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
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殷都传
殷都,字无美,居大场。工词赋,有盛名。万历十一年进士,授知彝陵州。州当楚蜀孔道,悬崖峭壁,径才容足,行者心悸。都凿山为道九千丈,悉成坦途。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都谓步担易米律所不禁,皆纵散之,遂无冒险者。课最,擢兵部职方员外,迁郎中。时火落赤起衅西陲,借撦力克①为声援。都谓二寇不相为用,不当急之使合。执政深然之,果次第解去。已会猎黄鹅口,边人骤言寇至。尚书石星欲发兵登陴②,都言彼必不为寇,不宜轻动,以损观听。已而谍至,果猎也。星内惭,讽言官劾之,罢归。贫甚,饘粥至不给,卒年七十二,崇祀乡贤。
【注释】①火落赤、撦力克:明朝时蒙古两个部落的首领。②陴:城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工词赋 (2)讽言官劾之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州当楚蜀孔道
A.美好 B.通达 C.非常 D.打通
(2)课最
A.考核 B.赋税 C.督促 D.要求
17.把下列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都谓二寇不相为用,不当急之使合。执政深然之,果次第解去。
18.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B.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C.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D.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19.分析殷都被罢官的原因。(4分)
20.乡贤祠要撰写一幅称颂殷都功德的对联,上联是:体恤民情施行仁政。请续写下联。(4分)
提示: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下联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20 分)
①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②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愿复差法如嘉祐①时。
③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曰:“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时下诏求民疾苦,四方争以其情赴诉,所司惮于省录,颇成壅滞。岩叟言:“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后有诏令,孰肯取信?”
④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巉堡,掠居人,转侵泾原及河外鄜、府州,众遂至十万。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②种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③,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彼计得行,后患未已。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筑定远以据要害。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⑤复为枢密都承旨、权知开封府。旧以推、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多为异同,或累日不竟,吏疲于咨禀。岩叟创立逐官分治之法,自是署为令。……
⑥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赠左正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①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②右厢:左右厢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③堡砦:堡寨,指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用刘挚荐 (2)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趣河外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愿复差法如嘉祐时( )
A.方法做法 B.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 C.区别对待 D.徭役赋敛
(2)所司惮于省录( )
A.视察登记 B.反省记忆 C.注意记录 D.逐省记录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调 栾 城 簿 泾 州 推 官 甫 两 月 闻 弟 丧 弃 官 归 养。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19.王岩叟晚年被贬,太皇太后惜其被贬,赞其有大功。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岩叟之大
功。(3 分)
20.司马光曾称赞王岩叟“进谏无隐,必行其言”。请分析本文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
并简析其“进谏无隐”背后的原因。(5 分)
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20题。(19分)
材料一
