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 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 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3 17:4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2
长征胜利万岁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了解作者和回忆录的相关知识、长征的时代背景。
2.鉴赏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理解其中所渗透的作者情感。
3.学习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的写法,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
4.用文章中的语句理解阐释一些关于长征的论断,探讨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 年参加革命,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 岁任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一师政治委员。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1952 年后,先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主要作品有《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等。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 1934 年至 1936 年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 1936年 10 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题目解说
知识卡片
回忆录
回忆录,散文的一种,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追忆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能真实地记录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具有文献价值。
根据篇幅,可分为长篇回忆录和短篇回忆录;根据题材,可分为生活回忆录和革命回忆录。回忆录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作者本人,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生存的时代,部分回忆录还具有史料价值,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都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语气常常是闲逸而亲切的,回忆的重点通常是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以写一个侧面。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分别到达甘肃会宁和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四团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阅读链接
七律①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②。
五岭③逶迤腾细浪,乌蒙④磅礴走泥丸。
金沙⑤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⑥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① 七律: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② 等闲:平常。③ 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④ 乌蒙:山名,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红军长征经过此地。⑤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市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⑥ 岷(m ín)山:中国西部大山,在四川省中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
[赏析]本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写出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承接“万水”,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英勇无畏。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苏维埃
“苏维埃”一词是俄文汉语音译,原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沙皇统治时期的国务会议就叫国务苏维埃。但自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来, “苏维埃”一词便与由工人阶级经济组织成员选举出来的某种形式的议会相联系。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政权的标志。到 1927 年,中共中央将苏维埃作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形式接受下来,并把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来抓。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由农民协会等形式向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转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故当时的革命根据地简称“苏区”。1931年 11 月 7 日—20 日,在江西瑞金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又称“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样,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制度,就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农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转变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雏形时期的一种形态。
层段划分及主要内容:
【分析】第一部分(第1~8段),红四团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2段),毛主席指挥长征最后一仗——回击二马骑兵的吴起镇战斗。
第三部分(第23~46段),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对长征进行总结,宣布红军长征胜利。
课文探究
10月18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小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分析】开篇描写红军战士到达吴起镇的场景。动词“沸腾”“欢叫”“冲”
“跑”,形容词“欢乐”“热烈”,形象地描摹出指战员们的激动、兴奋,照应了标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啊,原来这里挂的是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分析】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是党组织所在地的标志,找到了组织,大家特别兴奋。在艰苦的行军途中,苏维埃是战士们心中的信念。作者把苏维埃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亲切”“惦念”等词语体现了对苏维埃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革命战士对党的忠诚和信任。
8 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 ,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tíng)之势。 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 “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问题】战斗前和围歼敌人的场面描写很详细,试分析场面描写的特点。
【分析】①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③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在详细记叙战斗场面的同时,通过议论,赞美了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善战。
就在我们回击二马骑兵的同时,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分析】不背离。略写左权参谋长对陕北千佛山反动地主豪绅的清剿,重点写当地百姓对红军的慰问和感激,表现了红军处处为百姓着想,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这次战斗,同回击二马骑兵一样,都是长征胜利的组成部分,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问题】写左权带兵消灭反动民团是否背离长征胜利的主题?试作分析。
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路上碰到了我们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我们赶紧勒(lè)马下来,向他敬了个礼。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然后问: “你们驻扎在哪里?离这儿多远?”我们一一作了回答。他又问道:
“听说你们团在青石嘴一仗,缴了敌人不少布?”
“是的,上交了不少,还留了一点儿。”我说。
小平同志说:“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好,照指示办!”我回答得很爽快。
【分析】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
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问题】从这段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邓小平?文章是如何展现其特点的?
天刚蒙蒙亮,会议开始了。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彭德怀等同志先后走进会场,会场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同志首先讲话,他说: “同志们,辛苦了!”话音刚落,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
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wéiwò),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分析】详写召开会议的场景,热烈的掌声、口号声,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领袖的热情与拥戴,以及革命队伍中上下级的相互关心、团结一致,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长征胜利的原因。运用第二人称,亲切直接,表达了自己对领导同志们的感谢、爱戴以及内心的激动之情。
毛主席接着说: “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战斗不超过三十五天,休息不超过六十五天,行军约二百六十七天,如果夜行军也计算在内,就不止二百六十七天。”然后,他扳着手指说: “我们走过了闽、粤、湘、黔、桂、滇、川、康 、甘、陕,共十一个省,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分析】从时间、地域、距离等角度对长征进行总结,表现了长征的艰难,给毛主席以及红军指战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同时也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而引领红军完成“前所未有的长征”的是不忘革命、救国救民的政治目标。
【问题】毛主席列举的一系列数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分析】“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三个暗喻构成排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整个句子从四个方面概述,领起下文的具体阐述。
宣言书:长征是艰苦卓绝的,但同志们胜利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获得全胜。
宣传队:红军拔掉反动民团钉子,让陕北百姓欢天喜地,并继续向陕北甘泉前进。
播种机:与当地苏维埃会合,召开大会宣讲长征的意义。
第42段写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分析】①照应上文写的红军指战员的兴奋激动的感情,并上升到理论意义方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使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②毛主席对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使红军指战员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毛主席这会儿打着手势,说道: “同志们,长征我们胜利了,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中央红军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有十万人,现在大约只剩下一万人了,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现在中央红军又与陕北红军、陕北人民一起,担负着更艰巨的任务,我们今后要更好地团结一起,共同完成中国革命!”
