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写作背景,通读全诗并理清诗文脉络。
2、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3、通过朗读来展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悟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体味人生,感受幸福)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难点:落实朗读的彰显力,建立知识沟通与联系,感悟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意导入
播放漫画式视频,一分半的时间快速了解苏轼坎坷的一生,以幽默的语言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情绪高涨。
二、复习旧知
展示《将进酒》故事理解题目,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教师引导。
1、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将进酒》中直接表现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将进酒》中似乎在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饱含失望与愤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浩浩长江和滔滔黄河,古代文人曾滋生出无数诗情画意来,如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以上五个题目,引进这节课的作者苏轼——千古奇才,他是豪放的词家,超脱的文人,潇洒的过客,同时也是一位能够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诗人,接下来让我们继续领略苏轼多情的另一面,走进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三、写作背景
找一名学生诵读幻灯片展示的写作背景内容。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四、诵读指导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词,要求学生画出能勾起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教师引导提醒:勾起情感的词语与直接表现的不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五、整体感知
1、本词题目为“记梦”——写“梦”,词作的内容全是梦境吗?围绕“梦”,本首词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1)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梦前――入梦――梦后
(2)梦前思量(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梦中相逢——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诵读环节:感知先读,通过让学生诵读,初步领略文本的情感。生生之间进行诵读点评,教师对诵读提出方法的指导: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1)“茫茫”传达出了一种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讲诗人和九泉之下的妻子的心情和感受,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哀绪,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2)“两茫茫”所表现出凄婉、沉痛的感情,直笼罩全篇。教师对“茫茫”一词进行本意的描述,让学生脱离对课下注释“双方茫然不自知”意思的固化思维,进而过渡到情感的“茫茫”。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明确: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教师点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难以跨越的生死界限。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可以重逢,又如何呢?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这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1)明确:应不识。
(2)明确:“尘满面,鬓如霜”概括作者的形象特点———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此时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教师引导学生闭眼睛想象苏轼此时的形象,通过冥想,不仅加深记忆,而且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到课堂上。
5、这首词是记梦,可文已至半却还没有写到梦境,为什么?上阙的内容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铺垫作用。上阙阐明了“自难忘”,但是“十年”漫长的时间,“千里”广阔的空间,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再次穿插诵读环节,让学生深切把握情感。
6、“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明确:十年死别,思念至苦,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7、“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描述画面。
8、思考:《江城子》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请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明确: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
本诗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整理课堂笔记,并识记所学的知识点;完成《非常学案》相关练习题。
3、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