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9 09:0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藤野先生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请注意红色字体字的读音烂熳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芋梗汤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瞥见
烂熳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芋梗汤
解剖 挟着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瞥见
mànfēijiànjìyìgěngpōujiājīxùnnìjiépiē课文写了哪些重要事件,速读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整体感悟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4~35) 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38)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研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过程的四个典型事例,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2、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过程的四个典型事例,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事件?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匿名信事件
4、看电影事件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仙台在东京离开仙台藤野先生交流交流吧 思考
这些事件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所作所为使我失望,促使我离开,为后文与藤野先生的相见埋下伏笔。由藤野先生订正讲义而来。用部分日本青年的狭隘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和心胸广阔。
——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陪衬。——是我与藤野先生分别的原因。3、作者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表现在哪些事件中?怀念1、装订先生改正的讲义
2、悬挂照片
3、多写文章以上事件以什么为线索组织起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的原因——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这是文章的第一条叙述线索,即是明线研读第一部分,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2、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反语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和忧国之情“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只不过是”,表达失望之情为离开东京到仙台和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这部分看似和藤野先生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写?既是离开东京的原因,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研读第二部分,做《阅读感悟》第96页【问题探究】第四题[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2、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彩的特点。第二教时自我小结两条线索四个典型事例一次思想的转变两种真挚的感情学会整理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弃医从文怀念,爱国副词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只不过”的意思语言训练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用心体味——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国民的辛酸。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上,便不是自己的成绩了。
用反语
表讽刺----“当然”弱国的人就应该是低能儿,这是多么谎谬的推理,作者运用反语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谈谈我们的感想吧!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畅所欲言二.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 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 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 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 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三.分析下列各句中红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反语。漂亮,这里讽刺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2.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反语。这是讽刺的说法,指出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3.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反语。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