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模拟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模拟测试(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2-24 15: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模拟测试
考试时间: 60 分钟 总分:100 分
姓名: 班级: 考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 2B 铅笔填涂
2.提前 5 分钟收答题卡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现实验室里几种物品在互相谈论着, 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 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生石灰:把我扔在水中好难受啊!
C.灯泡: 我通电后发光了,给学生带来光明
D.石蜡: 温度一升高, 我就熔化了
2.妈妈告诉小明: 被 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 100 ℃的水烫伤更严重,开锅时要注意安全。小明很想知道为
什么, 你认为是( )
A.水蒸气比水温度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是气体, 更容易进入人体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3.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
A.密闭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
B.“大庆特产”被“神舟十三号”从地面带入太空
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
D.一块汉白玉被雕刻成一件精美的艺术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A.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石蕊试液的水中
B.将二氧化碳倒入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
C.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二氧化碳倒入一侧的“空”纸袋中
5.下面是用天平称盐水质量的几个步骤,你排出合理的顺序是( )
①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②称出烧杯的质量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横梁平衡
④把盐水倒入烧杯中 ⑤从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中减去烧杯的质量就是盐水的质量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①②④⑤
C. ⑤①②③④
D. ③②④①⑤
6.实验室一台天平的砝码由于使用不当,粘上了许多灰尘并且受潮生锈了(锈未脱落)。用它来测量物体的质
量时, 称得物体的质量与实际质量相比( )
A.偏大
B.偏小
C.相同
D.无法判断
7.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密度的实验中,小明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右端,再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m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 测出石块的体积 V
D.用公式 ρ=算出石块的密度
8.下列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称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以免超过量程
B.称量前,应调节平衡螺母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C.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
D.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左盘加砝码
9.如图所示, 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 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0.小明要用天平称取 10.5 克食盐, 在称量过程中发现分度盘指针向左偏转,要使天平平衡,小明的操作是
( )
A.移动游码 B.调节平衡螺母
C.向右盘中加砝码 D.减少左盘中的食盐
11.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 白粉 ”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 白气 ”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12.下列事例中,目的是为了加快蒸发的措施的是( )
A.用电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13.
14.

15.
16.
17.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 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图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液体的质量越大密度也越大
B.液体甲的密度是 1.25×103 千克/米 3
C.当体积相同时, 液体甲与液体乙的质量比是 5:4
D.当体积为 100 厘米 3 时,液体乙的质量为 100 克
在如下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表示海波熔化的图像是( )
(
C.
) (
D.
)A. B.
、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腌海南粉是海南的特色名吃。在米粉中加入调味汁拌匀, 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米粉腌得 越入味越好吃。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 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
入味, 是因为温度越高 。
星期天,小明同学在父母的协助下,从早上七点开始每隔半小时对他家附近的气温和一个深水池里的水温 进行测量,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成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从图线可以看出乙的温度变化幅度小,
是 (选填“气温”或“水温”)的图线,温度变化幅度小的原因是 。
请指出图中的几个演示实验,通过演示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甲是说明 ;
乙是说明 ;
丙是说明 ;
丁是说明 。
18.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工艺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1)东汉《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叙述的是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这是湿法炼
铜的最早记载。用硫酸铜和铁反应制取铜的变化属于 变化。
(2)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 高焰飞煽于天垂。 ”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燃烧时的现象, 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属于 性质。
19.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测得液体体积跟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空烧杯的质量是 克。
(2)液体的密度为 千克/米 3。
(3)当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240 克时, 液体的体积是 厘米 3。
三 、实验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6 分)
20.在“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小金同学猜想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质量和物质
的种类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同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制订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让研究对象升高相同的温度,然后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方案二:让研究对象吸收相同的热量,然后比较它们升高温度的高低。
(1)实验室准备了两个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两支温度计、烧杯、秒表、适量的水和食用油,为了完成
实验, 还需要 。
(2)两方案中水和食用油吸热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
(3)为了验证猜想,小金做了如下实验:在 2 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用两个 规格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可以知道:小金选择 (填
“方案一”“方案二”)进行实验。
加热时间 min 0 2 4 6
水的温度℃ 20 24 28 32
油的温度°C 20 28 36 44
21.如图是小明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
(1)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上 l 滴酒精,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右边的玻璃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
同学在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 他在 2 块上各滴加 1 滴酒精, 并使酒精面积大
致相同,接下来的操作是 。
(3)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他在 1 片玻璃上滴加 1 滴酒精,另 1 片上滴加 2 滴
酒精, 其他条件相同。请判断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阐述理
由。
.
(

22.
)、解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2 分)
建筑工地需要 400 米 3 的沙石, 为了估测沙石的密度,用一只空桶平装满一桶沙石,测得桶中的沙石的质
量为 52 千克, 再用这只桶装满一桶水,测得桶中水的质量 20 千克, ρ 水 =1.0×103 千克/米 3。求:
(1)桶的容积是多少?
(2)沙石的密度是多少?
(3)若用一辆载重 4000 千克的卡车将沙石运送到工地, 至少要运多少车?
(
23.
