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赏析小说以“细节”为重点的人物描写艺术,分析人物形象与情感,以解读出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恰当的叙述角度对小说表达效果的影响,赏析小说的构思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抗击疫情的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担当逆行,大声喊出“我是青年,我先上”,他们同心抗议,勇担重任,这是中国的当代青年。当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战火弥漫的动荡年代,同样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今天让我们跟随茹志鹃,走进《百合花》,认识这样一些人,看看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动人心弦的故事。齐读目标。
活动一:通读全文,梳理情节,划分层次。
明确:开端带路
发展借被
高潮牺牲
结局献被
过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一方面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靠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经过刚才我们的梳理,发现这篇小说的情节相对简单,但这篇文章能受到茅盾大力推崇。认为是她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人物形象以及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有自己的过人之处。进行第二个环节的探讨学习。
活动二:勾画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写出点评。
温故而知新:
(1)人物形象特征
外在特征:身份、地位、阶层、相貌、职业等
内在特征:思想性格特征
(2)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或物象的描绘来表现人物,以使其鲜明突出,以衬托、对比为主。
细节描写:表现事物各种感情特征的具体而细小的材料。
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明确:
通讯员路上护送“我”时的表现、借被子时把被子都扛走的举动反映出小通讯员的大度、爽直。
借被子的经过体现了他的纯朴、执拗、坦率。
给“我”馒头则体现了他的质朴、纯真、幼稚和可爱。
扑在手榴弹上救人则把他临危不惧的精神、勇于奉献生命的勇气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她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一位美丽、纯朴的农家女。
她的三次笑都和小通讯员有关,这样的咬唇轻笑是羞涩而顽皮,忸怩而亲切的,饱含着对通讯员的好感。
她那两声“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当时感情上受到的强烈震动,凝聚了她对通讯员纯朴真挚的感情,倾泻了她心中无比的悲痛,一种心中偶像骤然被摧毁的巨痛。
她的两个动作:一是给通讯员缝补肩上的那个破洞,一是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通讯员身上。既显示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歉疚与阶级友情,也体现了以女性柔情为主要内容的非凡的高层次的爱,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幸福生活的爱。
链接高考
2023年高考新课标I卷: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参考答案:
(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出了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表现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总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分析了人物形象,总结了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手段,我们看到了可爱的生命,生命的毁灭,是对战争的否定与诅咒;生命的毁灭,超越了人情和人性,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这个生命的逝去又让我们感慨“死得其所”,赞其为英雄。愿同学们对生活充满热爱,追寻理想,实现青春的价值与意义。
课后练习
运用掌握的人物刻画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形象,要求:展现人物典型特征,字数200字。
板书设计
百合花
通讯员:纯朴、执拗、羞涩、坦率、憨厚、天真、舍己为人
新媳妇:俊俏、顽皮、羞涩、关爱子弟兵、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