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秘籍)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秘籍) (讲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23 15:0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复习秘籍)
一、重要单位的换算
1、 长度:Km 103 m 10 dm 10 cm 10 mm 103 μm 103 nm
面积:Km2 106 m2 102 dm2 102 cm2 102 mm2 106 μm2 106 nm2
体积:Km3 109 m3 103 dm3 103 cm3 103 mm3 109 μm3 109 nm3
换算步骤:(通用)
①看清单位,找准进率;②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乘进率的倒数);③科学计数。
2、容积与体积的换算:1mL=1cm3=1×10-6m3 ; 1L=1dm3=1×10-3m3
3、速度:1m/s =3.6Km/h ; 1Km/h = m/s
4、密度:1.0 g/cm3= 1.0 ×103Kg/m3
二、重要图像的分析
1. s-t图像和 v-t图像
①甲:静止 乙:匀速直线运动远离 丙:匀速直线运动靠近
②都是匀速直线运动远离 但υ甲>υ乙(因为甲斜率>乙斜率)
③例如龟兔赛跑:起始位置:0 末位置:E、F 速度变化:A、D 龟兔相遇:B
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甲:加速直线运动 乙:减速直线运动
③公交车进站:起步加速——匀速运动——减速——停车——起步加速——匀速运动........
经典题型
例1.同向相遇和相向追及相遇问题 例2.火车过桥问题
①完全过桥问题
 
 
例3.火车车轮与铁轨的碰撞问题 例4.平均速度
每段铁轨长L,听见n声,
经历时间t,则经过n-1段铁轨。
例5.子弹穿孔问题 例6.电梯问题(相对运动)
子弹速度v1,火车速度v2,t子弹=t火车,
则:
例7.回声测距问题
2. 晶体的熔化、凝固、沸腾图像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沸腾图像
晶体:AB:固态 B:固态 BC:固液共存态(熔化过程)C:液态 非晶体:无熔点,吸热温度上升
CD:液态 DE:液态 E:液态 EF:固液共存态(凝固过程) 凝固:无凝固点,放热温度下降
F:固态 FG:固态 特点:非晶体无温度不变的过程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 特点: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特点: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不变。
3.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图像(m-v图形)
图像越靠近m轴,密度越大。如图所示:ρ乙 >ρ甲
ρ乙 = =2g/cm3=2×103Kg/m3
ρ甲 = =0.5g/cm3=0.5×103Kg/m3
三、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1、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记忆口诀:快、高、高;慢、低、低。
规律:物体具有笨重、高大、长、粗、厚、多这些特点或之一,若振动,则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物体具有轻巧、矮小、短、细、薄、少这些特点或之一,若振动,则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例:①管乐器:按住B松开A,空气柱短,音调高;
按住A松开B,空气柱长,音调低。
②吹瓶子:确定声源——空气柱振动。
(A:空气柱最长,音调低;D:空气柱最短,音调高)
③敲瓶子:确定声源——瓶子振动。
(A:水最少,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D:水最多,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2、波形图:
①波形图的疏密不同(即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个数的多少不同)反应声音的音调不同,出现波峰或波谷个数多的音调高。甲、乙、丁波形疏密相同音调相同,但波形比丙稀疏音调低,丙波密集音调高。
②波形图的振幅不同(即波形的高低不同)反应声音的响度不同,振幅是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大的响度大,乙、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甲振幅小,响度小。响度也叫音量,单位是分贝(dB)。
③波形图的形状不同(即波形的规律不同)反应声音的音色不同,甲、乙、丙波形相同音色相同,丁和噪声的波形不同都与甲、乙、丙的波形不同,音色不同。音色也叫音品。
3、噪声防治:①可以从声源处减弱;②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可以从人耳处减弱。
4、声音的利用
传递信息:如沟通、打雷声、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B超、超声波探伤仪等。
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用超声波除去结石、超声波加湿器等。
5、回声:原声与回声间隔0.1s,即人与不吸声的障碍物至少相距17m,人耳才能够分辨回声。
(二)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烛光、灯泡等。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透明或半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本身传播不需要介质,可在真空中传播)。
①光线: (模型法,实际不存在)
②光速:c=3.0×108m/s=3.0×105km/s
③光年(长度单位):光一年传播的距离。
(3)现象及应用
a.小孔成像:成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实像
① 像与孔的关系:成像与物体相似,与孔的形状无关。孔越小像越清晰越暗(光线少,但对应像点清晰);孔越大像越模糊越亮(光线多,但对应像点模糊)。
②像的大小:物距不变,像远离小孔像变大,像靠近小孔像变小;像距不变,物近像大,物远像小。
b.影子: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的背光面形成的阴影区。
A:本影区 B:半影欧 C:伪本影区
C.日月食:(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所以图中地球上白色部分代表是白天,黑色部分代表是夜晚)
注意:月球转到b区域时不是月偏食,而是较暗的月亮,理论上abc交点会出现月环食,但实际上月环食不存在,因为月地距离有限!
