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赏析诗句,理解诗人形象特征。
2.知人论世,分析比较,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鉴赏本诗运用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从而正确认识作家思想性格。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一生诗酒相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
二、解题: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将”是请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以饮酒放歌为基本内容。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
将进酒qiāng金樽zūn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恣欢谑zìxuè千金裘qiú
三、朗读全文
1、教师范读全文
2、提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诵读要求。“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音韵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则是根据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人学文,并不讲死记硬背,就是通过因声求气、反复吟咏诗韵,来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当然在诵读时也要讲求方法。常用的朗读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3、大屏幕展示经过处理的《将进酒》全文,停顿有斜线号表示,双斜线号停顿时间长于单斜线号;加精加线的字要重读,字与字之间的空格表示声音处长,空格越大,声音延续越长;不同的颜色表示语气语调的轻重,从轻到重依次为绿色、蓝色、红色。
4、指导学生看大屏幕朗读全文。“因声求气”的提出者刘大櫆在教人读诗文时说:“(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对于诵读《将进酒》,除了读准字音,把握好音韵节奏,还要像刘大櫆说的那样,将自己的神气与古人的神气相结合,朗读前先想象李白当时的状态、神态和心态,然后调节自己的状态与之类似,然后大声和反复朗读,推敲和拿捏感觉,仿佛《将进酒》已是你自己的心声,在表达你的一种既悲壮又豪迈的情怀。
5、再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听读、体会,并找出诗中直接描绘主人公情感的字眼。点评学生的朗读情况,不足之处再读。
四、分析、讨论自由朗读并思考:
我读到了_______的李白。(请用精炼的语言回答,并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和情感)学生回答。
思考:为何李白的思想感情如此复杂?
明确: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24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9岁,初入长安,无功而返;41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3岁,奸佞当道,赐金放还。与友人畅饮、作《将进酒》时,李白已年逾五旬。得到朝廷的诏令,“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而今功业一事无成,却已早生华发。对于有才华、有抱负、渴望有所作为的李白而言,怎么能不感慨唏嘘,悲从中来?李白要用醉中的自由去消解自我在现实中无从得到肯定的苦闷!于是在豪饮大醉中一个狂放不羁、自由自信的李白跃然于纸上。然而我们都知道,酒只能让人暂时忘却痛苦,获得欢娱,酒醒之后呢?回到现实,将是更清醒、更无奈的痛苦,于是这“销愁”也就徒劳无用了,反倒更增添了人的愁怨。这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所以在这次豪饮之后,李白将陷入更深层次的清醒、愁怨,再用酒和诗文来排遣,再醉、再醒,循环往复,中国文化史上也就成就了一位诗仙、一位狂客、一位酒中仙。
五、总结:
一首《将进酒》如大河奔流,气势豪迈,纵横捭阖,气象不凡。一首《将进酒》道不完诗人的激越狂放,诉不尽诗酒之间的不解之缘。不知是李白成就了酒,还是酒成就了李白,诗、酒结合,已成为李白生活的常态。李白就是这样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佳篇,成为大唐王朝,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的才情、他的傲骨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后人永久地回味、敬仰。
六、布置作业:
背诵《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