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春秋 孔子
宋代 朱熹
清代 曾国藩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人谈读书
《论语》
古人谈读书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
Hao
(chǐ)
(juàn)
(zhì)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魏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有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很不服气,就问孔子。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读书方法:
1、读通顺
2、读正确
3、会理解
4、善积累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走近作者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宋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的读书六法: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
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
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
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
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
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
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
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
总可成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