2、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的传播现象。
(2)光路图:AO:入射光线 OB:反射光线 ON:法线
EF:界面 ∠(3)定律: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两线分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两角相等(反射角时刻始终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随入射角变化而变化,入射光线靠近法线使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使反射角减小;相反增大)
光路可逆(注意:垂直入射时原路反射返回)
记忆口诀:光线要靠近都靠近要远离都远离;角同增大同减小。
(4)镜面的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①镜成反射 ②漫反射
③区分:感觉反光、刺眼是镜面反射;能看到、看清楚物体本身是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要点: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等效替代法):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用薄的玻璃板:目的是避免二次成像,使呈现的像不清晰。
c.玻璃板竖直放置:目的是使像的位置在桌面上。
d.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e.刻度尺的使用:目的是比较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
f.多次改变蜡烛位置进行实验:目的是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g.实验环境较暗:目的是使成像较清晰,便于观察到像。
h.将蜡烛B换成光屏:目的是验证像的虚实。
(2)平面镜成像特点
a.一定成完整、正立、等大的虚像(画虚线);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误区:感觉近大远小,其实这是视角问题,靠近镜子时视角变大会感觉像变大,远离镜子时视角变小会感觉像变小)。
b.像的形状和大小与物体一模一样,由物体本身决定,和平面镜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c.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所以像与物的连线(虚线)与平面镜垂直(标垂足)。
d.如果把虚像看成一个点(像点),物体看成一个点(物点),那么像点和物点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虚像上的点(像点)和物上对应的点(物点)也关于平面镜成轴对称。
e.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像也靠近或远离平面镜,相对速度是两速度之和,所以虚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物距)。沿平面镜水平方向移动,像与物相对速度为零。
f.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虚线)必过像点(即反射光线上的点和像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相交于像点,再根据对称关系可以确定物点。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①根据原理作图(光的反射) ②根据特点作图(关于平面镜对称)
作法线,补全光路图 找对称,作平面镜垂线
(4)题型分类
①给出物,找镜中的像 ②给出反射光线,找光源
根据特点作图 找到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点,作对称
③根据物与像,找平面镜 ④根据反射光线经过的点,补全光路图
找到物与像的连线的中垂线 作A点的对称点A′,连接A′c找到反射光线
(5)平面镜的应用
①潜望镜