)如图所示, 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 A 和 B 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的底面积为 2×10-2m3 容器内水的深 度为 0.2m,且两容器中水和酒精的质量相等。 (已知 ρ 酒精=0.8×103kg/m3 , ρ 铁=7.8×103kg/m3 , ρ 水
=2.7×103kg/m3)
(1)求 A 容器中水的质量。
(2)水 B 容器小酒精的体积。
(3)将 5400g 铝块浸没在水中,质量未知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后,发现两个容器中的液面一样高,且液
体均没有溢出, 求铁块的质量。
1.
2.D
3.
4.
5.D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模拟测试答案解析
、选择题
解: A.摔碎了只是试管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 A 错;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 故 B 正确;
C、灯泡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 C 错;
D、蜡烛熔化是指蜡由固态变为液态, 属于三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故 D 错误。
故选: B。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液化过程放出大量的热量。
由于水蒸气遇冷先液化为水时要释放大量的热,再和开水一样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
故答案为: D。
解: A.冰熔化为水后, 状态变化了, 但质量不变; 变成水后, 体积变小,故密度变大; 故 A 错误;
B、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无关, 种子由地面带入太空,位置变化,但物质的多少未变,
即质量未变;种子的体积也不变,根据密度的概念或公式,可知种子的密度不变; 故 B 正确;
C、粉笔被用去一半后,物质变少,即质量变小;质量和体积都变小,但其比值不变即密度不变;故 C 错
误;
D、汉白玉雕刻成艺术品后,将刻下许多碎石头;故质量变小, 密度却不变; 故 D 错误。
故选: B。
解: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使紫色石蕊变红, 验证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故 A 错误;
B、二氧化碳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 证明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助燃不可燃的化学性
质, 故 B 错误;
C、瓶子变瘪,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验证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故 C 错误,
D、二氧化碳倾倒后右端下沉,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 D 正确。
故选: D。
【解析】掌握使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天平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 先测出容器的质量, 再测量
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然后计算液体的质量。
天平使用前要调节横梁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烧杯的质量; 把盐水倒入烧杯中, 测出烧杯和盐水
的总质量;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中减去烧杯的质量就是盐水的质量。
故答案为: D。
6.B
【解析】砝码受潮生锈, 那么它的质量会增大,据此分析即可。
如果砝码的质量是 10g,它沾上灰尘且受潮生锈后质量会大于 5g;当使用这个钩码测物体质量时,如果 天平正好平衡,那么这个物体的实际质量大于 5g,但是测量结果显示为 5g,即测量质量比实际质量偏小。
故选 B。
7.A
【解析】A.天平使用前,要放到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两端螺母使横梁平衡;
B、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密度的实验,应测出石块的质量;
C、根据排水法原理,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为 V1 ,再将石块浸没水中, 测出总体积为 V2,石块体积
为 V=V2-V1;
D、根据测出的质量、体积数值, 算出石块的密度。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前,应将天平标尺上的游码移至左端, 此选项是错误的;
B、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m,为计算密度获得数据,此选项是对的;
C、用细线系着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 测出石块的体积 V,为计算密度获得数据,此选项是对的;
D、由 C、D 中的 m、V,用公式 ρ=算出石块的密度,此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 A
8.
解: A.称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 以免超过量程, 故 A 正确;
B、使用天平时,称量前将游码归零, 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不能移动游码, 故 B 错误;
C、称量时,应该是左物右码,且加减砝码用镊子, 故 C 错误;
D、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故 D 错误。
故选: A.
9.
解: A.“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 A 错误;
B、“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空中小尘埃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液化
杯 =20g;
放热, 故 B 错误;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附着在草叶上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故 C 正确;
D、“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 D 错误。
故选: C。
10.
解:称取定量的食盐,砝码和游码应该已放好,天平指针向左偏,说明食盐质量超过了 10.5g,因此减
少左盘中的食盐。
故选: D。
11.D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由液态变成固态, 是凝固过程。故 A 错误;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 白粉 ”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 B 错误;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 白气 ”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 C 错误;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D。
12.
解: A.电热吹风机吹湿头发, 是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故 A
正确;
B、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从减弱空气流动和降低温度两个方面, 减慢了水果中水
分的蒸发, 故 B 错误;
C、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从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 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故
C 正确;
D、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 D 正确。
故选: ACD。
13.
解: 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 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故 A 错误;
B、由图可知,当量杯内液体体积为 0(液体质量为 0)时,量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20g,则量杯的质量 m
当甲液体体积为 V 甲 =80cm3 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1 =m 甲+m 杯 =100g,则 m 甲 =m 总 1﹣m 杯 =100g﹣20g
=80g,
甲液体的密度: ρ 甲= = =1g/cm3 =1.0×103kg/m3 ,故 B 错误;
C、当乙液体体积为 V 乙 =100cm3 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2 =m 乙+m 杯 =100g,则 m 乙 =m 总 2﹣m 杯 =100g﹣
20g=80g,
乙液体的密度: ρ 乙= = =0.8g/cm3;
由 m= ρV 可知, 当体积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质量比: = = = =5:4,
故 C 正确;
D、当体积为 100cm3 时,液体乙的质量 m 乙 ′=ρ 乙 V′=0.8g/cm3 ×100cm3 =80g,故 D 错误。
故选: C。
14.C
晶体在熔化时, 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据此分析判断。
海波是晶体,它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而在熔化前和熔化后温度都是升高的, 故 C 正确, 而 A.B、D
错误。
故选 C。
二 、填空题
15.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析】(1)两种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
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据此分析解答。
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
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16.
