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计划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教学 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和学生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将它灵活运用在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 2.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探索、理解计算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重点: 1.倒数的认识; 2.分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3.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及解决策略。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的意义解决除法实际问题。
课时 安排 10课时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 1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经历探索“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二、探究方法 (一)分类活动,引入概念 1.算式分类,关注算式特点 师:把这些算式按结果分成两类,你打算怎样分? ——关注乘积是否为1 2.交流算式特点,引入概念 ×=1 ×=1 5×=1 ×12=1 (1)观察这几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再举几组例子。 (3)独立思考,交流发现 ①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②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3.小结: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探究讨论,理解本质 1.师: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该怎样理解? ——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 2.辨析:下面的说法对吗?应该怎样表述? 因为×=1,所以是倒数,也是倒数。 ——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应该说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3.下面算式中的分数是否互为倒数? +=1 -=1 ××=1 ——强调倒数概念中的两个注意点:乘积;两个数。 4.思考: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概念中的“两个数”有可能是两个怎样的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运用概念,探讨方法 1.出示例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6 1 0 2.明确方法: 看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不是颠倒了位置。 (2)看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 (3)看它们是否符合倒数的概念,即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 3.求一个数的倒数 4.出示特例,深入理解。 (1)提问:1和0有倒数吗?如果有,分别是多少? (2)小组汇报: 预设1: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知1的倒数是1。 也可以这样推导:1=,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还是,等于1。所以1的倒数是1。 预设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也可以这样推导:0=,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是,分母不能为0,所以0没有倒数。 (3)小结:1的倒数还是1,0没有倒数。 三、应用知识 1.完成书本27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分数除以整数
第 2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 1.在下图中表示出×,并计算。 2.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二、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列式:÷2 3.你会计算÷2吗?该怎样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明确算理 1.初步感知算法 (1)用折一折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2,并用算式表示出折或画的过程; (2)先独立操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思考过程。 (3)交流汇报 ①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给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把这平均分成2份(竖着对折),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2=2(个),即:。 ②把表示的纸横着对折,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 即:÷2=×==。 (4)小结:一是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所得的数作商的分子,分母不变。二是用被除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5)质疑:这两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吗?(不一定) 2.优化算法 (1)出示:如果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列式计算:÷3 (3)独立完成,汇报: 把一张纸的横着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所以÷3=×=。 (4)比较:为什么不用分子“4”除以3呢?——第一种方法的局限性 3.总结算法 (1)当被除数的分子是除数的倍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除以整数(不为0),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三、运用 书本第29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第 3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感受数形结合、类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 ÷3 ÷2 ÷2 ÷2 ——回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王叔叔从A城坐了约9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B城,这段行程约是810 km。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已知哪两种量?求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探究 (一)阅读理解,分析问题 1.出示书本30页例2 : 小明小时走了2千米,小红小时走了千米,谁走的快些?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小明和小红各自走的时间和路程。 所求问题:谁走得快一些? 3.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4.列式: 2÷;÷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探究计算2÷ (1)猜想:小明每小时走的路程比2km多还是少? ——预设:因为1小时比小时时间长,所以1小时走的路程也一定比2 km多。 (2)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①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计算 2÷=÷=3÷1=3(km)。 ②利用除法的意义计算。 2÷=÷,里面有3个,所以2÷=3(km)。 ③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猜想一个数除以分数也可以这样计算。 2÷=2×=3(km)。 ④画线段图: A.小时表示什么?(1小时的) B.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小时所行路程有什么关系?(1小时所行路程的是2千米) 师:借助图形分析算理也是学习数学时重要的一种方法。 (3)方法小结: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来计算。 (三)方法迁移,完善算法 1.