光经过两次平面镜的反射进入人眼,能够在人眼的正前方较远处看到正立等大的虚像。
②改变视觉空间
a.镜中的视力表
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5.3m
b.全身镜的尺寸
设E为人的眼睛,则ΔECD与ΔEA′B′是相似三角形,且由于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CD是ΔEA′B′的中位线,即全身镜竖直放置或悬挂在适当位置时的长度(高度)至少要是人身高的一半;同理,平面镜宽度是人肩宽的一半。若镜子刚好是人身高的一半,那么镜子的上端C应该在人的头顶A和眼睛E之间距离的中点F位置的高度(即如上图C点和F点在同一高度);或镜子的下端应该在人的脚B和眼睛E之间距离的中点G位置的高度(即如上图D点和G点在同一高度)。否则镜子位置高了就看不到脚,位置低了就看不到头。
注意:平面镜成像一定是完整、正立、等大的虚像,与镜子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都无关(即无论镜子的形状如何、位置如何,再小的镜子都能成完整、正立、等大的虚像。也就是如果物体是人的话,小镜子能成全身像,但人眼此时不能看到全身像)。
有时候,人远离镜子会感觉像变小,是因为视角变小;相反,人靠近镜子会感觉像变大,是因为视角变大。但这两种情况,像的大小和人的大小一模一样都不变,意思就是实际像的大小不变,只是远离会感觉像变小,靠近会感觉像变大。
生活中的全身镜有倾斜的,倾斜全身镜的长度要大于人身高的一半,并且要向后倾斜才能看到全身。
c.平面镜使房间开阔明亮
光源距离平面镜越近能照亮的范围越广 利用极限法,找到光源在障碍物的背后照到的范围
d.平面镜多次成像
经过两平面镜成像,形成像S1和像S2,像S1与像S2又经过平面镜成像形成像S3和像S4,且像S3和像S4重合,所以能看见三个像。物体在其中一个平面镜形成的像,在对面的平面镜中形成另一个像,以此类
③人眼在镜中看见物体,则物体的像的上、下边缘点与镜子上、下端点连线会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人的眼睛所在位置。如右下图:
∵ ECD∽ EA B
即 = =
利用上面相似比的关系,可以算人到镜的距离、人到像的距离、人到物的距离或物像之间的距离。
例:a.墙上挂着一块长30cm的平面镜,小明站在镜子前1.5m处,这时他正好可以看到身后的一根木杆,木杆高2m,那么这根木杆离人的距离应该是 ( B )
A、19.5m B、7.0m C、10.0m D、8.5m
解:根据题意,自己作图如上图所示,木杆离人的距离是GE ,∵ ECD ∽ EA B
= = ,解得 = 10m
GO=FO=EF-EO=10m-1.5m=8.5m
则,这根木杆离人的距离GE=GO-EO=8.5m-1.5m=7.0m ,故选B.
b.某房间墙上挂着0.5m高的平面镜(镜面足够宽),对面墙上挂着1.5m高的中国地图,两墙面之间的距离为3m,欲从镜子里看到全部地图,人需要站在距离挂地图的墙至少为 ( )
A、1m B、1.5m C、2m D、2.5m
解:和上一题一样,根据题意,自己作图如右图所示
∵ ECD ∽ EA B
= =
解得EO=1.5m , 则人与挂地图的墙的距离EG=GO-EO=3m-1.5m=1.5m ,故选B.
④如右下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的夹角为Θ 或α,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N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多次反射后,能够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由图知,光线第一次反射时的入射角为90o-Θ
第二次反射时的入射角为90o-2Θ
第三次反射时的入射角为90o-3Θ
则,第N次反射时的入射角为90o-NΘ
要想沿原来光路返回需要光线某次反射时的入射角为零,所以有90o-NΘ =0
化解得Θ= ,N为自然数。
例:如右下图所示,平面镜OA与OB的夹角为α,一条平行于平面镜OB的光线分别经过两个平面镜的3次反射后沿着原来的光路返回,则两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 ( )
A、30o B、45o C、60o D、90o
解:根据上面知识点可得α= = =30o ,故选A.