解:水池的水和陆地在同样吸放热条件下,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 所以温度变化较小的乙是水温
的图线,原因就在于水的比热容大。
故答案为: 水温;水的比热容大。
17.(1)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存在着引力;(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4)分
子间存在间隙.
18.(1)化学
(2)化学
【解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
性质叫化学性质。
(1)铁和硫酸铜反应, 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单质,则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2)甲烷能燃烧的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属于化学性质。
19.
解:
(1)(2)设空烧杯的质量为 m 杯 ,液体的密度为 ρ ,
读图可知, 当液体体积为 V1 =20cm3 时, 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1 =m1+m 杯 =168g,
可得: ρ ×20cm3+m 杯 =168g,﹣﹣﹣①
当液体体积为 V2 =120cm3 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 m 总 2 =m2+m 杯 =258g,
可得: ρ ×120cm3+m 杯 =258g,﹣﹣﹣②
①﹣②得液体的密度:
ρ =0.9g/cm3 =0.9×103kg/m3。
代入①得:
m 杯 =150g。
(3)当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为 240 克时, 液体的质量 m ′=m 总 3﹣m 杯 =240g﹣150g=90g,
液体的体积 V3= = =100cm3。
故答案为:(1)150;(2)0.9×103 ;(3)100。
三 、实验题
20.
解:(1)在“探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实验中需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
质量相同, 故还需要用天平测水与食用油的质量;
(2)根据转换法: 两方案中水和食用油吸热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3)由题意和表中数据可知, 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 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加热时间相同,即控制吸收热
量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高,说明实验是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或温度升高的多少)
来研究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差异, 所以小金选择的是方案二。
故答案为:(1)天平;(2)加热时间;(3)方案二。
21.(1)温度
(2)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其中一块玻璃板上的酒精
(3)它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因此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其它因素相同,改
变液面表面积, 而不是酒精的质量或体积。
【解析】(1)左右两边的玻璃片上, 哪个因素不同,就是研究的哪个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 应控制温度和面积相同, 改变空气流速,据此解
答;
(3)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其它因素相同,改变液面表面积,据此解答。 (1)左边的玻璃片不加热,右边的玻璃片加热, 那么酒精的温度不同,因此该同学在研究温度对蒸发快
慢的影响;
(2)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 应控制温度和面积相同, 改变空气流速,因此接
下来的操作是: 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其中一块玻璃板上的酒精;
(3)它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因此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应该控制其它因素相同,改
变液面表面积, 而不是酒精的质量或体积。
故答案为:(1)温度;(2)用电吹风的冷风档吹其中一块玻璃板上的酒精;(3)同解析
四 、解答题
22.(1)解: 由 ρ = v (m) 可得,桶的容积为: V=V 水 = p (m)水 (水) = 1×103 kg (20kg)/m3 =2×10-2m3
(2)解: 沙石的密度: ρ = v0 (m0) = 2×10 (52)m3 =2.6×103kg/m3
(
m
3
3
3 6
m

)(3)解:由 ρ = v 可得,沙石的总质量:m 总 = ρV 总 =2.6×10 kg/m ×400m =1.04×10 kg,n= m车 =
4000kg (1.04×10)车 (kg) =260 车。
【解析】(1)桶的容积与水的体积相同, 根据 V=V水=p (m)水 (水) 计算即可;
(2)砂石的体积等于桶的容积, 根据公式 p = 计算出砂石的密度;
(3)首先根据 m 总 = ρV 总 计算出砂石的总质量,再除以一辆卡车一次运的砂石质量,从而得到需要运
的车数。
23.(1)容器中水的体积: V 水=Sh 水=2×10-2m2 ×0.2m=4×10-3m3 ,由 ρ= 可得, A 容器中水的质量: m 水=ρ
水 V 水=1.0×103kg/m3 ×4×10-3m3=4kg。
(2)B 容器中酒精的质量:m 酒精=m 水=4kg,则酒精的体积: V 酒精= p (m)酒精 (酒精) = = 5 × 10 3m3 。
(3)5400 克的铝块的体积:V 铝= p (m)铝 (铝) = 2. 7g (54)/ (0)cm (0g)3 =2000cm3=2×10-3m3,因两个容器中的液面一样高,所以,
V 水+V 铝=V 酒精+V 铁 ,则铁块的体积:V 铁=V 水+V 铝-V 酒精=4×10-3m3+2×10-3m3-5×10-3m3=1×10-3m3 ,则铁块的
质量: m 铁=ρ 铁 V 铁=7.8×103kg/m3 ×1×10-3m3=7.8kg。
【解析】 (1) 已知水的深度和水的体积, 利用公式ρ = 求出质量;
(2) 利用公式V = 求体积;
(3) 利用公式m = pv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