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③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元章倒枝梅画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屡试辄蹶 ( ) (2)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 )
16. 结合文章,为下列文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然数奇 ( )
A.屡次 B.方法 C.礼节 D.命运
斯无之而不奇也 ( )
A.奇怪 B.出人意料 C.不顺利 D.绝妙
17. 把材料一中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18. 材料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19. 徐渭在胡宗宪幕府时,袁宏道如何突显徐渭与众不同的性格?请做分析。(3分)
20. 结合材料二中的“倒枝梅”形象,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的理解。(4分)
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
①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②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①饮酒,不恤军务。蕃浑②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③,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④,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④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选自《旧唐书 高适传》)
【注释】①樗蒱:赌博。②蕃浑:吐蕃与吐谷浑。③鲁炅、何履光、赵国珍:时安禄山叛乱,鲁炅为山南节度使,何履光为岭南节度使,赵国珍为黔中节度使,三人皆出战不力。④虿毒:虿尾之毒,比喻祸害,毒害。虿:蝎子一类的毒虫,音chài。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李林甫擅权 擅( ) (2)适切谏不可 切(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解褐汴州封丘尉 ( )
A.脱下官袍 B.穿上官袍 C.卸下官职 D.担任官职
(2)累为藩牧 ( )
A.地方长官 B.边疆郡守 C.部落首领 D.蕃族牧民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4分)
适 少 濩 落 不 事 生 业 家 贫 客 于 梁 宋 以 求 丐 取 给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19.高适向玄宗陈奏“潼关败亡之势”,得到玄宗的称许,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归纳高适所陈奏的潼关战败的原因。(4分)
20.《旧唐书》载史臣赞美高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请联系全文,从“诗人”和“君子”的双重身份角度分析高适其人。(4分)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20 分)
何尚之传
①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qián)人也。少颇轻薄,好摴蒲,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②尚之女适刘湛子黯,而湛与尚之意好不笃。湛欲领丹阳,乃徙尚之为祠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尚之甚不平。湛诛,迁吏部尚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文帝:“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始诛刘湛等,方欲引升后进。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
③二十二年,为尚书左仆射。是岁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尚之谏,上不许,曰:“小人常日曝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夜,尚之又表谏,上优诏纳之。
④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剪凿古钱以取铜,上患之。二十四年,录尚书江夏王义恭议以一大钱当两,以防翦凿,议者多同。尚之议曰:“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愤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长世之业。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中领军沈演之以为若以大钱当两,则国传难朽之宝,家赢一倍之利,不候加宪,巧源自绝。上从演之议,遂以一钱当两。行之经时,公私非便,乃罢。
⑤尚之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执衡当朝,畏远权柄,亲故一无荐举。薨年七十九,谥曰简穆公。
(选自《南史》卷三十,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尚之女适刘湛子( ) (2)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若在内衅成( ) A.祸乱 B.裂痕 C.过失 D.争端
