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窦娥冤(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13: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关汉卿,掌握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理解元杂剧中一些特有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和窦娥的性格特点。
3.品味唱词,体会本剧的曲词特点。
4.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是一个永远不因为自己寒冷,就忘掉给别人添衣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辱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人格尊严的人。她,已置身苦难,却心挂婆母。今天,让我们走进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去认识温柔贤淑,又刚烈坚毅的窦娥。
二、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把自己比作“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他一生创作杂剧有六十多种,现存十八种。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三、写作背景
元代社会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多数文人同广大人民一样都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与人民关系密切。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关汉卿,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不畏权贵,敢于斗争。《窦娥冤》便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
《窦娥冤》的题材取自“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都有关于“东海孝妇”故事的记载。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梁进之也都作过《于公高门》杂剧,颂扬替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四、文学常识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严格的体制,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杂剧具有以下特点:
(1)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2)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3)在角色分工上,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如张飞、李逵。
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等。
五、整体感知
《窦娥冤》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暴露了封建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和民众的倒悬,歌颂了窦娥善良的心灵和抗争精神。
六、任务探究
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结合文本具体阐述。
明确: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①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怕被婆婆看见,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塑造了窦娥善良的形象。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有力和深刻。②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③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2.【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申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3.关汉卿是运用语言的巨匠,请分析这部戏剧的语言特色。
明确:《窦娥冤》语言通俗生动,准确精练。如《滚绣球》《叨叨令》都汲取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口语,质朴明快,富有音乐节奏之美。说白部分对话多而独白少,曲白部分偏重于叙事说理。作者不是间接含蓄委曲婉转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思想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得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本文的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
明确:从内容上看,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这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也可看出)。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不仅要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竞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正表现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
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5.窦娥的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是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要证明自己的冤屈而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前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