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专题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精讲卷)
一、单元思维导图
二、目标导航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教材主干知识梳理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重要成果
(1)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调整很快取得重要成果。
(3)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学习聚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属于生产力的范畴。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正确和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二)“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3)1967年年初,“全国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2.“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2)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发生。这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这次政变。
3.周恩来、邓小平先后领导整顿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4.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1)江青等人极力反对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人民群众对“四人帮”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
(2)1976年,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3)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学习聚焦]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走资派”“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政府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科学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全面整顿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整顿,而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知识拓展]“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启示
必须正确认识国内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际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1)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3)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2.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
(1)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2)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3.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2)“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4.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学习聚焦]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1)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2)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
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四、重难点精析
1、要点精析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选举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正确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是中国外交局面转变的关键。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大多未与中国建交,而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国际上出现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过程,贯穿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的立场和对台湾问题的态度上。
(3)由于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台湾问题是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这预示着中美关系不会一帆风顺,曲折发展在所难免。
2、考场突破(每个重难点下面1题,选择题或主观题均可)
以“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材料一 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说:“只有认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文化大革命”对民主和法制建设敲响了怎样的警钟。
中美关系正常化
材料一 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二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五、易错易混概念辨析(2道选择题)
1.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2.1957年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述的意义在于( )
A.最早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成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C.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D.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指明了方向
六、巩固练习(4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
1.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该会议指的是 (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九大 D.中共十大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 )
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国民经济停滞 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3.下图是某一时期经济建设的宣传画,上面有“社社亩产万斤粮”“人人共庆丰收年”等标语。它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4.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纠正“左”的错误 B.坚持八大路线C.“大跃进”的推动 D.贯彻“八字”方针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