(2)还多侵夜( ) A.侵蚀 B.临近 C.止息 D.侵凌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剪凿古钱以取铜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一大钱当两”这一币制之争中,何尚之败给了沈演之,这是否意味着何尚之所议说服力不够?请联系第④段何尚之的话加以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何尚之去世后被谥“简穆”,《逸周书·谥法解》对“穆”有一解为“布德执义曰穆”。请结合文意,分析以“布德执义”评价何尚之是否贴切。(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①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皆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潮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②噫!余见翁时,岁慕,天风憭栗①,野草枯黄。日将脯,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余远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余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③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注】①憭栗:哀怆凄凉。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西卿状翁貌( ) (2)具酒(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每劳人问死生( )
A.每次 B.每当 C.常常 D. 每逢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
A.早早 B. 突然 C.意外 D. 令人伤心
17.把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见翁,颀然皙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19.史传著作具有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等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不超过150字的文学短评。(4分)
20.作者始将筠溪翁视为“异”“仙”之人,终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请结合文章内容,辨析这两类人的差异。(4分)
文言文阅读1
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殷都传
殷都,字无美,居大场。工词赋,有盛名。万历十一年进士,授知彝陵州。州当楚蜀孔道,悬崖峭壁,径才容足,行者心悸。都凿山为道九千丈,悉成坦途。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都谓步担易米律所不禁,皆纵散之,遂无冒险者。课最,擢兵部职方员外,迁郎中。时火落赤起衅西陲,借撦力克①为声援。都谓二寇不相为用,不当急之使合。执政深然之,果次第解去。已会猎黄鹅口,边人骤言寇至。尚书石星欲发兵登陴②,都言彼必不为寇,不宜轻动,以损观听。已而谍至,果猎也。星内惭,讽言官劾之,罢归。贫甚,饘粥至不给,卒年七十二,崇祀乡贤。
【注释】①火落赤、撦力克:明朝时蒙古两个部落的首领。②陴:城墙。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工词赋 (2)讽言官劾之
1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州当楚蜀孔道
A.美好 B.通达 C.非常 D.打通
(2)课最
A.考核 B.赋税 C.督促 D.要求
17.把下列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都谓二寇不相为用,不当急之使合。执政深然之,果次第解去。
18.第①段画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A.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B.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C.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D.盐例不得入楚/贩者常以风雨夜操小艇出峡/稍不戒/人船俱没。
19.分析殷都被罢官的原因。(4分)
20.乡贤祠要撰写一幅称颂殷都功德的对联,上联是:体恤民情施行仁政。请续写下联。(4分)
提示: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下联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四)殷都传(19分)
15.(1)擅长、精通、善于 (2)含蓄劝告、暗示(2分)
16.(1)B (2)A(2分)
17.殷都认为这两股敌人不能够彼此利用,不应该惹急他们使他们联合起来。掌权者(首辅)非常认同殷都的观点,后来(两支队伍)果然依次解围离开。(5分)
18.D(2分)
19.示例:殷都正确预判火落赤与撦力克一定不会与朝廷对抗,而尚书石星则出兵登城准备作战。殷都洞若观火的判断有损石星的颜面,石星心生羞愧(嫉恨),终于借言官之力罢免了殷都。(4分)
20.示例:洞察实况(明察秋毫、洞察先机),呈献良策(4分)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20 分)
①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②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遂言役钱敛法太重,民力不胜,愿复差法如嘉祐①时。
