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联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与创作经历理解作品。
2、分析词的结构和词中运用的意象,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赏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品的意蕴、意境,感受词人的革命理想和豪迈激情。
4、背诵并默写全词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词的结构和词中运用的意象,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品的意蕴、意境,感受词人的革命理想和豪迈激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提问法、背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毛主席的一首沁园春词,是《沁园春·雪》,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主席的一首沁园春词,《沁园春·长沙》。
(二)利用学案回顾学习词的知识
词这种文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最初可以配乐演唱,所以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了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又因为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被称为长短句。
(三)词的分类,按字数,风格,段数
按照字数分类,58字以下叫小令,59~90叫中调,91字及以上叫长调。
按照风格来分,词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按照段数来分,只有一段的叫单调,有两段的叫双调,有三段的叫三叠,有四段的叫四叠
(四)“沁园春”词牌名的来历,词牌名的作用
(五)作者简介
(六)听录音,正字音
舸、怅寥廓、曾、峥嵘、稠、遒、遏
(七)齐读全词、判断类型本词属于双调,长调
(八)请一位同学读上阕,提醒其注意情感
(九)分析上阕前三句,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阐释前三句的内容,对不准确之处做出纠正。提醒同学们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与反常性,并对此三句进行重新排序。
(十)分析上阕中诗人看到了哪些具体的景象,点出“看”字是第4~10句的领字。
(十一)分析这些景物的视角及动静,点出视角的转换。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是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除此之外还有红绿的颜色。美如图画,所以这些景物就构成了“湘江秋景图”,再点出前三句是“独立寒秋图”。
(十二)分析上阕最后三句,点出谁主沉浮的真正含义,点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点出上阕是情景交融的。
(十三)分析上阕哪些字用的较好,有什么表达效果。请同学回答,
并作出补充与改正。上阕中“万、遍、层、染、透、百、争、击、翔、竞”字用的比较好。“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写出了林之密,“染”字写出了红之深,“透”字写出了水之清,“百”字写出了船之多,“争”字写出了场面之热闹,“击”字写出了鹰之矫健,“翔”字写出了鱼之轻快,“竞”字写出了秋天的勃勃生机。
(十四)赏析下阕
1、赏析前两句前两句承上启下,百侣和独立形成对比关系
2、在作者回忆的峥嵘岁月中,都有哪些人,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做出了怎样的事情?
人物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点出这些内容构成峥嵘岁月图。点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涵,以及所蕴含的蔑视反动统治者的情感。点明“恰”字是这一部分的领字。
3、赏析最后三句,点明这三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指出具体是谁主宰沉浮,点明最后这幅图是中流击水图。
(十五)点明上阕的问题是“谁主沉浮”,点明问题的答案是“同学少年”。
(十六)齐读下阕,然后齐读全词。
(十七)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小结。景是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情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十八)背诵五分钟,然后检查背诵。
(十九)作业布置
1、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词
2、做完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