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深入了解杜甫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杜甫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浣花溪畔落沙鸥》
二、品读诗文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诵读展示、点评
(三)齐读诗文
三、初步感知
读后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读后的感受:悲
四、合作探究
思考:悲究竟体现在何处?
联系背景,小组合作探究:
杜甫身逢战乱,从 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杜甫 55岁,在外漂泊已是第 8个年头了,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 4年,但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一片混乱。本诗是杜甫去世前三年登白帝山高台,看到属于四川夔州特有的秋景,有感而作。
悲秋之情:
离家多年 漂泊之苦
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途
悲秋之景:
风急:冷——凄凉
天高:渺小、孤独
猿啸哀:悲怆、哀伤
渚清沙白:清冷
鸟飞回:孤独
落木萧萧下:肃杀之景——岁月流逝、生命短暂
长江滚滚来:时间的“永恒”——渺小、短暂
总结:本诗借悲秋之景舒悲秋之情,杜甫借本诗流露出深沉的苦痛和优思。
五、比较阅读
(一)春望
杜甫 (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秋晚悲怀
李觏 (宋)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要求:学生齐读两首诗,在读中揣摩两首诗的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
杜甫的诗抒发家国破亡,渴望和平之情。李觏的诗感慨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情。
六、拓展延伸
杜甫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国大地,被他看了个够。他与李白很不一样,李白常常意气扬扬地佩剑求仙,一路有人接济,而他则只能为了妻小温饱屈辱奔波,有的时候甚至像难民一样不知夜宿何处。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创造了一种稀世的伟大。那就是,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余秋雨《唐诗几男子》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到黄建新的《浣花溪畔落沙鸥——解读杜甫》,更深一步了解杜甫的家国情怀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