(6)球面镜
①凸面镜:镜面中心部分向外突出的反光镜,平行光射入后反射光线发散。
作用:扩大视野
凸面镜可以成正立缩小的虚像,相同条件,凸面镜可看到更大的视野。
②凹面镜:镜面中心部分向内凹陷的反光镜,平行光射入后反射光线会聚。
作用:放大细节
凹面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镜中像被放大,可以呈现更多的细节。
光的折射
(1)定义:光在射入另一种介质或者同种不均匀介质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路图:
(3)规律: 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两线分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两角不等:(空中角大)速度大的光线与法线夹角大(光速:c空气>c水>c玻璃)
如下图,可以类比A以较大的速度赶往河边,与速度较小的B同时到达,速度较大的走的路程较多,速度较小的走的路程较少,能够保证同一时间到达河边来理解。
即,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折射光线
靠近法线;光从水、玻璃等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折射光
线远离法线。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增大;相反减小。
记忆口诀:光线要靠近都靠近要远离都远离;角同增大同减小。
垂直入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即直线传播。
光路可逆:光线可按原路返回。
注意:光从密度大的介质(光密介质)斜射入密度小的介质(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当光从空气(光疏介质)斜射入水、玻璃等(光密介质)介质时,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
光在光密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且速度c = 3.0×108m/s。
题型
①光斑移动
如上图所示,在入射光线不变的情况下,水面上升使法线向右平移了,所以底部光斑向右移动;同理,相反向左。
②同增同减
空气中的入射角增大45°,水中的折射角变化的角度一定小于45°,从垂直入射开始变化能够非常直观的判断。
(4)折射现象:(强调箭头方向,成的像是虚像)
①水池池底
看到池底比实际浅
②水中的鱼
a.叉鱼 b.激光笔照鱼
看到鱼的像比实际的要高 使用激光照射直接瞄准看到的鱼的位置,因为光路可逆
③潜水看树 ④折断的筷子
从水中看岸上的树比实际的要高 看到筷子向上弯折
⑤日出日落
⑥海市蜃楼
(5)折射作图:(一般只是要求画出折射光路,但要知道实际情况是入射光折射了一部分,同时反射了另一部分)
①射入平行玻璃砖
a.普通入射 (注意:玻璃砖上下空气中的光线要互相平行) b.垂直入射
②射入三棱柱玻璃砖
a.普通入射 b.垂直入射
③射入圆形玻璃砖
a.普通入射 b.垂直入射
④射入半圆形玻璃砖
a.普通入射 b.垂直入射
(6)光的色散:
①色散原理(本质):光的折射
②三原色:(注意:黑光是不存在的,没有光是黑暗;但黑色颜料是存在的)
a.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为白光)。 b.颜料三原色:红黄蓝(等比例混合为黑色)。
③看到物体的颜色:(由物体透过或反射的色光决定,而不是由物体本身的颜色决定。即物体透过或反射的色光是什么颜色,则看到的物体就是什么颜色。如:物体透过或反射绿光,则看到物体是绿色,透过或反射蓝光,看到物体是蓝色;若物体不透过色光也不反射色光,则是物体吸收了色光,看到物体为黑色。)
特别注意:物体本身是什么颜色就只透过或反射和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余色光都被物体吸收据为所有,从而不会透过或反射到人眼,人眼也就看不到这些和物体本身颜色不同的色光。如:太阳光(复色光或白光)照射到绿植上,绿色叶子只反射绿光到眼睛看到是绿色的,是因为太阳光中除绿光外的其余色光都被绿叶吸收进行光合作用了;同理,照射到红花上,红色花朵只反射红光看到是红色的。若只让单色光入射到物体上,则看到物体的颜色就不一定是物体本身的颜色了,比如只让紫光入射到绿叶上,绿叶吸收紫光后不反射紫光到周围、到眼睛(可以理解为有来无回),这样绿叶看上去就是黑色的了;同理,只让绿色灯光照射到穿蓝色衣服演员的身上,则看到演员的衣服是黑色;红光入射到蓝色玻璃,蓝色玻璃吸收红光后不透过、不反射红光到周围、到眼睛,则看到蓝色玻璃是黑色的;无色玻璃能透过所有色光,透过红光,则看到无色玻璃是红色的,透过绿光,则看到是绿色。
a.有色透明物体:看到的颜色是物体透过或反射的和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如:红玻璃只透过、反射红光,看到是红色。若用除红光以外的其他色光入射到红玻璃上,则红玻璃会吸收这些和本身颜色不同的色光,从而红玻璃不透过色光也不反射色光到眼睛,因此这时看到的红玻璃是黑色的。其他情况同理!)
