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18:3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一、单元信息
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 期 教材版本 单元主题
语文 七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部编版 四季美景
单元组织 团 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的教材内容
1 领略景物之美 感受声韵之妙 单元导读
2 赏春景 听春声 寻美点 《春》
3 山水泉城 温晴如春 《济南的冬天》
4 品雨韵 悟雨情 《雨的四季》
5 读经典之韵 品诗词之美 绘壮美之景 抒高远之志 明月千里寄我情 诗情在晨光中苏醒 秋日思乡点点愁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思》
6 用心观察,一枝一叶总关情 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
二、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 赏春景 听春声 寻美点
课 时 作业 类型 作 业 内 容 呈现 形式 能力 层级 完成 时间 设计意图 作业评价
主体 标准
第 一 课 时 预习 作业 1、春天孕育着崭新的希望,春天展现了美丽的世界,春天汇 聚着缤纷的色彩。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绘春、赞春的诗文。你 知道有哪些描绘春天的诗文?请你搜集一下,准备在课上分享 一篇你最喜欢的诗文。 1 书面 作业 综合 约 10 分钟 1 设计意图:本题意 在引导学生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锻 炼学生搜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 学生 自评 1 搜集正 确信息 书写美 观。
基础 作业 2、春天的景色真是太迷人了,可有几个生字朋友却迷路了, 请你帮它找回拼音好吗? 酝酿 ( ) 应和 ( ) 抖擞 ( ) 嘹亮 (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 描绘的春景,你最喜欢哪一幅春景?说说你的理由。有兴趣的 同学拿出纸和笔把你喜欢的春景图画出来。 2 书面 作业 3 朗读 口头 练习 识记 理解 约 10 分钟 2 设计意图:识字写 字是阅读与写作的 基础,本题意在训 练学生扎实的语言 文字功底。 3 设计意图:引导学 生通过朗读体会课 文写景抒情的美 妙,提高朗读能力 和欣赏能力。鼓励 学自自由发挥,尊 重学生的感受。绘 画春景图可以开阔 视野,活跃思维,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能力。 学生 互评 2 书 写 正 确美观 3 朗读有 感情流 畅感知 准确表 达 流 畅
5
第 二 课 时 提升 作业 4、认真阅读课后补白“比喻”,再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画面, 并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 (1)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斟词:此句中“闹” 字极富表现力,让人联想到宋祁《玉楼春 ·春景》中的名句“红杏枝头 春意闹” ,请说一下“闹”字在该句中的表达效果。) (2)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酌句: 两个“盼望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朗读时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 (3)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 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酌句:加点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 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 4 书面 作业 鉴赏 评价 约 12 分钟 4 设计意图: 引导学 生斟词酌句训练语 感,增强文学欣赏 能力。不仅要理解 词句的显性意义, 更要挖掘它们的深 层内涵。 教师 评价 4 能结合 提 示 正 确理解 文意, 流畅表 达。
积累 拓展 作业 5、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 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学法导航:在朗读文章 时,对需要强调的词语要加以重读,一般用着着重号“ · ”标示;停 顿,用“v”标示,不限于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 标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 顿。) 5 朗读 背诵 作业 理解 应用 约 10 分钟 5 设计意图:通过学 法指导,进一步训 练学生朗读能力, 积累精彩语言,进 一步感悟大自然的 美。 学生 互评 5 能根据 文 意 正 确标注 重音和 停 连 能 正确有 感情流 畅 的 朗 读。
第 三 课 时 积累 拓展 作业 6、课文结尾运用三个比喻句,高度赞扬了春天的新、美、力, 请你仿照这三段,发挥想象,以“秋天”为本体,写出三个比 喻句,构成排比,来赞美秋天。 6 书面 作业 表达 应用 约 10 分钟 6 设计意图:创设具 体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想象,搭建语 文与生活的联系, 再 借 鉴 文 章 的 写 法,训练其书面表 达能力。 教师 评价 6 能结合 提 示 正 确理解 文 意 , 流畅表 达。
