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16:4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培养学生鉴赏怀古类诗词的能力;
借助手中的资料自主了解作者生平、本词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典故;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体会词人抗金复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期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之情。
2、按照鉴赏诗歌的基本流程来学习本首词,并在自主查阅手中资料和反复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探讨用典的意义,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体会词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按照鉴赏诗歌的基本流程来学习本首词,并在自主查阅手中资料和反复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探讨用典的意义,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通过回顾岳飞的《满江红》,激发爱国情感,带领学生走进辛弃疾。
2、复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题目、作者、内容(景、人、事)、表现手法、情感表达,并用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按照鉴赏诗歌的基本流程来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培养鉴赏怀古类诗词的能力。
二、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题材内容——怀古(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作品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三、知人论世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补充展示辛弃疾的生平及本词写作背景。
(此环节设计说明:既可以检查学生充分利用手中资源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和体会词中典故蕴含的丰富意蕴。)
四、内容(景、人、事)
1、简单通读文本后,点名学生诵读,并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此处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2、检测学生课前预习完成情况:质疑与解惑。对照注释、材料进行思考:全词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明确: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五、归纳本词表现手法
明确何为用典或借典抒情,课件展示“用典及其作用”。
用典是一种借助引用过去有关的人、地、事、物等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表现手法。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用典及其作用,为后面的研习典故环节做铺垫。)
六、研习典故,体悟情感
(此环节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词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默读上阕后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有何共同之处?
(先投影二人简历,之后,再让学生归纳。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以区区江东之地,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参考结论: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2、词人对这两位英雄人物的感情?(“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以及英雄难觅的慨叹。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3、这两位英雄人物成功地激发了词人“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那么,同样是帝王,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又是怎样的呢?上阕用此二人的典故,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提示:无论是孙权还是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参考答案: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4、当堂练兵:
引导学生学完后及时背诵上阕,理解透彻、印象深刻,渗透好的学习策略。
{诵读提示:(1)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英雄气概。(2)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字应读的响亮,稍作停顿。(3)句间和句中的停顿,应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5、自主研读下阕。
默读下阕后,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按照典故引用的先后顺序进行。)
①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以此来表达出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②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参考答案: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③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以廉颇自比,虽已60多岁却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婉转流露出词人不受重用的愤懑,更体现出作者不顾年迈力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辛弃疾“用典”的巧妙,他充分的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借古讽今),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首词巧妙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八、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按照本词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辛弃疾的《摸鱼儿》。巩固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