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57张PPT)+素材+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共57张PPT)+素材+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18:33: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积累文言知识。
2.疏通文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回顾有关《战国策》的内容,搜集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和同学们分享。
一、自主学习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就出自该书。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恣肆,铺张扬厉,后人称赞它“文辞乎上薄六经,下绝来世”(宋代李文叔《书战国策后》)。
常见史书体例
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如《史记》。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
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1)听《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范读音频,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朗读节奏做标记,读准节奏。
2.疏通文意。
(1)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2)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概括文意。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按照“人+事”的模式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1.品读对话,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2.体味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名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一、知识回顾
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8.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情节,概括课文内容。
(1)比读邹忌与妻、妾、客人的对话,分析“三问”“三答”有什么异同。(朗读课文,比读第1段的对话描写,思考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把握人物微妙的感情差异,读出人物的心理。)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易受蒙蔽的?(朗读第2段,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回答。)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奖励进谏者意味着什么?(这三等奖赏分别是什么?区别的标准是什么?设立这样的奖赏反映了什么问题?)
(4)邹忌讽谏的结果如何?(朗读第3段,找出相应句子回答。)
(5)课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者人数,这是为了说明什么?(思考:人数逐渐减少说明什么呢?对刻画人物有什么意义?)
2.具体分析邹忌巧妙的讽喻艺术,把握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是怎么说服齐威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根据对课文第2段内容的概括,梳理出邹忌进谏内容的层次,体会邹忌的劝谏艺术。)
(2)课文在结构上有何特色?(思考与“三”有关的情节,并体会其妙处。)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邹忌、齐威王的形象。(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总结人物形象。)
3.探究课文的写法。
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可以从邹忌、齐威王、妻、妾、客、进谏者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7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新课导入
  古语云“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一定会“逆耳”吗?非也。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近邹忌和齐威王这对被人称颂的贤臣明君,共同欣赏邹忌讽谏艺术的魅力吧!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01
第一课时
作品简介
《战国策》,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就出自该书。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纳谏( ) 昳( )丽
窥( )镜 期( )年
谤( )讥 皆朝( )于齐
朝( )服 间( )进
jiàn
·

kuī

bàng
cháo
·
·
·
·
·
·
注意字音,
声母易错。
zhāo
jiàn
·
整体感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zōu)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qǐn)/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chāo)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jiàn)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ɡ)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点我放课文朗读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文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光艳美丽。
长,这里指身高。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穿戴。
疏通文意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相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第二天。
赶得上,比得上。
旧时男子在正妻之外另娶的女子
疏通文意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偏爱。
认为我美。
同“熟”,仔细。
次日,第二天。
介词,向。
疏通文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都。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介词,比。
疏通文意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侍妾一类女子和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很深啦。”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全国范围内。
没有谁。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
疏通文意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当面指责。
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劝谏。
于是,就。
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疏通文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常常,不时。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
到齐国来朝见。于,到。
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满一年。
刚刚,才。
介词,在。
文言知识归类
1、通假字
孰视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
孰 熟  仔细
文言知识归类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 )
(3)明日徐公来( )
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今义: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2、古今异义词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5)今齐地方千里( )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7)能谤讥于市朝( )
(8)面刺寡人之过者( )
古义:动词,偏爱。今义:自私。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古义:国君旁边的侍臣。
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或作动词,控制。
古义:议论。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
2、古今异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3、一词多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1).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_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
③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_______________
④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
⑤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
⑥静以修身(《诫子书》) _______________
长,这里指身高 
修建 
长 
培养 
修理,整治 
修养 
3、一词多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2).朝:①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服:①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冠:①朝服衣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晨 
朝廷 
朝见 
早晨
帽子 
帽子 
行冠礼,表示年已二十 
行冠礼
穿戴 
信服
3、一词多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5).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妻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才美不外见(《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哪一个 
同“熟”,仔细
美丽,漂亮 
认为……美 
优美 
美丽,漂亮,引申为华丽 
美好的素质 
3、一词多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7).及: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
④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
⑤将复何及(《诫子书》) _________________
⑥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
⑦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_____
(8).私: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偏私(《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
比得上 
等到 
连词。表示并列,和 
到 
来得及 
待,等到 
到,等到
偏爱 
私心
3、一词多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9).如: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鸣珮环(《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如其言(《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蔽:①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隐天蔽日(《三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比得上 
像,如同 
好像 
比得上 
像,如同 
依照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遮蔽
3、一词多义词
文言知识归类
(11).面: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________
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_________
③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 _________
(12).进:①时时而间进 _________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_________
③进尽忠言(《出师表》) _________
(13).期:①期年之后 _________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
当面 
面对 