b.有色不透明物体:看到的颜色是物体反射的和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如:看到绿色树叶是绿色。
C.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注意:无色是没有颜色并不是白色,无色意味着是透明的。
5、透镜成像
(1)透镜:
① 种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②基本概念
③透镜的三类特殊光线定义
凸透镜 过光心入射(不被折射)方向不变是直线 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经折射后折射光线过焦点 过焦点入射经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凹透镜 过光心入射(不被折射)方向不变是直线 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经折射后折射(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同侧的虚焦点 对着异侧虚焦点入射经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注:光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总是偏向厚处(三棱镜原理)。
(2)作图方法:
①通过光心的光线 传播方向不改变
(3)凸透镜成像:
①图像:
②成像规律:(公式: + = )
物距u 像距v u v大小关系 像的性质 物像位置 应用 备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2f>v>f u>v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摄像机、手机或监控(电子眼)的摄像头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光圈、快门控制通光量,调焦环用于调整焦距。
u=2f v=2f u=v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测焦距 像物相距4f这个值是成像过程中像物距离的最小值。
2f>u>f v>2f u<v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投影仪、幻灯机 它们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银幕相当于光屏。(插电影胶片时要倒插,我们看到的才是正立的像)
u=f 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
u<f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用于使物体的虚像被放大(如很小的字可以被放大)
注意:在做相关题的时候,从四个角度(有四种方法)可以判断出像的性质。如:知道u>2f ,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2f>v>f,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u>v (这个条件一般由图可知),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应用是照相机、摄像机、手机或监控(电子眼)的摄像头,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他成像情况的判断同理,只需要知道物距的范围、像距的范围、u v的大小关系和应用是什么之一,就可以知道像的性质是什么。
归纳:
a.一倍焦距分虚实(即u>f是实像,u<f是虚像),两倍焦距分大小(即u=2f时物像等大,u>2f时像缩小,u<2f时像放大。)
b.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即异侧倒立的一定是实像,唯一同侧正立的是虚像。)
c.成实像时的像距一定大于一倍焦距(即v>f )
d.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即物像同向移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像距变小则像变小。)
e.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物像也同向移动,像距变大则像变大,像距变小则像变小。)
f.移动的速度:谁运动的范围大,谁运动的快(如:u>2f时2f>v>f ,此时物距范围大,物体移动速度大运动快,使得物移动的距离s物大于像移动的距离s像;像距范围小,
像移动速度小运动慢,使得物移动的距离s物小于像移动的距离s像。其他情况同理。)
g.凸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x.焦距变大像变大,焦距变小像变小
y.凸透镜被遮住了一部分,通过的光变少,但仍能成完整的像,只不过像会变暗
z.u=2f 时,物体与实像间的距离最近为4f
③透镜焦距范围的判断:
例题:将物体放在距光心30cm处,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到透镜光心距离18cm,问透镜的焦距范围是多少?
