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2.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重点
分析意象特点,品读雄奇意境,掌握通过意象解读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大胆尝试,以诗歌的形式书写青春的赞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关于青春,他曾这样说: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最容易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先生抓住青春时光,写就了一笔笔辉煌的诗篇,向青年人发出了有力的呐喊,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学习他的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走近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及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作品:诗集《女神》,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小说《漂流三部曲》,学术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
三、新课讲授
(一)整体品读
请大家听一下泛读,然后注意诗歌的断句和重读字词。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请大家根据断句和重点字词齐读一下这首诗歌。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大家朗读完这首诗,感受到诗歌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宏伟奔放、磅礴大气、壮丽炽热的。
(二)内容探究
本诗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意象:“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北冰洋、太平洋、地球”,这些无疑都是传统诗歌中没有的知识,而作者将它们罗致入诗,这就是一种大胆创新。他的视野已经突破了传统中国的范围,达到了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宽度,这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也使郭沫若的诗对怀有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人特别有影响力。
我们跟着这些意象,一句句来理解一下。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这句诗的意象是“白云”,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与下文的北冰洋相映照。北冰洋上晴朗的天空,无数的白云翻卷,正在空中怒涌,与寒冰皑皑的北冰洋相呼应。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解读:句首抒情,意象是“北冰洋”,背景是天地间一片晴朗,洋天一色。
啊,啊!好一幅壮丽的画卷——北冰洋的晴空冰景,美在大自然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解读:“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解读:句首抒情,“洪涛”是诗句意象,“滚滚的”形容波涛的动态形象,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
啊,啊!我眼前洪涛哟,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
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解读: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解读:诗句的意象是“力”,这也是全诗的主要意象。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背景回顾我们从课本上找一找这首诗是写于哪一年?(1919年),这一年发什么了什么大事呢?(五四青年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也正是
(三)诗歌形象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四)艺术手法探究
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五)明晰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课外拓展阅读郭沫若先生的《炉中煤》《天狗》等诗作,深入了解其诗歌特点及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