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8张PPT。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吗?闻名世界的杭州西湖,你去游览过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领略那里的湖光山色吧!赏景赏诗朗读小结解题作者拓展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全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解题 《钱塘湖春行》这首歌咏西湖的诗,兴趣不在于介绍某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家作品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作者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其诗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白居易为什么做《钱塘湖春行》?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富有情感,声音响亮。
2、注意诗的节奏,找出停顿。
3、思考: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什么诗?找出诗的韵脚。 钱塘湖春行 (七言律诗)
白居易
xī dī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ní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tí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理解诗歌1、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理解诗歌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初涨,与岸平齐,与云气相接。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理解诗歌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走不完,游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想一想:1、诗的四联个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哪些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公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首 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颔联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看早春景象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尾 联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乎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1、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2、“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写出了钱塘湖早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3、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 ,为什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景、体现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场景4、名句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描绘: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①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②炼字A“争”、“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③修辞:A拟人,见②之A例;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④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两句中的短语结构和词性要相同,互相成对,像古代的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对仗要求:想一想?5、文中哪几联诗句使用了对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内容总结:全诗以“ ”字为线索,从 起,至 终。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之情。行孤山寺白沙堤 春喜悦 1、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2.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花草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小结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写于杭州任上的春日记游之作。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是在行进途中展开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是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类,属动物;花草属植物。首句点春游起点,二句写湖上风光,用欢快的禽事写出早春的一派生机,借助花草这两样春的使者告诉人们:姹紫嫣红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结尾直抒深情,流连忘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平、云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湖东、白堤 春光明媚 流连忘返 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该诗押的韵是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3、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 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课堂练习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D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
欲”和“才能”表现了(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
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
从总体着眼描绘( )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春天骑马游西湖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7、根据要求默写。
(1)《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莺歌燕舞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西湖之春到处充满生机勃勃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拓展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注释】潋滟(liàn yàn):水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形容雨中烟雾迷漫。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 论是晴天或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示出她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 形象之美,令人向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