③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岩叟曰:“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愿亟罢之。”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时下诏求民疾苦,四方争以其情赴诉,所司惮于省录,颇成壅滞。岩叟言:“不问则已,言则必行之。不然,天下之人必谓陛下以空言说之,后有诏令,孰肯取信?”
④夏人数万侵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坏七厓巉堡,掠居人,转侵泾原及河外鄜、府州,众遂至十万。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②种落大抵趣河外,三疏请乘此进堡砦③,筑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议未一,或欲以七巉经毁之地,皆以与夏。岩叟力言不可与,彼计得行,后患未已。因请遣官谕熙帅,即以户部员外郎穆衍行视,筑定远以据要害。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⑤复为枢密都承旨、权知开封府。旧以推、判官二人分左右厅,共治一事,多为异同,或累日不竟,吏疲于咨禀。岩叟创立逐官分治之法,自是署为令。……
⑥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赠左正议大夫。
(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①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②右厢:左右厢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③堡砦:堡寨,指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用刘挚荐 (2)熙帅范育侦伺夏右厢种落大抵趣河外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愿复差法如嘉祐时( )
A.方法做法 B.吏部选授官吏的条例 C.区别对待 D.徭役赋敛
(2)所司惮于省录( )
A.视察登记 B.反省记忆 C.注意记录 D.逐省记录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调 栾 城 簿 泾 州 推 官 甫 两 月 闻 弟 丧 弃 官 归 养。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其调兵赀费,一从便宜,不必中覆。定远遂城,皆岩叟之力。
19.王岩叟晚年被贬,太皇太后惜其被贬,赞其有大功。请结合本文内容,概括岩叟之大
功。(3 分)
20.司马光曾称赞王岩叟“进谏无隐,必行其言”。请分析本文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一特点,
并简析其“进谏无隐”背后的原因。(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15.(2分)(1)因为 (2)通“趋”,前往,奔向
16.(2分)(1)D (2)A
17.(3分)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18.(5分)熙帅调遣军队、(花费)钱财费用,一概遵从自行决断的原则,不必向朝廷请示。定远城最终能够建成,都是岩叟的功劳。(采分点:赀费、便宜、中覆、城、力、判断句、句意合理通顺。1点1分,扣完为止。)
19.(3分)(1)王岩叟多次进言,为国家治理献计,进谏皇帝要从谏用贤、轻简役敛、亟罢恶官、以民为本等,高屋建瓴,为宋廷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1分)(2)面对西夏的侵犯,力主不可投降与城,赞同熙帅主张,进军筑城,守住了定远要害之地,稳固北宋边境形势。(1分)(3)岩叟创立诸官分治之法,解决了推官、判官职责不明、重复工作的问题,提高了治事效率。(1分)
20. (5分)选文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如岩叟“入台之明日”即上书、“极陈”时事、“力言”不可与夏土地,及其进谏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体现其进谏无所隐瞒(2分),又通过语言描写,如“愿亟罢之”、“言则必行之”,“亟”、“必”语气坚决,体现其进谏的坚定决心,坚持力行(2分)。其“进谏无隐”、无惧无畏的背后恰是源于他正直无私,忠心为国(1分),以及一心为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品质(1分)。
(评分说明:“如何表现”一点2分,给满3分为止;“背后原因”2分。)
【参考译文】
①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十八岁时,乡试、省试、廷对都是第一。他被分派担任栾城主簿、泾州推官,上任刚两个月,听到胞弟去世的丧讯,便弃官回乡赡养父母。
②哲宗即位后,王岩叟因为刘挚的推荐,担任监察御史。王岩叟上任的第二天,就上书分析国家安危的大计,关键在于采纳谏言,任用贤人,不可以因为小利而失掉民心。他还进言指出时下役、钱、敛、法太重,民力已不堪忍受,希望能够恢复像嘉佑年间的徭役赋敛。
③江西盐官欺压百姓,朝廷下诏派遣官员前往查看。岩叟说:“一方百姓收到损害,(这样)必定要等到调查的官员回来之后才能改变做法,恐怕会有等不到蒙受朝廷恩德就死了的人。希望朝廷赶快罢免贪官。”他又尽力上言当时的政事,认为“(如果)不断绝危害国家的根本,百姓就没办法快乐生活;(如果)不排斥奸邪小人,太平盛世最终也是难以达到的。”当时朝廷下令了解民间疾苦,四面八方争用真实的情况上诉。有关部门害怕皇上追究罪责,纷纷压制,使众多诉状拥阻堵塞。岩叟对皇上说:“不过问就罢了,既然说了就一定要实行。不这样的话,天下人一定会认为陛下您是在讲空话,今后再有诏命,哪个还能取信于人?”
西夏数万人侵犯定西之东、通远之北,包围七崖堡,掠夺当地居民,又转而侵入泾原及河外鄜州、府州,兵众于是达到十万。熙帅范育侦等待西夏右厢的种族部落大多前往河外地区,多次上疏请求趁此机会进军堡寨,筑建龛谷、胜如、相照、定西而东径陇诺城。朝臣议论意见没有统一,有人想要把七巉经毁之地(西夏已占之地)都给西夏。岩叟竭力进言不可给,他们的计策如果得以施行,后患不停。他于是请求朝廷派遣官吏告知熙帅,就命户部员外郎穆衍前去行视,筑建定远城来把手要塞之地。熙帅调遣军队、(花费)钱财费用,一概遵从自行斟酌决断的原则,不必向朝廷请示。定远城最终能够建成,都是岩叟的功劳。
