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将进酒》联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将进酒》联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12: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在前面接触了唐诗,对鉴赏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但是,对知识信息综合加工处理能力较低,知识面较为狭窄,习惯于被动接受式教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这对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置身诗境、赏析意象”以提高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出自部编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板块。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贯穿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空灵而美妙;而所有场景的转换都有内在的连续性,自然而流畅。毫无疑问,这一切是因为人的关照;人对美景的鉴赏和美景对人的情思的启发,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游子的离别情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交互感发,让人心旌摇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以月为核心意象营造出的空灵曼妙的境界,体会其中寄寓的情怀和哲思。
《将进酒》:李白怀才不遇,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宴饮,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由此产生了《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所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而“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等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黄河奔流入海的宏大空间,无疑也暗示了时光流逝;“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感叹,更使得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有了典型意义。诵读时,要细心体会诗人豪迈激昂扬的笔调,感受他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解读:推敲文字以及细节,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进入文本。品读语言,发挥想象,描绘其诗文情境,获得审美体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产生共鸣,想其所想,感其所感。
教学目标:
品味《春江花雨夜》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生发出的情怀和哲思。把握《将进酒》的情感基调,感受他虽然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品味《春江花雨夜》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生发出的情怀和哲思。把握《将进酒》的情感基调,感受他虽然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酒月诗意”无论诗词歌赋,皆是文人们挥毫写下的万般情肠。何以言情?意象二字!“酒月诗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与酒与月从相随,仿佛有一种缘分。“波心荡、冷心无声”这是月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宁静恬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离别清苦。送别亲友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功业未成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初唐,张若虚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在盛唐,李白他不顾“天子呼”,宁做“酒中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的明月的光华,去品位李白的一曲酒中万古愁。
二、主题一:青天有月来几时
(一)赏月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问题: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这八句诗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置身诗境”: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示例:夜阑星稀,万籁俱静。清凉的夜风轻轻吹动着刚刚涨起来的潮水,浩浩荡荡,与海水相连,一望无际。忽地,于沉寂中出现一缕微光,恰是,于潮水涟漪中,渐升起一轮皎皎孤月。月移中天,终至悬于苍穹,清光幽微,却照亮了春江潮水。只见月光渐渐清亮起来,愈发皎洁明净,一泻千里。江面千万里间,到处都闪耀着月亮的镜影。江水曲折不定,忽左忽右,绕着芳野静静流淌。定睛细看,芳野之上,草木丛生,郁郁葱葱,而在月华之中,更如空里流霜。那汀上白沙,在皎月之下,更是融于斯而无可辨。
示例:江上波光滟滟,浮光月影,静影沉璧。明月横贯大江,不知所起,亦不知所终。江水无声地环抱着江中沙洲,沙洲之上几树春花掩映着玉色的月光,好像霜花飞舞。月光与春天的霜雾融为一体,模糊了白色的细沙。水天一色,如天落入水中,水流到天上,尘埃不起。纤毫毕现,皓月当空。
问题: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示例:空明澄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
小结:诗人一开篇即就题生发,兴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壮丽而奇妙的画面。嫩绿的春色、宛转的江流、半开的花蕾、银色的月光、静谧的夜晚,构成了一个澄碧晶莹的、美妙无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涤荡成梦幻一般的银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显得格外幽静恬美。这种空“一月印万川”的全方位布景,营造出通体晶莹澄静的审美意境,也更突出——“月”所处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发的活力源头。月光下的世界绰约迷离,别有光辉,呈现出更加晶莹澄静境界。
(二)悟月思——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问题:这四句既写景又写人,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在这寂寞寂寞空旷的夜色中,诗人望着高悬于空中的那轮皎洁而孤独的明月,此时此刻诗人与明月对话,开启了诗人的哲思?他在想什么呢?示例:江月永恒,人生苦短。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吟咏的主题。人生易老,江月永在,莫非江月在等待什么人吧。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人格化了。但是一江春水不解人意,无法回答“待何人”这个问题,只顾自己滚滚东流。
问题:下列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有何不同?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
天地没有终极、没有尽头,人的生命就像早晨的霜。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
人的生命就像尘土何露珠,只有天地空渺无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示例:曹植、阮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哀而不伤”。
张若虚:虽感到宇宙无穷,人生短暂,但比较乐观。别开生面,翻出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所以“代代无穷”的人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人的生命、人类的历史绵延无尽,人类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月亮、大自然是单一的,大自然和宇宙的永恒是单一的永恒,而人生代代是多样性的流动的永恒。尽管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类历史是永恒的,诗句积极、动人。
问题:在月下之思中,月寄托了什么或抒发了什么?
示例:月抒发时空永恒之叹,抒发了迥绝的宇宙意识。
拓展:迥绝的宇宙意识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文子·自然》
“宇”代表无边无际的空间,“宙”表示无穷无尽的时间。而意识,是指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悟和思考。古人的“宇宙意识”就是指个人对时空万物的探索和追问,对自我存在方式的感悟和思考。张若虚的这种天问意识,上承《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明睿慨叹,启迪了大宋的苏轼,使得一篇《赤壁赋》更多了些追问和思考。纵观中国文学,不论是《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还是是《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论是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还是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等,再联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等等,宇宙意识明显地贯穿于中国文学并与天人相通的哲学精神糅合成人天对话、直逼本源的人生探索和悟性诗学。
小结:李泽厚认为张若虚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意识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广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永恒的江山、无垠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此种青春自我意识的初醒,也体现了传统诗学哀而不伤的审美原则。
(三)品月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问:在游子思妇相思的图景中,这轮明月也表现得极为多情。请分析裴回之月在本诗中的独特内涵。
答: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明月照着相思楼,照在楼上无眠的思妇身上。月亮如此多情,默默伴你长夜相思,深深照你庭院幽独。
小结: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字内,动摇无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的无穷。--王尧衢《唐诗合解》
三、主题二:一觞一咏寄风流
(一)劝酒——百杯须痛饮
问题:酒,有的要细品慢饮,有的要开怀畅饮,有的要埋头苦饮。诗文中,李白是怎样劝酒的?李白的饮酒之姿、酣酒之态又是如何?