合作 探究 作业 (选做) 7、这篇散文就像春天一样美丽,驻足文本,沉浸其间,你探 寻到了哪些“美”?请你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寻觅吧! (学法导 航:可以从语言、 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7 探究 作业 口头 表达 表达 探究 应用 约 12 分钟 7 设计意图:鼓励学 生合作探究,有利 于活跃学生的思 维,激发学生主动 进取的意识,也鼓 励有创意的表达。 教师 评价 7 探寻美 点 、 语 言表达 流 畅 同 学间合 作 学 习。
第二课时 山水泉城 温晴如春
课 时 作业 类型 作 业 内 容 呈现 形式 能力 层级 完成 时间 设计意图 作业评价
主体 标准
第 一 课 时 预习 作业 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你的印象中冬天 也是这样吗?冬天又有哪些特别的景物呢?朗读课文,看看老 舍笔下的冬天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有什么不同?请你借助相关 书籍、网络,搜集有关济南的地理位置、历史、气候特点以及 代表性景物来解疑释惑吧!此外,再搜集一下老舍与济南的关 系,为老舍建立人物档案,共同感受济南这座古城的魅力 。 1 书面 作业 综合 约 15 分钟 1 设计意图: 意在 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通过 自主运用信息技 术搜集、整合材 料获得知识,培 养现代社会所需 要的语文素养。 学生 自评 1 搜集的 材料正 确、丰 富,书 写 美 观。
人物档案
原 名 : 笔 名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主要成就 : 代表作品 : 创作风格 :
老舍名言 :
6
基础 作业 (
) )
) (
(
(




) (
) )
) (
(
(




) 2、朗读课文,相信你一定对济南的冬天留下了一些印象,请 你先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再从中任意选择三个词语,尝试着向 你的同学描述济南的冬天。 (
)
)
)秀 气 ( 空 灵 ( 2 书面 作业 口头 练习 识记 约 5 分钟 2 设计意图: 任意 选择词语来描述 课文内容, 既训 练学生的口语表 达能力,也训练 了学生感知文学 作品的能力, 同 时考察了对词义 的理解。 学生 互评 2 书写正 确美观 口语表 达流畅
第 二 课 时 基础 作业 3、请认真阅读课后补白“比拟”部分,再品析下列语句,体 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 1)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 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 准保暖和 。 ” (2)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 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 界 3 书面 作业 鉴赏 评价 约 8 分钟 3 设计意图: 此题 意在品味语言, 增强语感,训练 文学欣赏能力。 教师 评价 3 能从修 辞的角 度正确 理解文 意,流 畅表达
提升 作业 4、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 3 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 读给你的同学听,互相交流评价。 (朗读技巧:对需要强调的词语 要加以重读,一般用着重号“. ”停顿,用“V”,连接,用“⌒”) 4 朗读 作业 理解 应用 约 10 分钟 4 设计意图: 此题 意在进一步的训 练朗读技巧,掌 握重音和停连的 方法, 以增强良 好的语感, 同学 间互相评价有利 于发现不足。 学生 互评 4 能正确 标注重 音和停 连能有 感情流 畅的朗 读。
思考 探究 (选做) 5、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 言能如此优美?与《春》有什么异同之处。 5 口头 作业 探究 表达 应用 约 8 分钟 5 设计意图: 两篇 文章都是文质兼 美的散文, 既有 共性也有不同, 本题意在训练学 生的求同思维, 并为写作积累经 验。 教师 评价 5 能从感 情、修 辞、结 构、描 写等角 度展开 比较。
第 三 课 时 实践 作业 二选一 6、活动 1:《济南的冬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济南的小 山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暖和,请仔细观察你家乡 秋天的代表性景物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做到情景 交融。 (200 字左右) 活动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同学们来济南,追随老舍 的足迹,请你写一段导游词,在班里当一次小导游。 (温馨提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参照课文,利用上课前搜集有关济南 的地理、历史、文化、景点特色等资料,多方面的介绍济南) 6 活动 1 书面 作业 活动 2 书面 作业 口头 作业 探究 表达 应用 活动 1 约 16 分钟 活动 2 约 22 分钟 6 设计意图: 此题 活动一重在训练 学生的书面表达 能力,将阅读所 得转化为写作所 能,是阅读的迁 移与深化 。活动 二不仅训练了学 生的书面表达能 力,还拓宽了语 文学习和运用的 领域,锻炼了学 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 评价 6 活动 1 能正确 运用修 辞,抓 住景物 特征, 把对家 乡的热 爱充分 表达出 来。 活动 2 搜集材 料,按 照顺序 介绍景 点,语 言流畅 解说正 确仪态 大方。
7