【分析】毛主席的这句话有多重意蕴:
①“只剩下一万人”,说明长征途中充满艰辛,胜利来之不易,艰苦卓绝吓不倒红军战士。
②“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播撒的是革命的火种,这将为革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意?
结构图解
本文记述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毛主席在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上总结长征的功绩和意义并宣布长征胜利等事件,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胜利的无比喜悦和激动之情,彰显了无所畏惧的长征精神和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
主题归纳
一、易错字音
内容小结
①寒暄(    )
xuān
③不堪(  )
kān
(  )安营扎寨
(  )一扎线:一捆线
( )扎挣:<方言>指勉强支持
④扎
zhā

zhá 
(  )泥沙俱下
(  )泥古不化
⑤泥

nì  
②窑洞(  )
yáo
二、易混字形
(fù)名(  )其实
(fú)尺(  )千里
(fú)四方(  )辏




(jiǎo)(  )获
(xí)(  )文



三、课内词语
拍手称快:
七零八落:
熙熙攘攘:
艰苦卓绝:
名副其实:
运筹帷幄: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卓绝,极不平凡。
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相称、符合。也说名符其实。
四、近义词语
1.功劳/功绩/功勋
相同点:三者都含有“对事业的贡献或功劳”的意思。
不同点:“功劳”运用范围比“功绩、功勋”广,语意程度在三者中最低,它泛指贡献,多用于一般事情上。“功绩”常指较大的贡献和成就,语意程度在三者中居中,多用于重大事业上。“功勋”专指重大的贡献、特殊的功劳,语意程度最重,多用于国家、人民的重大事业上。
2.宣告/宣布
相同点:二者都有“公开使大家知道、明白”的意思。
不同点:“宣告”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宣布,行为主体可以是人、机关、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事件,比如本课中的“长征”。“宣布”侧重于用公开的形式告知,主体是人或机关、单位。
3.熙熙攘攘 / 络绎不绝
相同点:都有“人多,来来往往”的意思。
不同点:“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般只形容人。如:现场人流涌动,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指往来不断,前后相接。如: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
深入探究
1.文章记述事件的线索是什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事件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① 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
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作者交代了时间为“10 月 18 日这一天”;写毛主席等到吴起镇用了“没隔多久”来表示时间的延续,在记述吴起镇战斗时分别以“10 月的一天早晨”“8 时整”来提示时间的变化;记述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又以“吴起镇战斗之后,有一天”交代了时间。
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写中央召开会议,分别以“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交代时间的变化。
好处: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回忆录文体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便于读者阅读。
②紧紧围绕标题选材,详略得当。
作者紧紧围绕“长征胜利”选材。作者所选的三个主要事件——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总结长征并宣布长征胜利,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红军击溃二马骑兵,取得长征中最后一场战斗的胜利;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三个主要事件,而对毛主席、周副主席到达吴起镇,红军消灭千佛山的反动民团,向陕北甘泉前进,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会师等内容略写,做到详略有致,主题突出。
2.《长征胜利万岁》中吴起镇附近是荒凉的,文章却多次写到环境优美,如“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为什么这样写?