示例:(1)“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呼朋引伴、载歌载舞;“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们在一起,推杯换盏,越喝越高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情绪由欢乐渐趋“狂放”。直喝得眼花耳热,得意忘形,使人似乎看到李白醉眼蒙眬,摇头晃脑的醉态,听到他口齿不清、语无伦次地大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语句短促有力,逼肖席上声口,让人几乎忘记诗人是在做诗,醉态跃然纸上,盛宴浮现眼前。诗人兴奋至极,手舞足蹈尚感不足,酒酣兴高之时,诗人兴高采烈地要高歌一曲,以助酒兴——“白日放歌须纵酒”。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必须“畅饮”或曰“痛饮”,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哪怕罄尽家产也应该沽酒买醉了。不要推说什么“少钱”,即令“千金散尽”了,还可牵出“五花马”,拿出“千金裘”来换!这些不拘形迹反客为主的声口,活画出诗人不顾一切以求适情快意饮酒之态。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这里集中体现了李白的狂豪醉态、洒脱的性格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须尽欢”就是李白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信念,“人生得意”并不是“须尽欢”的状语,可念为“人生须得意尽欢”,“得意”也不是世俗所说的“得意”,而是适性快意,也就是那么如何才能“尽欢”呢?无他,饮酒!
(二)品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问题:李白与至交好友,觥筹交错,推杯换盏,而席上之酒却可有百种滋味,有的辛辣,有的酸涩,有的沁人心脾,有的浓烈醇香。那么,李白的杯中之酒,又是何种滋味?
示例:(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头两个“君不见”领起的四句诗,突兀而起,以黄河的伟大永恒(空间)反衬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以头发的朝暮剧变(时间)凸显生命的易逝和短暂,一股苍凉之气破空而来。这两组夸张排比长句,一远一近,一来一回,一朝一暮,一动一静,抒发人生短促的情感,情豪意远。“悲”又堪为“诗眼”,为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李白“天命”之年,尚未实现早年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请一”的人生目标,而今已是老大之年,满头白发。抚今追昔,怎能不悲从中来!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点酒入题,情绪由“悲感”转为“乐观”。句中虽未着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高度自信的千古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成为全诗最精彩耀目的亮点,是人生价值的宣言。“有用”且“必”,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愤“钟鼓馔玉不足贵”,这既是唱词的核心,也是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情感矛盾而复杂。“钟鼓馔玉”(贵族之家进餐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红楼梦》中将贾府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若他指“权贵”,那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都表达了对“权贵”们的蔑视与否定,所谓“一醉累月轻王侯”,可看做李白真实思想的流露。若“钟鼓馔玉”自指“富贵”,那就不尽是李白的由衷之言了。想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抱利器而无所施”,而那些碌碌庸俗之辈却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踞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岂有此理!说富贵“不足贵”,恐非由衷之言,而是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都是这种“愤愤不平”之气的曲折反映。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良莠不分、是非颠倒的污浊的现实,所以他才“但愿长醉不复醒”借酒麻醉,减轻苦痛。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李白根据自身的境况,联想古今圣贤的遭遇,在沉思中得出一个痛苦的结论。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堕落颓废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可思议的社会现实!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经常是“杯尽壶自倾”、“悠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陶渊明有《饮酒》诗二十首。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尤为典型。据说他乘车外出,必带两样东西:酒坛和铁锹。告诉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世说新语》中有《刘伶病酒》的记载。晋代名士郑泉和毕卓谈其人生理想是:“乘楼船,携知友,浪迹江湖,船中装满陈年美酒,船不停地走,酒不停地喝,酒稍有减少,立即加满。”“右手持酒杯,左手拿蟹螯,乘船饮酒,了此一生。”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证。历代圣贤之所以“甘做”酒徒,正是其怀才不遇,不满现实的一种极端的表现。“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而在众多“圣贤”中,李白独提及陈王曹植,绝非偶然,因为李白与曹植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同样遭受排挤打压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的《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狂一来其中有李白的狂豪醉态;二来,共销“封建时代多数才子怀才不遇的共同命运之愁、人生短暂之愁”,而李白“勇”在去“销”愁,且去“销”众仁人志士的万古之愁。“与尔同销万古愁”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一“悲”一“愁”遥相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
(三)悟酒——“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问题:《将进酒》究竟是“消极地感叹人生”,还是“积极地入世宣泄”?
示例:生命苦短的壮歌,又转化为悲而不惨、愁而不苦、愤而有“勇”,诗人由悲而愁至狂,天地放歌,昂扬自信,尽抒豪气的狂歌。尼采: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就是承认人生在悲剧性之前提下如何肯定并且弘扬人生的问题,其实就是确立了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的立场。
结语: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酒味剑歌雄”酒,犹如引燃之火种,推波之烈风;而明月是明朗、纯洁的;是善解人意,温柔多情的。酒是推波助澜,月是平息风浪;酒如火,月如水。月是天真纯洁、柔宛平和;酒是一往无前、汹涌澎拜。酒和月,相互辉映,勾勒诗情的刚、柔、动、静,刚烈、激动、平静、柔宛。
作业:随笔二选一
(1)回扣《赤壁赋》,写一写你读出了什么月下哲思。
(2)阅读“太白年谱”“诗酒人生”中的内容,写一写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