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郁达夫
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 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议论)散文三类
文体
01
02
03
形散而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文体
形散神不散
意境深邃
语言优美
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
主题明确而集中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秋的诗句?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破题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历史沧桑感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故都的秋: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1)总起
(2)分写
(3)总括
(1-2)思秋,南北对比,衬托对故都的秋的向往
(3-12)绘秋,细写故都之秋;
议秋,赞美故都之秋
(13-14)恋秋,衬托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任务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二: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找出能概括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句子,并指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清、静、悲凉
任务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却也写了南国的秋,“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慢 润 淡
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①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现了作者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②首尾呼应,抒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任务二: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为赏秋不辞辛劳 ——爱秋之切!
为秋色宁愿付出生命 ——爱秋之深!
比喻
抒情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任务二: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南国之秋的“味”怎么样?找出原文
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的“味”有何不同?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喻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黄酒
白干
回味不永,秋味平淡
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清香劲足,秋味浓烈
喻体
不浓易饿,秋味稀薄
有味耐饥,秋味厚实
味美细腻,秋味柔软
大快朵颐,秋味刚劲
玲珑邀宠,范围狭小
跋涉千里,秋之阔远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对比
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知识点补充
对比: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使得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事物显得更坏。
运用对比能揭示矛盾,使得反差鲜明,震撼人心。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把另一些事物与之放在一起来陪衬。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反衬:1.以动衬静 2.以声衬寂 3.以乐景衬哀情 4.以丑恶衬托美好
齐读文本第三部分,思考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抒情
13段:承接上文,呼应开头,用对比说明北国之秋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14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任务二: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任务三:又读课文 深层研讨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用五个字分别概括这几幅图。
故都的秋味具体是指什么?
清、静、悲凉
小院秋晨图
(3)
秋槐落蕊图(4)
秋蝉残鸣图(5)
秋雨话凉图
(7-10)
秋果奇景图(11)
01 小院秋晨图
赏析:小院秋景图
作者在南方每年秋天总会想起北京的什么?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
玉泉山的夜月
潭柘寺的钟声
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不够“平民化”,跟当时的现实及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理解句子: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思考: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宁静淡远
过于沉重
过于鲜艳
回避暖色,偏好冷色,突显清冷
显示出生命的衰败,给人以悲凉之感
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描写手法:视听结合、以动衬静,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无限向往之情。
总结
02 秋槐落蕊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
清:
悲凉: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视觉、听觉、触觉
思考: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写“落蕊”?
写落蕊是北国槐树对秋的点缀,通过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之感,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符合全文悲凉之感。
03 秋蝉残鸣图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蝉
清净
以动衬静、反衬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蝉是生命短暂、悲凉、忧伤、忧愁的代表;也是北国悲凉秋声的主角
04 秋雨话凉图
思考:阅读描写秋雨的段落,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特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情感:表达作者对秋雨的赞美之情。
赏析: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此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思考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 ,动词“卷”“露”
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活现。
PPT模板 http:///moban/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清闲
感叹
行动
语调
平静
悲凉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都市闲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形象极具故都地方特色,借助悠然闲适的互答展现故都之秋清闲的特点,这是作者向往的北平的悠闲;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反衬出时局的危急。
05 秋果奇景图
思考:作者写了北方的哪种果树?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视觉上是冷色调; 呈现的是清、静的淡色,它与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秋的全盛时期在将熟未熟的七八月之交,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
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小结:
秋景图 景物 手法 特点
小院清晨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破屋、鸽声、日光、
牵牛花、草、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槐树
听觉、嗅觉、触觉
蝉叫
凉风、雨、都市闲人
枣子
听觉、以动衬静
触觉
色彩
“清”在色调;“静”在声音;“悲凉”在意象的组合
思考: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①内容上:说明作者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增加文化气息。进一步说明秋的深味在北方才能彻底体会。
②行文结构上:此处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使文章丰富有变化。
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
①黑暗的社会环境导致作者思想苦闷;
②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③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以情选景
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小结
故都的秋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分写(3-12)
记叙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议论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总结(13-14)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赞美
眷恋
总起(1—2段)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