探究计算÷ (1)在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尝试计算分数除以分数; 预设:÷=×=2(km) (2)如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借助线段图: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km的,即×,再求1小时走多少千米,即12个小时走的路程,算式是××12,即×。 预设2:用乘法验算,×2=(km) 三、运用:书本31页做一做第1—3题 四、课堂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 4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类推,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唤醒经验,归纳意义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①12×5÷8 ②75÷(15×6) ③12÷3-2 2.回忆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寻找联系,深入本质 1.出示例3 2.整理信息:这盒药总共12片,每次吃片,每天吃3次。可以吃几天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认为要先做什么 为什么 引导生发现,要求12片药可以吃几天,要先求出每天吃几片。 (2)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预设1: ①先求出每天吃多少片,算式是×3=(片) ②再求这盒药可以吃多少天。算式是12÷=8(天) 预设2:①先求这盒药可以吃几次,算式是12÷=12×=24(次). ②再求这盒药可以吃多少天。算式是24÷3=8(天). (3)对比分析,多角度思考 师:上面的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发现什么 发现:最初解决这个问题时,大家发现,要求12片药可以吃几天,要先求出每天吃几片。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先求出12片药一共可以吃几次,再求出可以吃几天,也就是解决问题时,换一个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4)方法迁移,归纳总结 师:现在请大家用综合算式表示上面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计算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 12÷(×3) 12÷÷3 =12÷ =12×÷3 =12× =8(天) =8(天)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和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在进行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连除时,可以先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再约分计算。 三、分层练习,综合提高 1.课本第32页【做一做】 2.课本第34页的9.10.11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并且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灵活选用计算方法,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较简便。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练习课
第 5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计算巩固 1.计算 18÷÷ 5÷+5÷ +0.8÷ (÷2+0.6)× 2.巧算 2022÷2022 3.解方程 6x= x÷= 6-x=0.75 x÷= 4.小结: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法则; (2)回顾运算定律 二、解决问题 1.每人每天食用油摄入标准量是kg。小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的食用油摄入量超过标准了吗?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你打算如何判断是否超过?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2.一桶油连桶共重48kg,倒出油的后,连桶共重33kg。把剩下的油每kg装一瓶,可以装多少瓶? (1)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画图; (3)列式计算,集体交流。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本34页第14,15两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课堂作业本 四、课堂小结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解决问题例4
第 6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应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3.感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理解并初步掌握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导入 1.下面各题中,分别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麦田的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2)小军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 (3)故事书的本数占图书总数的。 二、探究 1.阅读与理解 2.明确条件和问题: (1)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2)小明体内有28千克水分,小明的体重才是爸爸的,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思考: (1)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各是哪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所求问题在哪个或哪几个等量关系中? (3)哪个等量关系中只有所求问题是未知的? (4)找出这个关系式后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小明体重×=小明体内的水分质量 4.列式解答 (1)方程法 设小明的体重是x kg,x=28,解得x=35,所以小明的体重是35 kg。 (2)算术法 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28,小明的体重未知,可以用除法计算,28÷=28×=35(kg)。 5.回顾与反思 提问: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因为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所以可将小明的体重35 kg带入,求出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35×=28(kg) 三、运用 书本37页第1,2两题。 四、课堂小结 师:你能试着归纳一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吗? (1)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准单位“1”; (3)列出数量关系式; (4)设未知数,列方程(或者列算式); (5)求解,检验,写答。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 解决问题例5
第 7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通过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解题规律;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 1.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2)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女生人数是单位“1”;把女生人数平均分成4份,男生人数是(4+1)份。 (3)男、女生人数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女生人数×=男生人数。 二、探究 1.出示例5 小明的体重是35 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阅读与理解。 (1)阅读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条件: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比爸爸轻 问题:爸爸的体重是多少? (2)你是怎样理解“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的? 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那么小明的体重就是爸爸体重的。 3.分析与解答。 (1)独立思考,理清关系。 师:两个人的体重中“谁”是单位“1”?请你用画线段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等量关系: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2)集体交流,解决问题。 ①列方程 解:设小明爸爸体重是x kg。 爸爸的体重×(1-)=小明的体重 x×(1- )=35 x=35 X=35× X=75 ②算术法 小明的体重÷(1-)=爸爸的体重 35÷(1-)=75(kg) 4.回顾与反思。 (1)如果列方程解决,要先找准单位“1”的量,设为x;再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接着列出方程求解;最后检验作答。 (2)如果用算术法解决,因为单位“1”未知,所以用除法计算。 三、运用:书本38页第7,8两题。 四、课堂小结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数量关系式是相同的,解题都要做到“量率对应”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 解决问题例6