解:由图可知u>v ,则此时u>2f ,2f>v>f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的应用)
所以有物距u=30cm>2f,即2f<30cm,得:f <15cm
像距f <v=18cm<2f,即f <18cm<2f,得:9cm < f <18cm
综上可得:9cm <f <15cm
答:透镜焦距范围是9cm到15cm。
(4)凹透镜成像:
凹透镜成的像始终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5)特殊透镜:
左图中间是气泡,所以气泡两边是两个凸透镜,起会聚光的作用;右图中间是气泡,所以气泡两边是两个凹透镜,起发散光的作用。
6、小结
平面镜或曲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三)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标: T=(t+273)℃
①摄氏温标:符号t,单位:℃ 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纯水沸腾温度为100℃
②热力学温标:符号T,单位:K 绝对零度:0 K = -273℃
(2)测量:
①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常见感温液有煤油、酒精、水银)。
②过程:
③如下图所示体温计:用前要甩一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原因是有缩口。
注意:如果用前不甩一甩,则示数只会高不会低。分度值为0.1℃ ;量程为35~42℃
(3)不准温度计:
方法一:①先确定实际0℃刻度线;②再确定实际分度值,然后算出实际温度。(即把100℃重新等分,得出每一小格的实际温度再乘以不准确示数所占的格数就是实际温度)如下所示:
实际分度值: 实际温度
方法二:比例法
已知读数求实际温度:
, t=38.9℃
已知实际温度求读数:
,t=47℃
读数与实际温度刚好相同:
,t=50℃
2、熔化与凝固
(1)熔化:固→液(吸热);凝固:液→固(放热)
(2)图像:
熔化:AB:固态 凝固:DE:液态 熔化:无熔点,吸热
CD:液态 FG:固态 温度上升
BC:固液共存态(熔化过程) EF:固体液共存态(凝固过程)
B:固态 E:液态 凝固:无凝固点,放热
C:液态 F:固态 温度下降
熔化条件: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
特点:温度不变 特点:温度不变 特点:非晶体无温度
不变过程
(3)影响因素:压强、物质的纯净度(了解即可)
(4)常见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钻石、水晶、食盐、金属
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塑料、橡胶
(5)凝固点高易凝固,熔点低易熔化(一般情况下,熔点等于凝固点)
3、汽化与液化
(1)汽化:液→气(吸热);
液化:气→液(放热) 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 沸腾
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
位置 液体表面 内部与表面
剧烈程度 平缓 剧烈
温度变化 不变
影响因素 ①温度;②表面积;③空气流速;④空气湿度 ①压强(压强越大,沸点越高);②热量多少
相同点 都是汽化(吸热)
蒸发时不一定沸腾,沸腾时一定蒸发
(3)沸腾条件:达到沸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烧杯内:达到沸点,持续吸热,会沸腾
试管内:达到沸点,无温差,不能持续吸热,不会沸腾
烧杯内:温度升高,水蒸气增多,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大于100℃,后沸腾
试管内:先达到100℃,先沸腾
(4)物态:t<熔点 固态 熔点<t<沸点 液态 t>沸点 气态
除杂提纯:固态——熔点不同;气态——沸点不同。
(5)白气:“白气”不是气,是液化的小水滴。如开冰箱、眼镜起雾、热水杯、冰棍冒白气。
(6)液化位置:液化发生在温度高的一侧,如夏天窗外有水珠、冬天窗内有水珠、热水杯内侧、冰水杯外侧。
(7)雾:水蒸气遇冷液化,飘在空气中;露:水蒸气遇冷液化,落在草木上。
4、升华与凝华
(1)升华:固→气(吸热) 如灯丝变细、樟脑丸变小、固体清新剂。凝华:气→固(放热) 碘蒸气变为固态碘、霜、冰花、雾凇。
(2)霜: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质地疏松;雪:凝固、凝华。
(3)人工降雨:干冰(固态CO2升华吸热,水蒸气遇冷液化)
物态变化重难点 熟记归纳
1、晶体熔化的条件
注意:非晶体的熔化是吸收热量软化的过程,温度逐渐升高
2、晶体的液体凝固的条件
注意:晶体物质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物质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同一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
3、 三种物态(固、液、气)相互之间有六种物态变化名称,
分别是: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4、汽化的两种形式
注意:沸腾和蒸发都是汽化,汽化是物态变化名称,但沸腾和蒸发都不是物态物态变化名称只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1)液体沸腾的条件
(2)加快蒸发的方法
5、液化有两种方法
6、记忆口诀:熔 汽 升 吸,液 凝 凝 放
水的形态:雨 水 冰 露 霜 雪 冰雹 雾 雾凇 白气 水蒸气 云
如下图:
A是沸腾前的气泡上升变小,
B是沸腾时(正在沸腾)的气泡上升变大。
(四) 质量与密度
1.质量:
(1)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符号用m表示。
(2)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时间、温度改变。
(3)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
(1)质量的实验室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在生活中,质量的测量还有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秤等等。
