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9 11: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jeff1、《新闻两则》新闻结构图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
提示: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1、新闻的广义与狭义。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真实情况报道的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专指消息:指简要和迅速的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的一种新闻问题。小知识:电头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2、新闻特点:真实、及时、准确、重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理解新闻各结构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用一句话或一句短语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理解新闻各结构的作用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用几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要把报道内容的梗概,在开头部分告诉人们。主体部分解放军渡江情况:
1、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3、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主体:用一大段话或是几段话,较具体地、较翔实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4月22日22时
地点:九江—安庆
人物:人民解放军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横渡”一词 表现出胜利的豪情。题目明确、简练、突出,转递了全文最主要的信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5、本文为什么不仅报道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答: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6、比较两句话,说出谁的好,好在哪里,为什么?⑴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芙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共渡过30万人。
⑵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芙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答:⑵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7、“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的含义是什么? 答:展现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露出喜悦之情。8、“占领”“控制”“封锁”三个词能够互换吗?为什么?答:这三个不能互换。因为作者是按照事情的反战顺序来用的词,没有占领,就没有控制的区域,没有控制的区域就不能封锁区域。 生字生词:鄂(è)
豫(yù)
绥(suí)靖(jìnɡ) 问: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课堂问题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芦花荡》小说文体常识积累卡片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孙犁,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 派代表作家。《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集子是《白洋淀纪事》。语言风格: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生字生词:寒噤(jìn)
仄(zè)歪
张皇失措9、“过于自尊和自信”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10、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答: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整体感知环境险恶。(诗情画意)人物老头子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
眼光尖利明亮。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学习与探究一、人物性格的探究。
1、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2、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其言行点出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他的全部功过,都由这一点生发出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3、过于自信与自尊。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学习与探究二、人物描写的艺术探究: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传奇色彩1、年近六十,老当益壮,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封锁线,保证部队的供给和战斗力。2、手无寸铁,只一人就把十几个鬼子打得落花流水。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以女
孩的怀疑来反衬;叙述过程中
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学习与探究三、环境描写的艺术探究:
1、小说为什么写苇塘的“美”?景美人美充满战斗的诗情画意美蕴含爱国深情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情的韵味。《蜡烛》? 维克多·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在中学时代就对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他的文学活动是 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 开始的。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即著名的浪漫派文艺宣言。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伪恶丑对照的原则。这篇序言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 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 1885年5月22日,法国伟大的民族诗人、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100多年来,法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一直缅怀这位伟大的法国文化先驱者。他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小说杰作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11、本文是一篇 战地通讯。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
12、“蜡烛”在这篇文章中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
13、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那黑色的围巾,这是为什么?
答:“黑色”表示沉痛、严肃。在此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老妇人深深哀悼之情。
14、本文为什么要对这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答:补充说明这对蜡烛的来历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为红军烈士现出的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扎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唯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问: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答: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也表现了两国军民感情很好,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整体感知: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14段) “她不会匍匐前进……她太衰老了……走进了方场。”(15段)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把他拖走。路并不远……休息了三次。”(23段)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的坟堆。”(26段)问题探究:(课后二)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4)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怎样理解结尾这两句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6、联系全文,说说课文结尾的一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行径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用反语尖锐地讽刺,同时也对信中上尉的征求意见作出回答,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17、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
生字生词:赃(zāng)物
箱箧(qiè)这些黄字,你都认识吗?惊骇  瞥见  箱箧  制裁  赃物
晨曦  给予  洗劫  野蛮  琉璃
珐琅  朱鹭hàipiēqiècáizāngxījíjiémánliú lífá lánglù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
主 要 内 容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总评 : “世界奇迹”分说与巴特农神庙比较具体讲述园中之物概述耗费劳动之巨总述:亚洲文明杰作圆 明 园充满赞美之情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
地位。(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
义正词严,批判力强。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
讽刺力强品味语言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和“野蛮”在这里怎么理解)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
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
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说明强盗政府颠倒黑白,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恬不知耻。雨果以人民的立场区别法国人民与政府,代表人民抗议政府的
强盗行径。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自立、自强,跻身强国之林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6、联系全文,说说课文结尾的一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行径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用反语尖锐地讽刺,同时也对信中上尉的征求意见作出回答,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17、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
生字生词:赃(zāng)物
箱箧(qiè)
《亲爱的爸爸妈妈》
18、(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答: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是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这样开篇让读者立即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关于战争的成语: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坚壁清野、揭竿而起1、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
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2、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儿人
情味。
3、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
凄凉。
4、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5、严肃而庄严。根据下列语句的意思判断相应词语:---穷形尽相---灭绝人性---凄风苦雨---荒谬---肃穆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
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
人的宽恕和尊重。) 他反省本国的罪行,认识深刻,态度
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
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
的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2、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一句的?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恍 惚 杀戮 蜿 蜒肃穆 荒 谬 健忘 憧 憬检查预习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
写天 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
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
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
人的宽恕和尊重。) 他反省本国的罪行,认识深刻,态度
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
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
的人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名人言战战争文化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战争文化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请你说出我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的姓名。(答出2个得5分,满分10分)
朱德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
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
   朱 德 彭德怀 林 彪
贺 龙 陈 毅 刘伯承
罗荣桓 聂荣臻 徐向前
叶剑英知识抢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