满一年 
约定
进谏 
进朝为官 
进谏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4)闻寡人之耳者( )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4、词类活用词
文言知识归类
(1).省略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欲有求于我( )
忌不自信( )
与坐谈( )
(2).判断句
(3).倒装句
省略主语“邹忌”和宾语“客”
……者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介词结构后置,“欲于我有求也”
5、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归类
门庭若市: 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成语:
反义词语:门可罗雀
6、注意一个成语
文言知识归类
A.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 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
D. 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A
1. 下列句子中标红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课堂检测
徐公来,孰视之 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吾妻之美我者 D. 暮寝而思之
2.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B
课堂检测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命令刚刚下达的时候,大臣们都来进谏,朝廷里像市场一样。
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3.句子翻译
课堂检测
02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讽谏”的妙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纳:接受
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①邹忌劝谏齐王
②齐王纳谏
整体感知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
(1)
写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是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
(2)
邹忌以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是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
(3)
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取得的成效。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1.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
三答
文本研读
2.比读邹忌与妻、妾、客人的对话,分析“三问”“三答”有什么异同。
一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问:吾孰与徐公美?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三问:吾与徐公孰美?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三问,都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但问法不一样,问妻子用“我”,问妾和客用“吾”。和妻子说话,显得很亲昵,而且一大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之后,他非常满意,心里也得意,所以用“我”;与妾、与客说话要严肃一些,所以用“吾”。其次,“孰”字的位置也不一样,把“吾”与“孰”并列,表现出想知道谁美的心情比较强烈,问客人时,就不能表现得这样强烈,应委婉一些。
  
妻和妾的回答都用了反问句,表示了一种肯定的语气,但妻的“君美甚”,让我们感受到了妻的那种由衷的偏爱溢于言表;妾因为地位的卑微,对丈夫是既爱又怕,所以不敢像妻那样亲昵地表现出来。而客人的回答是陈述句,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故而轻缓,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姿态。
文本研读
3.在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邹忌“暮寝而思之”,使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邹忌找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为讽谏齐王埋下伏笔。
三思
文本研读
4.大声朗读课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以切身经历为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比
王之蔽甚矣
文本研读
5.速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齐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
上书谏寡人
中赏
谤讥于市朝
下赏
面刺寡人之过
上赏
门庭若市
无可进者
时时而间进
齐王广开言路 ,悬赏求谏。
战胜于朝廷
三赏
三变
文本研读
①“令初下”时“门庭若市”,表明纳谏之前,齐国积弊之多,验证了邹忌说的“王之蔽甚矣”。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明进谏者逐渐减少,也从侧面反映了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③“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概括地表明齐威王在纳谏过程中,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修明。反映了齐威王这一举措的正确性。
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说明了什么?
文本研读
三问
问其妻
问其妾
问其客
三答
君美甚……君也
徐公何……君也
徐公不……美也
三思
私臣
畏臣
有求于臣
三类比
莫不私王
莫不畏王
莫不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化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后,时时间进
期年后,无可进者
总结
文本研读
合作探究
1.说说邹忌是怎么说服齐威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①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即“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②以小见大,由比美这件小事引出即将谈论的国家大事;
  ③将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同样,“宫妇左右”因私王、“朝廷之臣”因畏王、“四境之内”因有求于王,也会对王阿谀奉承,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应该看到,邹忌讽谏的过程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由“我”及“君”,二是由家及国,三是以小见大。
合作探究
2.课文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本文的结构层次很别致,用三层排比的修辞手法来构思。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在时间、思想转变过程、全部事态的发展方面都是三层。文章 “三叠”式结构的运用,彰显了整齐对称之美。
合作探究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邹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①理智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面对妻、妾、客的赞美,他不为奉承所迷惑,冷静得出“弗如远甚”的结论,并能“暮寝而思之”,悟出其中的道理。
  ②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有治国之才。邹忌入朝讽谏,从日常小事入手,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说理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深谋远虑和善于劝谏。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课文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合作探究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①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②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③对讨好恭维的话要警惕。
  ④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文学的“三叠法”叙事模式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用的就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顾”才见他求才之诚心。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用的也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调”才知取经之艰辛。
《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也是“三叠法”的叙事模式,“三打”才显起义之声势。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与徐公比美这样的小事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三问:问妻 问妾 问客
三答:妻答 妾答 客答
(第1段第1层)
三思:妻(私) 妾(畏) 客(求)
三比:宫妇左右
(私)
三赏:上赏:
当面指责
三变:令初下,
门庭若市
王之蔽甚矣
设喻
(第1段第2层)
说理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皆朝于齐
(第2段)
朝廷之臣
(畏)
四境之内
(求)
中赏:
上书进谏
下赏:
背后议论
战胜于朝廷(第3段)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一、本文情节可以概括为: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试据此梳理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三问答: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类比:从“臣之妻私臣”联想到齐王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从“臣之妾畏臣”联想到“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从“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赏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激怒君王,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设喻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2.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①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
②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解释下列各组加红的词的含义。
1.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于是入朝见威王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哪一个
仔细
认为……美
美丽
朝廷
朝见
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虽然只有343字,却具有健康的思想性和极强的艺术性。其构思精巧,语言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人际交往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愿同学们学会将古代前贤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点亮智慧人生!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