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鄂教版6.24《小石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鄂教版6.24《小石潭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9 09:2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猜猜成语比喻有限的一点儿本领已经用完了 黔驴技穷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简介著有 《柳河东集》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游记,借以抒发被贬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最负盛名。 《永州八记》是一组游记作品,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小 石 潭 记柳 宗 元 古代的“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这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名作:
魏学洢《核舟记》 陶渊明《桃花源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姚 鼐《登泰山记》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寂寥无人 为坻

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
俶尔 往来翕忽 悄 怆幽 邃
huáng jì liáo chí kān cēn cī y? chù xī qi?o chuàng suì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向西成林的竹子发出声响以……为乐,感到快乐砍获得→开辟特别清澈往下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
蒙 络 摇 缀, 参差披拂。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以”表顺接)成为,形成翠绿的藤蔓覆盖 缠绕 摇动 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表示数目不确定(常用在数词后)在空中游动依靠穿过,透散布→映愣住的样子忽然迅速逗乐潭西南而望,
斗折 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 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指石潭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 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围绕着寂静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由于冷清停留于是当时情景离开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以补叙同游者作结,
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常见手法。
作为随从跟着来的人 年轻人 名叫文章分析(一)整体把握为什么叫作“小石潭”?(文中句子)“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请用四个字归纳游记内容发现小潭潭中游鱼小潭源流小潭氛围按观察顺序写景,条理清楚。小潭概貌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隔)、闻、伐、取、见发现石潭并不容易!
点出位置荒僻,为下文写环境凄清埋下伏笔。(二)局部理解第一段写了什么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用什么写法?渗透了作者什么感情?小潭概貌隔 闻 伐 取 见水声悦耳
潭水清澈
石底完整
篁竹树蔓青翠茂密心情迫切美丽幽静乐发现小潭让我们把发现的过程拍成短片吧! 会有哪些景物呢?篁竹
水声
小潭(水清,石美)
青树、翠蔓移步换景作者“心乐之”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水石树清怪青幽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闻声 见形 分组讨论第二至四段潭鱼若空游无所依 影布石上 清澈透明不动 远逝 往来翕忽趣味横生以实写虚动静结合潭源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曲折悠远形象比喻潭周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幽深
冷寂寓情于景悲凉凄怆乐潭中景物第二段潭水 游鱼 衬清澄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融心情乐由景生情侧面描写
水的清澄潭


物动静结合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请找出其中的比喻。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一动一静
溪身是静止的,溪水是流动的。
斗折——静;
蛇行——动。坐在潭边,看到什么,感到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看到: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前面不还是“心乐之”吗?背景资料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于唐宪宗元和六年被贬永州担任司马,此时刚30多岁。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心乐之→凄神、悄怆 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文人的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中国文人遭遇这种情况的实在是太多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到了更多的人,如:李白、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我们读他们的诗文,如能细细品味,定会受益匪浅。发现小潭:闻—隔—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环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 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结1、本文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正面侧面相结合来描写景物,条理清晰,毫不散乱。2、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生动细致的加以描画。3、善于借景抒情,自然地将思想感情渗透在作品之中。 课文小结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寄情山水、由乐而苦的感情变化。 一词多义(1)可 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冷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长短不一,形容词:参差披拂
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因为:以其境过清
表示“以”前面的成分常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
卷石底以出
(6)乐 以……为乐:心乐之
逗乐,嬉戏:似与游乐者相乐 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为作为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能够可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像蛇爬行那样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感到快乐)潭西南而望向西南字词积累(请完成课后“一词多义”)可:不可久居(适合)不可知其源(能够)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从:从小丘(由,自) 隶而从者(跟随)
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
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卷石底以出?(而)
全石以为底(?用?)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相互交错)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成为)?独立思考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拓展:与柳宗元对话 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与柳宗
元邂逅,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他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结合写作背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这一形式与作者展开对话。作业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失意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然后写一段与古人的对话,谈谈你对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