王岩叟又担任枢密都承旨、代掌开封府。原先因为推官、判官二人分居左右厅,共同管理一事,大多是类似的,有时还几天都办不成,小吏们疲于请教禀告。岩叟创立了诸官分治之法,从此各司其职,提高了治事效率。……
⑥王岩叟调职河阳,几个月后去世,时年五十一岁。朝廷赠左正议大夫。
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20题。(19分)
材料一
①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②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③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材料二
王元章倒枝梅画 (明)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屡试辄蹶 ( ) (2)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 ( )
16. 结合文章,为下列文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然数奇 ( )
A.屡次 B.方法 C.礼节 D.命运
斯无之而不奇也 ( )
A.奇怪 B.出人意料 C.不顺利 D.绝妙
17. 把材料一中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18. 材料一中,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19. 徐渭在胡宗宪幕府时,袁宏道如何突显徐渭与众不同的性格?请做分析。(3分)
20. 结合材料二中的“倒枝梅”形象,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的理解。(4分)
15.(2分)(1)受挫,失败;(2)素常,向来
16.(2分)(1)D;(2)C
17.(5分)徐渭对自己的才能与谋略十分自信,喜欢施用出其不意的计谋,谈论军情往往切中肯綮/契合实情。他觉得世间的读书人没有让他满意的,然而他也始终没有得到赏识。
(采分点:除“视一世士”外,一个短句1分。)
18.(3分)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穷览朔漠。
19.(3分)先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面对位高权重的胡宗宪,徐渭衣着朴素寻常,侃侃而谈,毫无拘束;再用对比衬托,他与一般士兵的神态举止反差鲜明,傲对胡公;由此可见徐渭不拘礼节、清高孤傲的性格。
(评分标准:手法分析2分,人物形象1分)
(4分)徐渭命运多舛,始终心怀不得志的悲苦;但他不与世俗同的个人追求与精神品格未曾因此而消磨。诗中的倒枝梅是与众不同的,作者极力赞赏倒枝梅;并强调基于世情欣赏倒枝梅是自然的、正常的。既讽刺了世俗的不堪、鄙俗,容不下与众不同之辈的现状,又寄寓了个人脱俗超然且执着坚定的追求。倒枝梅正是徐渭的写照,暗含着不被认同的孤苦与不妥协的坚定。
(评分标准:原句阐释1分;作者对倒枝梅的情感态度2分;作者与倒枝梅的关系1分)
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
①高适者,渤海蓚人也。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②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①饮酒,不恤军务。蕃浑②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③,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④,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③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④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选自《旧唐书 高适传》)
【注释】①樗蒱:赌博。②蕃浑:吐蕃与吐谷浑。③鲁炅、何履光、赵国珍:时安禄山叛乱,鲁炅为山南节度使,何履光为岭南节度使,赵国珍为黔中节度使,三人皆出战不力。④虿毒:虿尾之毒,比喻祸害,毒害。虿:蝎子一类的毒虫,音chài。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李林甫擅权 擅( ) (2)适切谏不可 切(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解褐汴州封丘尉 ( )
A.脱下官袍 B.穿上官袍 C.卸下官职 D.担任官职
(2)累为藩牧 ( )
A.地方长官 B.边疆郡守 C.部落首领 D.蕃族牧民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四处标识出来。(4分)
适 少 濩 落 不 事 生 业 家 贫 客 于 梁 宋 以 求 丐 取 给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19.高适向玄宗陈奏“潼关败亡之势”,得到玄宗的称许,请根据第②段内容,归纳高适所陈奏的潼关战败的原因。(4分)
20.《旧唐书》载史臣赞美高适“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君子哉”,请联系全文,从“诗人”和“君子”的双重身份角度分析高适其人。(4分)
15.(2分)(1)擅(独揽) (2)切( 率直 )
16.(2分)(1)( D ) (2)( A )
17.(4分)答案示例:适 少 濩 落 /不 事 生 业/ 家 贫/ 客 于 梁 宋/ 以 求 丐 取 给
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8.(4分)答案示例:(高适)恰逢时局多变乱,就以平定国家危局作为自己的责任,但是他的言谈超过他的实际本领,(因而)被大臣们所轻视。
