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二)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二)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01: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昌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语文月考(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摘编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
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摘编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我们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
3.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4.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我喂十头牛,破老汉也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份“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
其实,喂牛没什么难的,用破老汉的话说,只要勤谨,肯操心就行。喂牛,活儿不重,就是热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冬天,半夜从热被窝里爬出来的滋味可不是好受的。尤其五更天给牛拌料,牛埋下头吃得香,我坐在牛槽边的青石板上能睡好几觉。“要不回窑睡去吧,二次料我给你拌上了。”老汉说。天上划过一道亮光,是流星。月亮也躲进了山谷。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破老汉说,然后“唉,唉——”地发着感慨。我又迷迷糊糊地入了梦乡。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巷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譬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未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吹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给人一种力量的感受,一种拼搏的激励。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牛群首领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同学说:“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星星和山峦,不知是谁望着谁,或者谁忘了谁”,交代了夜晚喂牛的环境,暗示了“我”的朦胧睡意。
B.“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因为不仅轻松自由休息,还能看书,更可欣赏到秋天的美景。
C.红犍牛为争夺首领地位而挑战老黑牛,展示出了种力量,也揭示出生物界强弱更替、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D.这篇小说采取了自传体的写法,融会了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和感受,产生了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
6.关于文中有关“破老汉”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既突出了破老汉的肖像特点,也暗示了他沧桑的生活经历。
B.称赞介子推“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表明破老汉也具有刚强的性格。
C.破老汉“‘唉,唉——’地发着感慨”,既是对“我”这个远离家乡的后生的同情,也包含着对生活的些许无奈。
D.托人送“渍透了油污”的旧粮票的细节,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也寄托着破老汉对“我”的关爱之情。
7.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小说以“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C.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D.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童生,特指古代未考中秀才的年轻人。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
C.“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
D.谢,有感谢、辞别、推辞等义项,此处的“谢”与“敬谢不敏”的“谢”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不算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
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强调拜师一定要尊重老师。
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也促进了“师道”的传承。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对的一项是( )(3分)
A.①木直中绳(合乎) ②金就砺则利(磨砺)
B.①声非加疾也(强劲) 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D.①而绝江河(横渡) ② 士大夫之族(类、辈)
13. 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师不必贤于弟子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而耻学于师
1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四、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睡觉闻子读书
陆游
梦回闻汝读书声,如听箫韶[注]奏九成。
且要沉酣向文史,未须辛苦慕功名。
人人本性初何欠,字字微言要力行。
老病自怜难预此,夜窗常负短灯檠。
【注】箫韶,相传为大舜所制音乐。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份)
A.“如听”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听到孩子读书声时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中诗人告诫儿子:学习本身就很快乐,不一定要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C.“人人本性初何欠”与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表达意思相近。
D.颈联中诗人叮嘱儿子:理解书中平易的字句不难,但努力实践才更加重要。
17.有人评价最后一联“苦乐杂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6分)
五、情景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韩愈在《师说》中列举了孔子从师之多的句子是“ ”,作者说这句话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语言表达(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老而神奇的玛雅文明由中美洲的古代玛雅人于3世纪所创,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而绚丽,神秘而睿智,散发出灿烂而迷人的光芒。令人 的是,玛雅文明在9世纪戛然而止,( ),留给后世的大都是疑虑和担忧。比如,古代玛雅人创造的“长数历”中被炒得 的“世界末日”,曾闹得人心惶惶。其实,只要厘清古代玛雅人创造的“长数历”,所有的疑惑和担忧都会 。在玛雅历法中,“金星历”是玛雅文明最为古老、最为重要的历法。这部“金星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相映成辉 顿足 沸沸扬扬 涣然冰释 B.熠熠生辉 顿足 纷纷扬扬 烟消云散
C.熠熠生辉 扼腕 纷纷扬扬 涣然冰释 D.相映成辉 扼腕 沸沸扬扬 烟消云散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书写下短暂而神秘的一页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
B.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书写下神秘而短暂的一页
C.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书写下短暂而神秘的一页
D.书写下神秘而短暂的一页在古化世界文明史中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这部“金星历”显示,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深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数学技能。
B.通过这部“金星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深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数学技能。
C.根据这部“金星历”显示,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
D.通过这部“金星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小题。
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
文中整散句搭配使用,请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
七、写作(60+卷面5分)
23.卷面标准:整洁、清楚、美观(5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曾说:“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正如同钉钉子一样,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其实不仅仅是做学问,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均是如此。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