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曹魏政权建立后,延续了东汉尚书台的旧制。魏文帝非常信任尚书台,诸事都依尚书台协助处理。魏明帝时期,原先由三公所掌握的很多权力,如处理文书奏章、选拔官员等职权均被尚书所侵夺。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C.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3.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4.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第二次普选,此次普选参选率是80%,某些县则达到了95%。参与选举的不仅有贫农、中农,还有工人、地主、富农、商人等。这说明( )
A.中国革命借鉴了俄国革命经验 B.边区政权建设服务于现实战争需要
C.边区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根据地农民土改后在政治上翻了身
5.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 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 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取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B.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7.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
A.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 B.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 D.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8.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 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对公务员队伍结构的变化影响不大 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恶化
C.从源头上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D.极大地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9.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以饕餮兽面纹为主,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偶见一些人形纹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青铜器出现了反映贵族生活的纹饰,题材涵盖宴饮、歌舞、习射、采桑、弋射及水陆攻战等场景。商周到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纹饰变化反映了( )
A.尊神事鬼思想的消亡 B.礼乐等级制度的瓦解
C.贵族血缘政治的加强 D.关注现世的观念增强
10.北宋吕大钧编撰的《吕氏乡约》,是一个建立在自愿联合基础上,有着教化、救济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村社规约。这表明该乡约( )
A.意在削弱君权 B.追求强化集权 C.重在基层自治 D.已和法律合流
11.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在理论上,法律总体现着其创造者的世界观,每一种世界观都包含着社会和经济趋向,它取决于事实上规定权力及凭借这一权力立法的阶级的实际意图”。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B.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C.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12.1950年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已逝的革命英雄和烈士,以及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1956年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这表明我国的劳模评选( )
A.符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 B.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
C.体现了主流劳动价值观念的变化 D.人员结构长期不合理
13.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
A.唐朝民族政策独具特色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
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
14.1866年,清政府在处理与朝鲜的关系时,理藩院“依照传统的礼仪”与朝鲜打交道;总理衙门则“全神贯注在令西人信服的推理的方式上,对于礼仪则不甚重视”。这表明清政府( )
A.将国际法与朝贡制度相结合 B.全面接受了西方外交理念
C.摒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D.开始采用西方的外交制度
15.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加之宪法等成文性法律规范在内,以其内在公正之道,集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一体,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
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
16.下表为l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 )
1980年(件) 1990年(件) 2000年(件) 2010年(件) 2015年(件)
发达国家 2 687 2 075 14 406 85806 194 046
发展中国家 2 003 2754 15 688 58870 157 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185 10 574 27 959
合计 5 231 5 431 32279 155 260 379 216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 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 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0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秦汉官制具有如下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2)君权空前提高;(3)由官制简略到机构庞大;(4)宗法制发展;(5)政府插手经济管理;(6)管理民族事务专官的出现;(7)官俸、官服、官印有明确规定,等级森严;(8)官员选拔、考核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任选秦汉官制的三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依据。(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1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政府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历史,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安溪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B B D D B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C C A B C
二、非选择题
17.示例:选择特点:(1)从诸侯分立、各自为政到中央集权;
(2)君权空前提高;
(3)政府插手经济管理。
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改变了过去分封制下诸侯国各自为政的状况,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汉武帝时期,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中朝,进一步加强皇权。
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国家插手经营商业贸易。
(历史依据不必面面俱到,能说明特点即可)
18.(1)特点: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任答4点即可)
(2)变化:逐渐走向专业化;考核标准由通才到专才;注重对官员绩效考核;逐渐走向市场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任答3点即可)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任答2点即可)
19.不同:欧洲近代,基础上:强调法律至上;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
中国古代,基础上:强调为君主统治服务;司法实践中:人治色彩强烈,突出教化作用。(任答3点即可)
原因: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较快、程度较高;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政治:欧洲君主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任答4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民族关系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秦汉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影响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汉代时期,中原王朝击败匈奴,推行和亲政策,昭君出塞,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唐朝时期,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发展。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和版图。
综上所述,民族关系的发展影响中华文明的进步,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