评分说明:“逢时多难”(主语省略,时,难)、“以安危为己任”(“以……为”,安危,己任)、“然言过其术”(然,言,术)、“为大臣所轻”(“为……所”,轻)共4点,1点1分。
19.(4分)答题示例:1.哥舒翰身体病重虚弱,难以应敌;2.将领们纵情声色,军务废弛,军心涣散;3.诸侯出战不力,指挥混乱;4.杨国忠不接受明智建议。
评分说明:1点1分。
20.(4分)答案示例:作为诗人的高适大器晚成,年过五十开始学习写诗,但几年之间就成就诗名,可见其人的才华与悟性之高;高适并不以文人自许,而以天下为己任,参与平叛且时常进谏,为政时从宽从简,可见其抱负远大、才华出众、品格正直。
评分说明:诗人与君子各2分(素材及分析各1分)。
上海市长宁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20 分)
何尚之传
①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qián)人也。少颇轻薄,好摴蒲,及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②尚之女适刘湛子黯,而湛与尚之意好不笃。湛欲领丹阳,乃徙尚之为祠部尚书,领国子祭酒。尚之甚不平。湛诛,迁吏部尚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文帝:“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始诛刘湛等,方欲引升后进。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
③二十二年,为尚书左仆射。是岁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尚之谏,上不许,曰:“小人常日曝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夜,尚之又表谏,上优诏纳之。
④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剪凿古钱以取铜,上患之。二十四年,录尚书江夏王义恭议以一大钱当两,以防翦凿,议者多同。尚之议曰:“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愤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长世之业。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中领军沈演之以为若以大钱当两,则国传难朽之宝,家赢一倍之利,不候加宪,巧源自绝。上从演之议,遂以一钱当两。行之经时,公私非便,乃罢。
⑤尚之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执衡当朝,畏远权柄,亲故一无荐举。薨年七十九,谥曰简穆公。
(选自《南史》卷三十,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尚之女适刘湛子( ) (2)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若在内衅成( ) A.祸乱 B.裂痕 C.过失 D.争端
(2)还多侵夜( ) A.侵蚀 B.临近 C.止息 D.侵凌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
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剪凿古钱以取铜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一大钱当两”这一币制之争中,何尚之败给了沈演之,这是否意味着何尚之所议说服力不够?请联系第④段何尚之的话加以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何尚之去世后被谥“简穆”,《逸周书·谥法解》对“穆”有一解为“布德执义曰穆”。请结合文意,分析以“布德执义”评价何尚之是否贴切。(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解释。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结合语境选出多义词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语境读懂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句意、语法、标志词等特征综合考虑,由易到难逐层断句。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句说理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原文含义,整体把握感情倾向,再结合具体文句进行赏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筛选与整合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整合。
【解答】(1)①适,指女子出嫁。句意:何尚之的女儿嫁给刘湛的儿子。
②矫,违背。句意:没有违背民众意愿而能够长久的。
(2)①衅,祸乱。句意:如果在朝中祸乱成为现实。考虑相关语境,下句“不得不加以铁钺”,即不得不戴上刑具;以及后来结果“晔后谋反伏诛”,即范晔后来因谋反而被杀头,可见是重罪。故选项中只有“祸乱”解释与语境相适应,其他选项“裂痕”“过失”“争端”则语意过轻,不相称。
故选:A。
②原文“时上行幸,还多侵夜”,意思是,“当时皇上外出巡视”,根据行为和与“夜”相搭配使用,翻译为“很多是临近夜晚还来(华林园)”可以解释通,“侵”是临近之意。而“侵蚀”“止息”“侵凌”的解释均不符合语境。
故选:B。
(3)“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剪凿古钱以取铜”,语意是“这之前担心钱币少,便铸造了四诛钱,(但是)民间有很多人私自铸造钱币,大多剪开或砸开古钱取出里面的铜”。断句为: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翦凿古钱以取铜
(4)“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姓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重点词语:彰,明显,显露。豫,预先,提前。相,表偏指一方。谓,认为,对……说。
