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13.1磁场 磁感线(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13.1磁场 磁感线(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23 14: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极光
航海罗盘
磁悬浮列车
信鸽
新课导入:
新知讲解:
一、磁现象
1.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2.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3.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磁性材料:
软磁体:
硬磁体(永久磁体):
电磁铁
条形磁铁
新知讲解:
二、电和磁的联系
电现象 磁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 磁体上存在南极和北极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库仑
托马斯·杨
安培
汉斯·奥斯特
No !
Yes !
电现象和磁现象间的相似是偶然的吗?电和磁会存在有某种联系吗?
新知讲解:
二、电和磁的联系
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
1820年,奥斯特在一次讲课中,偶然将一根导线平行地放在磁针上方,给导线通电时,磁针发生了偏转…这个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实验结论:
通电导线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系在一起了。
新知讲解:
二、电和磁的联系
把一段直导线悬挂在蹄形磁体的两极间,通以电流,发现导线由静止变为运动。
给两条平行的直导线通以电流,发现: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反向电流相互排斥。
实验结论:
磁体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
实验结论:
通电导线之间也有力的作用。
新知讲解:
三、磁场
磁体间存在相互作用;通电导线对磁体有作用力,磁体对通电导线有作用力;两条通电导线间也有作用力。这些相互作用是怎么发生的呢?
1.磁场:磁体、电流、运动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2.性质:磁场对处于其中的磁体、电流和运动电荷有力的作用。
磁 体
磁 场
电 流
磁 体
电 流
新知讲解:
四、磁感线
1.定义:
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象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2.描述方法:
磁感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曲线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3.方向:
规定 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新知讲解:
四、磁感线
4.常见的磁场:
(1)条形磁铁
(2)蹄形磁铁
磁感线方向:外部从N极到S极,内部从S极到N极,形成闭合曲线。
新知讲解:
四、磁感线
磁感线 电场线
不同点 闭合曲线。外部从N极到S极,内部从S极到N极。 不闭合。起于正电荷或无限远,终于负电荷或无限远。
相同点 引入目的 为形象描述而引入的假想线,不是真实的 疏密程度 场的强弱;没画线地方,并不表示没有场 切线方向 场的方向 是否相交 不相交、不相切 新知讲解:
五、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1.直线电流的磁场
安培定则: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环绕的方向。
立体图
横截面图
纵截面图
表示垂直纸面向外
表示垂直纸面向里
新知讲解:
五、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2.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
安培定则: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环形(或螺线管)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或螺线管)轴线上磁场的方向。
纵截面图
立体图
横截面图
新知讲解:
五、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安培定则:让右手弯曲的四指与环形(或螺线管)电流的方向一致,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导线(或螺线管)轴线上磁场的方向。
立体图
横截面图
纵截面图
N
S
×
·
1.图中已知磁场的方向,试画出产生相应磁场的电流方向。
课堂练习:
“直对直,弯对弯”
新知讲解:
六、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环形电流——分子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分子都成为一个微小的磁体。
N
S
2.磁现象的电本质
磁体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都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未被磁化的铁棒
磁化后的铁棒
课 堂 小 结
2.下列有关磁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
B.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C. 磁场是有方向的,在磁场中的不同位置,其磁场方向一般不同
D. 在磁场中的某点,小磁针南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课堂练习:
ABC
解析:
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场具有方向性,在磁场中的某点,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场力的方向与该点磁场方向相反(磁场方向的另一种描述方法),故A、B、C正确,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