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和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 和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18:01:50

文档简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 科 小学语文 册 级 六年级下册
课 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统编)第四单元
1.内容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本文写于1943年,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烈士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文章从李大钊被捕前烧掉文件、被捕时冷静从容、被审时沉着坚定、被害后全家的的悲痛,表达了李星华作为女儿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对敌人的痛恨,感受到革命先烈面对生死考验时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忠诚与信心。 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李大钊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2-7段)写明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处境危险。 第三部分(第8-18段)记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况,父亲面对反动派敌人处变不惊。 第四部分(第19-29段)记叙作者看见父亲被审时的情况,父亲在法庭上沉着镇定。 第五部分(第30-33段)写了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沉痛消息。 课文以倒叙的手法回忆了李大钊烈士遇难前后的情形,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崇高形象。是情景演读、感悟语言魅力、背诵积累的好材料,适合训练言语表达,激发学生对英雄烈士的崇敬情感。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初步接触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特点的课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军神》,也学过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但以前接触到文章大多是客观的第三视角,而《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且其中运用了对比和前后照应的手法,立体多面展现烈士的英雄形象。需要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字词。 2.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和言行,感受李大钊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重点) 3.了解文中对比和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重点、难点) 4.借助背景资料,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英雄的崇敬。 (重点)
4.教学过程
一、解题明意,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来走进一个孩子的回忆,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这篇课文,课题中十六年前是哪一年?十六年后是谁对谁的回忆?这回忆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十六年前是1927年,十六年后是女儿李星华对父亲李大钊的回忆) 2.(师板书)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不同寻常、让人印象深刻的回忆。 预习反馈,梳理文脉 1.预习反馈,读准字音。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觉得难读或难写的词语,和同学交流。 提示: 避和僻的偏旁容易混淆; 严峻的词义在文中有两种理解:一是指面色严肃;二是指形势危急。注意放到句子中去区别理解。 2.理清写作顺序。 文中共有33个自然段,说说除开头外,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补充:本文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 3.梳理故事主要事件。 默读课文,圈画出四个关键时间点,划分明确的段落,再用以关键词提取小标题的方式概括对应时间的事件。 预设: 时间自然段事件1927年春2-7坚守4月6日8-18被捕十几天过去了19-29被审4月28日30-33被害
三、链接背景信息,感受情势严峻危急 1.链接资料,补充背景信息。 (1)这样的遭遇难怪李星华在十六年后仍然历历在目。1927年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这样的1927年给你什么感受?动荡、惊心动魄、残酷…… 2.感受严峻局势。 请你默读课文1-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觉得能感受到危险动荡的局势的句子。 课文这一部分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这些都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原文即可。 3.前后有照应。 在文中局势的严峻从前后不同段落中得到了照应,文中还有哪些相互照应的地方,请你把 它找出来。 ——这样的前后照应在文中的开头结尾更是形成了首尾呼应的巧妙。 四、聚焦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1.过渡: 作者的父亲李大钊在如此严峻的情势下却有着让100年后的我们读来都震撼的言行,找出女儿李星华觉得李大钊反常的言行举止。 2.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用“~~”画出片段中李大钊反常的表现,并完成表格。(出示表格) 时间片段反常表现人物品质被捕前
3.交流,从动作、神态描写中找出反常之处。 预设:(1)父亲早出晚归。 (2)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 (3)父亲一向慈祥,这一次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4)母亲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坚守。 4.从反常行为思考背后原因。 为什么李大钊会有这样反常的言行举止?从中你感受到李大钊怎样的精神品质? 预设:李大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们才会含糊地回答烧书和纸片的问题,我从中感受到了他细腻的温柔的父爱。李大钊早出晚归,以及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北京,让我感受到了他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危难中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板书: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品质) 5.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新片段。 小组分工合作,选择被捕时或被审时的片段,关注对比手法,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其中的反常之处,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时间片段反常表现人物品质被捕时被审时