译句:范晔的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就预先将他贬斥外放,百姓会认为你们这些人不能容纳才俊,以为我听信谗言。
(5)原文“尚之议曰:‘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愤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长世之业。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这里何尚之说理很有说服力,先“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何尚之先从大处申明改革顺乎人情和建立稳定统一的币制的重要性;“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愤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长世之业。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再具体指出这次币制改革难被遵行的主要原因,并以前代反例佐证。说理始终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为持论的立足点,有说服力且条理清晰。
(6)“对用‘穆’的‘布德执义’来评价何尚之非常贴切”,首先在对待国家人民的事情中,何尚之能心怀穷苦人,仗义执言,如“小人常日曝背,此不足为劳”,为盛暑劳役的百姓谏言,“凡创制改法,宜顺人情,未有违众矫物而可久也。泉布废兴,未容骤议。前代赤仄白金,俄而罢息,六货愤乱,人泣于市。良由事不画一,难用遵行。自非急病权时,宜守长世之业。若今制遂行,富人之赀自倍,贫者弥增其困,惧非所以欲均之意”可见,能对明显有利于权贵的新币制提出反对意见,直言这会让贫穷的人更贫穷,在当时背景下难能可贵。
其次,对待个人,他能“立身简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妾”,说明何尚之立身简约,不利用权力荐举亲友“布德执义”的评价是适用于他的。
答案:
(1)①指女子②违背
(2)①A ②B
(3)先是患货少/铸四铢钱/人间颇盗铸/多翦凿古钱以取铜
(4)范晔的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就预先将他贬斥外放,百姓会认为你们这些人不能容纳才俊,以为我听信谗言。
(5)何尚之先从大处申明改革顺乎人情和建立稳定统一的币制的重要性,再具体指出这次币制改革难被遵行的主要原因,并以前代反例佐证,始终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为持论的立足点,有说服力且条理清晰。
(6)于公,何尚之能心怀穷苦人,仗义执言,如为盛暑劳役的百姓谏言,能对明显有利于权贵的新币制提出反对意见,直言这会让贫穷的人更贫穷,在当时背景下难能可贵。于私,他能立身简约,不利用权力荐举亲友。因此,“布德执义”的评价是适用于他的。
【点评】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教学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①余居安亭。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见翁,颀然皆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余谢而还。久之,遂不相闻。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潮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②噫!余见翁时,岁慕,天风憭栗①,野草枯黄。日将脯,余循去径还家。媪、儿子以余远至,具酒。见余挟书还,则皆喜。一二年,余妻儿皆亡。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③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注】①憭栗:哀怆凄凉。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西卿状翁貌( ) (2)具酒(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每劳人问死生( )
A.每次 B.每当 C.常常 D. 每逢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
A.早早 B. 突然 C.意外 D. 令人伤心
17.把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见翁,颀然皙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19.史传著作具有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等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不超过150字的文学短评。(4分)
20.作者始将筠溪翁视为“异”“仙”之人,终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请结合文章内容,辨析这两类人的差异。(4分)
【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注意从构思、剪裁、表达等角度赏析本文特点。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注意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辨析两类人的差异。
【解答】(1)①译文:张西卿形容筠溪翁的状貌。状:描绘、描述。
②译文:准备好了酒菜。具:准备。
(2)①译文:时常劳烦别人打探我的生死。每:常常。
故选:C。
②译文:比起我家里忽然去世的亲人。溘然:突然。
故选:B。