(2)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3)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调到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左重右调,右重左调),使横梁水平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先大后小放右盘(左物右码)。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相当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4)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克数+游码在标尺上的示数。
3.密度
(1) 密度的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物体的密度。,
(2) 密度公式是: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态的同种物质(ρ与m无关,ρ与v无关)。
密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
单位意义: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为例(其物理意义为:1m3水的质量为1.0×103kg)
(4)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不同(如:冰和蜡物质不同,但密度相同);密度与温度有关,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密度不同(如:同种物质冰和水,物态不同,密度不同);一般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气体密度(如:液体水银的密度大于许多固体的密度)。
(5) 不同物质,质量相等时,体积跟密度成反比。
不同物质,体积相等时,质量跟密度成正比。
(6)气体有充满空间的特点,比如氧气瓶内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减小一半,体积不变,则密度减小一半。
4.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液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与剩下液体的总质量m2;
④计算液体的密度:
(3)固体密度的测量:固体密度的测量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③用细线拴住固体,轻放浸没在水中,读出固体与水的总体积V2;
④计算固体的密度:
3.6
1








②刚好通过问题
①同向相遇需甲、乙间隔:
S =(ν甲 +ν乙)t 
②相向相遇需甲、乙间隔:
S =(ν甲 -ν乙)t 
注意:t为相遇时间 
t
S
①平均速度定义式: =
②时间分半:
③路程分半:
则,火车的速度: 
逆着电梯走 
顺着电梯走 
( 知三求一 ) 
靠近鸣笛时:
驶离鸣笛时:
听到回声时:
听到回声时:
4cm3
2g
平衡位置
地球转到1位置时:地球上白天a区的人会看到日全食
地球上白天b区的人会看到日偏食
地球转到2位置时:地球上白天b区的人会看到日偏食
地球上白天c区的人会看到日环食
月球转到1位置时:地球上晚上的人们可以看到暗月
月球转到2位置时:地球上晚上的人们可以看到月偏食
月球转到3位置时:地球上晚上的人们可以看到月全食
B
A
E
F
经过厚玻璃板的两个表面会成两次像
像长
人眼到像的距离
人眼到镜的距离
镜长
镜长
像长
EF
2m
EF
1.5m
0.3m
3m+EO
1.5m
EO
0.5m
N
90o
N
90o
3
90o
可制做近视眼镜,
且度数为负度数。
可制做近视眼镜,
且度数为正度数。
公式为 φ= x100
- f
1
公式为 φ= x100
f
1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折射后经过焦点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异侧的焦点F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入射同侧的虚焦点F
③经过焦点的光线 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a.过焦点F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b.对着异侧焦点F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v
1
f
1
u
1
小孔成像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原理:光的折射
陆地上斜看水中的物体和水中斜看陆地上的物体都是虚像的原因、海市蜃楼是虚像的原因和看见的太阳是虚像等的原因:光的折射
色散的本质:光的折射
俯视偏大
仰视偏小





凝固
温度降低,水先凝固
熔化
温度上升,盐水先熔化
水0℃
盐水<0℃
物态变化



熔化
汽化
液化
凝固
升华
凝华
(吸热)
(放热)
雾露白气是液化
霜雪冰花是凝华
①温度升到熔点
②持续吸热
①温度降到凝固点
②持续放热
(比如冰的熔化温度是0oC,水的凝固温度也是0oC)
①沸腾:同时发生在液体内部和液面的剧烈汽化现象
②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且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变化名称,
注意:停止吸热,沸腾停止
①温度升到沸点
②持续吸热
①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增大蒸发面积
注意:空气流动即是风
③增加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水的物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变化
A
B
第 4 页 共 4 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