第 8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让学生借助“阅读与理解”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发现题目中含有两个未知量,透彻分析两组等量关系: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和的关系; 2.通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3.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互相交流思路,探寻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 1.根据信息找出数量关系式 体积相等的冰质量比水的质量少 (2)今年比去年增产 2.根据线段图回答问题 女生人数: 男生人数: (1)女生人数是单位“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如果女生有x人,男生有多少人? 二、探究 1.出示例6 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分为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六(1)班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独立思考,你打算怎么解决? 3.方法交流:列方程;算术法 4.等量关系: (1)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全场得分 (2)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 (3)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 5.画线段图 6.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 (1)方程法 ①解:设六(1)班上半场得x分,则下半场得x分。可以列出方程:x+x=42 ②解:设六(1)班下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2x分。可以列出方程:2x+x=42 ③解:设六(1)班上半场得x分,则下半场得(42-x)分:42-x=x ④解:设六(1)班下半场得x分,则上半场得(42-x)分:42-x=2x (2)算术法 ①下半场得分:42÷(2+1)=14(分) 上半场得分:14×2=28(分) ②上半场得分:42÷=28(分) 下半场得分:28÷2=14(分) 7.回顾与反思 师:如何验证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28+14=42,全场得分的确是42分。 预设2:14÷28=,下半场的得分是上半场得分的。 三、运用 1.某商店每副乒乓球拍的价格是每个乒乓球的14倍,张老师买了一些乒乓球和球拍共花了580元。问:每副乒乓球拍多少元? 数量关系: 2.某电视厂去年全年生产电视机108万台,其中上半年的产量是下半年的,这个电视厂去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产量分别是多少万台? 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在解题时,我们应先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设其中一个量为未知数,用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 解决问题例7(工程问题)
第 9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等活动,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3.通过建立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会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工程总量即单位“1”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一、复习 1.回顾:什么是工程问题? 2.工程问题中常用的量及一般的数量关系。 ①工作效率;②工作时间;③工作总量 3.说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关系 (1)修一条公路,平均每天修30米,12天修完,求这条公路的总长。 修一条36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米,几天修完? 一条公路长360米,甲队单独修18天修完,乙队单独修12天修完。 ①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②乙队每天修多少米? ③甲乙两队合作,几天修完? 探究 1.出示例7 2.阅读理解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解决“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3)大胆猜测:合作天数一定小于( )天。 3.分析解答 (1)假设法: ——便于计算,优先假设12,18的公倍数 ①假设道路全长36千米: ②假设道路全长72千米: 甲队:36÷12=3(千米) 甲队:72÷12=6(千米) 乙队:36÷18=2(千米) 乙队:72÷18=4(千米) 合作:36÷(3+2)=7.2(天) 合作:72÷(6+4)=7.2(天) (2)假设道路全长=单位“1” 甲队:1÷12=(天) 乙队:1÷18=(天) 合作:1÷(+)=(天) ——思考:这里的“1”是指什么?、各指什么?(+)指什么? 为什么要用1÷(+)? 4.方法总结 (1)道路全长发生变化的时候,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变? (2)明确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三、运用 书本41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
课题: 整理与复习
第 10 课时 主备人: 二度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构本单元知识网络,进一步掌握倒数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经历整理归纳的过程,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加深知识的理解与沟通;获得复习的方法与经验; 3.提高系统学习知识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理归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度备课与修改
课前5分钟训练 【知识梳理】 1.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找准单位“1” 2.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步骤: ⑴一读(读懂题意)。 ⑵二找(找准单位“1”)。 ⑶三写(写数量关系)。 ⑷四做(列正确的算式并解答)。 ⑸五检(检查并验算)。 一、计算巩固 1.解方程 二、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先把数量关系式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1)一座大楼高45米,是中央广播电视塔高的。中央广播电视塔高多少米? ( )×=一座大楼的高度 (2)苹果和桃共重240千克,苹果的质量是桃的。桃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 )×+桃的质量=240千克 (3)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重48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 )+( )=48千克 2.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张大爷养了多少只鸭? (1)线段图: (2)等量关系:鸭的只数×=鹅的只数 (3)列式解答 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找准了量与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生产一批玩具,一车间单独生产要12天完成,二车间单独生产要15天完成。一车间生产4天后,剩下的由二车间接着完成,还要几天可以完成? 三、课堂小结
教 学 札 记 练习易错题与学习困难点摘录:
相应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