觅而已;陶渊明涉足桃花源纯属偶然,“世外桃源”只具有审美价;而作者反思自己的态度,并做了记录;这种态度鼓励了当今的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去发现“人间桃源”。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