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香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香蕉》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但是理解能力较弱,自制能力较差,活泼好动。课堂设计应当减少枯燥的讲解,多让学生动手。在操作中让学生感悟。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结合“分香蕉”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初步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五、说教学难点:
能表述出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
六、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我注重抓住三点。
1.图式演示,从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在教学中我结合“分香蕉”的情境,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精心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结合动手分一分等演示12根香蕉的平均分法,不仅操作性强,而且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上板展示自我能力的表现欲。
2.板书示范,理解并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中,我随着学生回答依次板书算式,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一体机展示图片,图文并茂,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了除法算式的意义,突破了知识难点。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寻找信息来抽象出除法算式,进而理解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这个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清楚有条理的叙述除法算式的意义。把算式对应的平均分的过程说出来,才说明学生真正地理解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讨论,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和共同提高的效果。
根据小学孩子天性中好奇、好探究、好分享的特性,在教学中我从操作演示---合作探究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一)复习铺垫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补充口诀和填一填。目的是既复均分,又为新知的学习找到了知识的生长点,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首先用学生喜欢的动物为线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
然后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动嘴读一读,并且认一认。让孩子列出除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说出算式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让孩子体验感悟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除法算式如何列,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几个盘子呢?这道题也是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那你会读吗?你知道算式各部分又表示什么吗?这道题和前边的题有什么区别呢?(孩子区别知道份数,求每份数和知道每份数,求份数)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还可以怎么分?你们会吗?孩子自主完成汇报。
(三)练习巩固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分一分的活动,不知小朋友们是否学会了,我来考考你们吧!
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
生独立完成算式,同桌说一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练一练2、3题。
3、拓展练习
有一些苹果是十几个,如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剩下1个;如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剩下1个。想一想,有多少个苹果?
在这个环节中,结合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同时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要维持孩子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最后的总结是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说板书:
板书简洁明了,突出本课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