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9 09: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有关马的成语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 有关马的诗词1.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3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5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6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有关马的歇后语盲人骑瞎马:乱闯
庙里的马:精(惊)不了
你有骏马我有金鞍:配得起你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没你开口的份儿
女儿国招附马:一厢情愿
爬上马背想飞天:好高鹜远
拍马屁拍到马嘴上:会咬一口
拍马屁拍到蹄子上:倒挨一脚
跑马使绊子:存心害人骑老牛追快马:望尘莫及(比喻别人进步发展快,自己赶不上)
骑马背包袱:全在马身上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骑马过独木桥:回头难
骑马过闹市:岂有此理
骑马上天山:回头见高低
骑马时间少,擦镫时间多:本末颠倒
骑马嫌摇晃:有福不会享
马 说
韩 愈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例:《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背景: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千里马的文章。
韩愈 (768-824)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的秦汉古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疏通文义课文分析马 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千里马——
伯乐——
辱——
骈——
称——
而——
故—— 于——
之——
以—— 虽——这些实词和虚词怎样理解?实词:日行千里的马.擅长相马之人.辱没两马并驾著称虚词:表转折,但是因此在结构助词,的凭借即使。您的位置:>>马说>课文理解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屈辱)辱没在低贱人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称呼(它)。
一食——
食马者——
是——
才美——
外见——
常——
等——吃一顿通“饲”,喂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同,一样普通的这种,作代词您的位置:>>马说>课文理解这些实词怎样理解?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或——

安——
其——
有时代“千里马”怎么您的位置:>>马说>课文理解这些虚词怎样理解?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表现在外面,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
道——
尽——
材——
鸣——
通——
执——
策——
临——
知——这些实词怎样理解?用鞭子打马马鞭子方法竭尽通“才”,才能鸣叫通晓拿着
面对识别,了解您的位置:>>马说>课文理解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
以——
鸣之——
邪——这些虚词怎样理解?作代词,代千里马按照助词,
无实义通“耶”,表示疑
问语气,相当于
“吗”您的位置:>>马说>课文理解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句子 只是屈辱在低贱的人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去喂养它。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都(不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喂饱)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通“饲”,喂
通“现”,显示,表现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通假字:归纳整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代词,它的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大概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马鞭子 (名词)
一词多义请用原文回答 1.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2.描绘千里马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运用反问句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与愤慨的语句:
5. 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语句:
6.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策 之 不 以 其 道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鸣 之 而 不 能 通 其 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常有)外见埋没人才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写法:托物寓意主题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猛烈的抨击。根据课文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人才 能识别人才的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人才被埋没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该句点明了文章中心。“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问,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拓展思考: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