是为了衬托红军指战员喜悦的心情。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结束了长征,表达了兴奋、激动的心情。
3.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1)正面描写:
①场面描写。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 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时指战员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 “熙熙攘攘”的场面,以及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
②人物动作行为描写。比如对指战员到达吴起镇时“欢叫” “冲”“跑”的动作描写,红四团的指战员与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 “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③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比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 “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 “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2)侧面描写:
文中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指战员长征胜利后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4.毛主席为什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当时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① 原因:这三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长征胜利的革命意义,即展示力量、宣传革命、播撒火种。长征是具有鲜明政治目的的撤退,在毛泽东看来,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被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这就是力量的展示;十ー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队伍,这就是在宣传革命;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权、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北以后留下了约一万精英,这都是在播种,这都是在进行队伍建设,都为革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示力量是对敌人的,宣传革命是对人民的,播撒火种是为了革命的未来。通过长征,我们党在军事战略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目标都达到了,长征就是胜利的。
②作用:这句话是统领全文的中心,是长征精神、长征意义的具体而又形象的体现,整篇回忆录自始至终围绕着这句话所体现的长征胜利的意义展开。吴起镇会师和吴起镇战斗两件事,其实就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具体表现。红军长征艰苦卓绝,如国民党中央军和西北马家军的合力“追剿”,战斗中二大队大队长李英华的牺牲,中央机关很多人都没有过冬棉衣等。但艰苦卓绝吓不倒红军战士,同志们胜利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获得全胜,这就是宣言书;红军拔掉反动民团钉子,让陕北百姓欢天喜地,并继续向陕北甘泉前进,这就是宣传队;与当地苏维埃会合,召开大会宣讲长征的意义,这就是播种机。这些事例,都能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令人震撼的长征精神。
③现实意义:在革命处于极其困难的时刻,在有人看来跑了二万五千里终于可以喘口气的情况下,在队伍内还有同志缺少信心、对前途迷茫的情形下,毛主席讲这番话让人们明白了自己过去一年经历的意义,更明白了自己队伍的前景。这有利于及时打消有可能在一些人心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
5.本文在叙述与议论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随处体会到红军战士的真诚。比如文章开头写红军到达吴起镇时的兴奋与激动,这是为“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而产生的兴奋与激动之情,因为整个长征,其实就是为了找到一块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为了这个目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断战斗,大批战友献出了生命。现在终于来到了这样一个根据地,怎能不让人有无限憧憬,以至于作者觉得“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再比如写去参加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路上的狂奔表现出了心情的急切,急切想见到毛主席他们,急切想听中央给自己指明方向。
6.本文在组织材料和运用表达方式方面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组织材料特点:本文是回忆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组织材料,记叙了红军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总结长征的意义并宣布长的胜利等事件。
表达方式特点:在记叙过程中,通过场面描写、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来表现红军指战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记叙中融入抒情、议论,更好地表达了长征胜利后作者的喜悦之情、对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对革命美好未来的向往。
7. 2022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第88周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千万先烈,更加理解长征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请你联系现实,谈谈长征这座精神丰碑的意义。
观点一: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总有千难万险、崎岖坎坷,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直面困难、克难奋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永不服输的锐气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观点二:长征精神是勇于变革、寻求突破的精神。
向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地区作战略转移,确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冲破西方霸权主义围堵阻挠的事业迫切需要这种自我突破、创新创造的精神。
观点三:长征精神是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的精神。
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在身处绝境时,相互鼓励、相互照顾、相互支撑、相互温暖,不让一名战友掉队;在弹尽粮绝、腹背受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战友,也要为革命目标献出最后一分力量。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革命情谊永远让人羡慕,为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需要歌颂。
观点四: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伟大奇迹。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也无论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红军队伍都能从容面对、毫不气馁。这种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战士们最充足的营养,也是每个家庭和个人面对困苦时最为需要的宝贵财富。
1.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担任导游,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少于 80 个字。
课堂训练
【答案】
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伟大民族,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事业,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目。根据题干可知,此题要求“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根据箭头的指向,长征从“瑞金”出发,经历的重大事件有“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懋功会师”“激战腊子口”等,然后“大会师”,最后到达“延安”。长征精神,可以写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或者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不断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2.请仿照《感动中国》颁奖词的风格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杨成武将军的赞颂和敬仰之情。
【参考答案】
他投身革命,驰骋疆场,身经百战;他文武双全,英勇无敌,威震敌胆;他忠心耿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为巩固国防、捍卫祖国的领土立下不朽的功勋。伟绩光昭千秋,人民无比敬仰。
3.阅读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并结合相关背景材料,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参考答案】
描写:红军长征过草地。
右路军在离开毛儿盖以后,向北行走40里进入了草地。草地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举目望去,是茫茫无边的草原,在草丛上面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很难辨别方向。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水呈淤黑色,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在这广阔无边的千里沼泽中,根本找不到道路,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泥潭中拔不出腿。红军指战员们踩着草墩一步一步地摸索着前进。越是往草地中心走,越困难。时风时雨,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衣服被雨雪打湿了,只能靠体温暖干。夜晚露营时,更是寒冷难忍,大家只得挤在一起,背靠背取暖。草地里没有清水,只能喝带草味的苦水。经过几天的行军后,粮食吃光了,战士们只好沿路找野菜充饥,有时甚至嚼草根,吃牛皮。但是,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他们忍受着寒冷、饥饿的折磨,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坚持每天按计划的路程前进。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