(3)颀然:身材修长的样子;延:邀请;余:我;悉:全;殆:大概。译文:(我)见到了筠溪翁,他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他邀请我坐下,煮茶来让我喝,拿来架子上的书都送给我,大概有几百卷。
(4)“常游行人间”的主语是“古之得道者”,属于较长的主语,需要停顿;“常游行人间”之后也要断句;“不必有异”是说未必有什么奇异之处,表意完整,其后断开。综上应断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译文:我以为古代得道的人,时常行走于人间,未必有什么奇异,常人没有发现他们罢了。
(5)从剪裁来看,作者剪裁精巧。先写的是“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余往省之”。写自己听闻他人介绍,便专程拜访筠溪翁。然后写见到他时他的相貌与动作,“见翁,颀然皆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他身材修长,肌肤很白,对我很好,还送我书籍。而后写与他分别之后,自己常常打听他的近况,后来从张西卿那里听到他的情况,说他虽然七十岁了,但益发清健,还坚持读书,还与婢女生了个孩子,好像还比以前年轻了,最后发出“亦异矣哉”的感叹。作者剪裁得当,构思巧妙,以“相见——想念——打探”为线索组织材料,逐步深入地向我们呈现出筠溪翁的各个方面的特点,逐层深入地表达了对筠溪翁的钦佩、思念和赞美之情。
也可从长于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先听闻别人说筠溪翁的情况,勾起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后写自己去拜访他,与之交往,展现他的相貌与品性,写许久未与其见面,“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在听闻张西卿介绍后,更以“亦异矣哉”表达赞叹之意。语气与句式有变化,用感叹句与反问句式准确地表达出对筠溪翁的赞美之情。
(6)作者初见其人是这样描述的,“颀然皆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他身材修长,皮肤白皙,还赠送了许多书给我。而后在别人的口中打听到他的情况,“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侍婢生子,方呱呱。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年届七十,身体强健,编书不倦,还能生子,将其视为异人。后面说到“一二年,余妻儿皆亡”“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联想到自己妻儿早死,更将其视为寿已千年的仙人。第三段作者联想到苏轼的《方山子传》,写到“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作者借觉得筠溪翁应该是像方山子一样的普通而有极高境界的人,所以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异人”“仙人”行为举止有异于常人处,“高士”则无异于常人,但境界高尚,令人倾慕。
答案:
(1)①描绘、描述;②准备
(2)①C;②B
(3)(我)见到了筠溪翁,他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他邀请我坐下,煮茶来让我喝,拿来架子上的书都送给我,大概有几百卷。
(4)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5)示例一:作者巧于剪裁,先写自己听闻他人介绍,便专程拜访筠溪翁;见面后,写其外貌、动作,暗含对其人品之欣赏;接着写分别之后,又常常打探其近况,在听闻张西卿介绍后,更以“亦异矣哉”表达赞叹;作者以“相见——想念——打探”为线索组织材料,逐层深入地表达了对筠溪翁的钦佩、思念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作者长于表达,先写自己听闻他人介绍,便专程拜访筠溪;见面拜别之后四处询问其近况,以“未尝不思翁也”的感慨表达思念之情;在听闻张西卿介绍后,更以“亦异矣哉”表达赞叹之意;语气和句式的不同,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筠溪翁的感情变化——由思念到赞美,可见其表达之精。
(6)示例:作者初见筠溪翁,其颀然晳白,以书相赠,后闻其年届七十,身体强健,编书不倦,还能生子,将其视为异人;联想到自己妻儿早死,更将其视为寿已千年的仙人;后联想到《方山子传》,觉得筠溪翁应该是像方山子一样的普通而有极高境界的人,所以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异人”“仙人”行为举止有异于常人处,“高士”则无异于常人,但境界高尚,令人倾慕。
参考译文:
我住在安亭时候,一天,有人来告诉我道:“北面五六里河上,有茅屋三四间,有个筠溪翁住在其中。天天读书,有几个书童,侍立在旁边,他不曾出过大门一步。”我便特地走去见他。见他身长面白,请我就坐,并且煮茶给我喝,拿书架上的书籍,一齐送给我,约摸有几百本,我谢了他,带回家来。隔了好多时,便不通讯息。然而我逢人总是问筠溪翁的住址。有人看见他的,都说他身体很健康。我每逢读到他赠的书,总是挂念他。今年春天,张西卿从江上来,说:“筠溪翁现在住南澥浦,年纪已经七十岁了,但是他的神气,益发清健,拿着书籍,还不肯停手。他婢女生的儿子,此刻正在呱呱啼哭。”张西卿形容筠溪翁的状貌,像我十年前看见他的神气,好像还要年轻些,那真是奇怪了。
噫,记得我从前见翁的时候,恰在冬季,天气很冷,野草多变了枯黄色,太阳将要落下。我从原路还家,妻子和儿子,因为有远方的客人来访,备了酒菜,看见我带了书籍回家,他们都很快乐。才过了一两年,我的妻子和儿子都已去世,筠溪翁和我离别后,时常劳烦别人打探我的生死。我虽然不见翁面,但我一个人想他常在天地间,比起我家里忽然去世的亲人,他真像一千岁的人。
以前苏东坡作《方山子传》,方山子的事迹很多都很奇怪。我以为古代得道的人,时常行走于人间,未必有什么奇异,常人没有发现他们罢了。像筠溪翁原来是在吴淞江烟水之间,难道他就是所说的方山子吗?又有人说,筠溪翁并不是神仙一类的人物,或者是位隐居岩穴的的高人吧?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