预设1:“匪徒”的言行,“纷乱的喊叫”“沉重的皮鞋声”“粗暴的吼声”等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惯有的严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镇定从容、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就在对比中矗立在了我们的眼前。 预设2: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语言描写)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动作描写)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神态描写) 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神态,抓住细节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的革命品质。 (被捕时)反常之处:我惊惧害怕,父亲温声安慰我。 面对一屋子军警,父亲不慌不忙。 枪口对着我和父亲,父亲保持惯有的严峻态度。 预设3: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神态描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从“乱蓬蓬”等关键词中我们可以想象李大钊被捕后都遭遇了什么,再抓住“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 等关键词,可以体会到一位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的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深入感受到李大钊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以及他对革命事业胜利的信心。 (被审时)反常之处:父亲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发,平静慈祥的脸。 我忍不住喊了出来,妹妹母亲哭了。父亲神情非常安定沉着。 6.朗读,体会人物品质,读出人物感情。 7.学习小结。(展示教师预设答案的表格) 五、时空对话,表达崇敬之情 1.观看李大钊生平介绍视频,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 2.读写结合,父女对话。 如此伟大不屈的革命烈士,如此疼爱孩子的温柔父亲就这样被反动派敌人杀害,如果父亲李大钊和女儿李星华还能再见面,父女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写一写。 3.同学交流。 预设:李大钊的愧疚 对革命事业的坚定 女儿继承遗志 表达怀念 六、拓展延伸,巩固阅读方法 1.阅读《红岩》的江姐片段,找人物细节。 快速默读任务单中《红岩》片段节选,找出江姐面对敌人的反常之处,想一想反常的原因,写一写你体会到的人物品质。 2.交流分享。 江姐,中华革命儿女的典型。面对特务的酷刑,她毫不屈服,从她的神态、言行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党的忠诚以及坚贞不屈的品格精神。 3.小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从这些英雄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体会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这种伟大的力量不仅是他们舍身忘死的信仰,也是感召我们的光芒!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任务单 评价单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的字词。 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和言行,感受李大钊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 了解文中对比和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借助背景资料,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英雄的崇敬。
课上学习任务【活动一】预习反馈,读准字音。 【活动二】梳理故事主要事件。 默读课文,圈画出四个关键时间点,划分明确的段落,再用以关键词提取小标题的方式概括对应时间的事件,完成表格。 时间自然段事件
【活动三】聚焦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阅读课文,关注对比手法,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其中的反常之处,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片段反常表现人物品质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
【活动四】读写结合,父女对话。 如此伟大不屈的革命烈士,如此疼爱孩子的温柔父亲就这样被反动派敌人杀害,如果父亲李大钊和女儿李星华还能再见面,父女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写一写。
课后评价
1.基础过关: (1)认真拼读,正确书写。 jú shì( )越来越yán jùn( )。4月6日早晨,父亲被mó guǐ( )般cán bào( )的fěi tú( )bǎng( )起来,拖走了。28日黄昏,父亲被zhí xíng( )绞刑,母亲知道这个消息后伤心guò dù( ),昏过去三次。 (2)选词填空,组成新词。 避 僻 辟: ( )静 躲( ) ( )免 开( ) 执 稚 挚: ( )行 ( )气 真( ) 幼( ) 2.课文回顾:梳理课文,完成导图。 3.课文理解:关注细节,体会品质。 4.阅读提升: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你说不说?到底说不说?” 传来特务绝望的狂叫,混合着恐怖的狞笑。接着,渣滓洞又坠入死一般的沉寂中。 听得清一个庄重无畏的声音在静寂中回答:“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你们休想从我口里得到任何材料!” 江姐沉静、安宁的语音,使人想起了她刚被押进渣滓洞的那天,她在同志们面前微笑着,充满胜利信心的刚毅神情。听着她的声音,仿佛看见她正一动也不动地站在刑讯室里,面对着束手无策的敌人…… 在那斑斑血迹的墙壁上映着的江姐的身影消失了。大概她从倒吊着的屋梁上,被松了下来…… “现在愿意说了吗?”魔影狂乱地移动着。 “不!”微弱的声音传来,仍然是那样的平静。 “十指连心,考虑一下吧!说不说?” 没有回答。 铁锤高高举起。墙壁上映出沉重的黑色阴影。 (选自《红岩》,有改动) (1)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关于江姐的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阅读《红岩》片段节选,找出江姐面对敌人的反常之处,想一想反常的原因,写一写你体会到的人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