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沪教版(五四学制)6.2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下沪教版(五四学制)6.2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19 13: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第一课时说说你了解的维也纳 导入:5分钟音乐之都 维也纳写作背景 冯骥才说:“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一是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那场特大的洪灾;二是连续不断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这些大自然的灾难给人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人类要善待大自然。同时,也强烈地撞击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从而引发了深层的思考,把创作的视角投向了环保。”写作意图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备学:25分钟1、大声朗读课文,并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2、在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旁边做上标注。
3、认真阅读学习网站的“备学资源”
4、进入交流话题,回复交流话题
①、②、 ③小组内互评交流贴。
交流一:3分钟 各个小组商讨形成统一答案,选定本小组代表发言人。
由代表发言人执笔,将全组意见汇总、融汇,并在自己的交流贴上发表。
要求:1、不要简单的复制粘贴,尽量把本
小组的意见融汇成一段完整、通
顺的文字。
2、发言人在汇总答案时,其他组员可以
在一旁协助完成。也可以在自己的电
脑上对全班同学的交流贴进行点评。
交流二:7分钟第二课时 交流三:30分钟 1、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怎样的特点?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从文中看,“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的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文中有没有语句能够为“和谐与亲密的关系”作注解?
??????????
维也纳人与森林互惠互助,
相依相存????
??
如果从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角度将文章划分为两个部分,你会怎么划分,依据是什么?
?????????? 1-6小节: 主要表现维也纳森林对人类的作用? ?身心的享受(赏心悦目)、面积广袤、调节气温
?????????? 7-11小节:主要表现人类对森林的保护???????? 订立法律、珍爱森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具体写维也纳森林及其与人的关系时,作者充分采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讲解)、议论(评价)等多种表达方法。请从文章中找出与这些表现方法相对应的句子,谈一谈它在文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议论:议论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映本质,揭示主题。
?????? 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承转自然,灵活贴切:描写的贴切,说明的准确,议论的深刻,使人既能对维也纳森林优美的景致、维也纳人美好的文化及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能对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次内涵产生严肃的思考,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之所以既能够做到语言优美又能做到思想深刻,多种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阅读冯骥才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建议。
2、学习日志。
依据所学的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模仿课文第四小节,写一段介绍校园的短文。要求至少运用到描写、叙述、说明、议论等方法中的三项。 提升: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