周期 性作业 7、老舍先生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又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创作了大量的话剧和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了那时那地的社会 风貌习俗,也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祖国命运的忧 思,地道的京味语言,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进行 整本书的周期性阅读。 (温馨提示: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做好读书笔记,可以和同学分享阅读 感受,也可以开展专题探究,还可以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 品来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力量。) 7 口头 作业 书面 作业 综合 不限 7 设计意图: 通过 整本书的阅读来 积累语言材料, 同时让学生感受 经典名著的艺术 魅力,丰富自 己 的精神世界。 学 生 互 评 教 师 评价 7 书 写工 整 , 理 解 分 析 有 理 有 据 表 达 流 畅 , 观 点正 确 , 探 究 广 泛
第三课时 品雨韵 悟雨情
课 时 作业 类型 作 业 内 容 呈现 形式 能力 层级 完成 时间 设计意图 作业评价
主体 标 准
第 一 课 时 预习 作业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中的旁批来思考预习。 2、朗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找出你喜欢的词句、有 疑难的词句,学做一点批注。 1、2 书面 作业 综合 约 12 分钟 1、2 设计意图:意在 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尝 试用批注法来 欣赏文学作品。 学生 自评 1 能尝试从 内容、写 法、疑惑 等任意角 度 来 批 注,符合 文意,书 写美观。
基础 作业 3、找出描写四季的雨的词句,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要求要运用到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若干个词语。 3 书面 作业 口头 作业 识记 理解 表达 约 6 分钟 3 设计意图:通过 总结雨的特点, 提升学生概括、 提取信息的能 力,同时积累课 文中的优美词 语,在具体的语 用环境中锻炼 学生的表达。 学生 互评 3 能根据四 季的雨的 特点来分 析,符合 课 文 内 容,词语 运 用 正 确,表达 流 畅 。
(1) 春雨 (2) 夏雨 (3) 秋雨 (4) 冬雨 词句 特点 词句 特点 词句 特点 词句 特点
8
第 二 课 时 基础 作业 4、朗读课文,根据《春》一课所学习的朗读方法,给你喜欢 的段落标注重音和停连,能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 (朗 读技巧:对需要强调的词语要加以重读,一般用着重号“. ”停顿用 “V”,连接用“⌒”) 4 口头 作业 书面 作业 理解 分析 运用 约 15 分钟 4 设计意图:意在 进一步训练学 生朗读能力,积 累精彩语言,增 强语言的表现 力。 教师 评价 4 能根据文 意标注重 音和停连 能正确、 有感情、 流畅的朗 读、背诵。
5、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请从 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 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 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 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请从感官的角度进行赏析) (3) 请从“联想”和“想象”的角度赏析,试着给课文第 4 段做批注。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 “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5 书面 作业 鉴赏 评价 表达 约 15 分钟 5 设计意图:此题 意 在 品 味 语 言,增强语感, 训练文学欣赏 与评价能力,同 时巩固做批注 的方法。 教师 评价 5 能从提示 的角度正 确理解文 意,流畅 表达。
6、文章结尾“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请结合全 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雨”这一形象的? 6 口头 作业 分析 概括 综合 表达 约 6 分钟 6 设计意图:本题 在前两题的基 础上,进一步激 发学生的思考, 深化对文章的 理解。 教师 评价 6 能从自然 形态和主 观情感的 角度认识 “雨” , 鼓励有创 意的表。
积累 拓展 作业 7、请认真阅读课后补白“名词”部分,用“— ”划出第 6 自 然段中的名词。 7 书面 作业 8 阅读 作业 探究 表达 应用 7 约 3 分钟 8 时间 不限 7 设计意图:阅读 课后补白的知 识点,强化学生 对词性的理解。 8 设计意图:意在 培养学生的阅 读能力和审美 情趣,提高语文 的素养。 学生 互评 学生 自评 7 划分 正确 8 能初步感 知刘湛秋 的心灵世 界探究诗 人的文风 人品。
8、作者是诗人,本文极富诗意,有余力的同学读几则刘湛秋 的作品,感知诗人的心灵世界,也可感悟为文之道,以文化人。 (选做)
9
第四课时 读经典之韵 品诗词之美
课 时 作业 类型 作 业 内 容 呈现 形式 能力 层级 完成 时间 设计意图 作业 评价
主体 标 准
第 一 课 时 预习 作业 1、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优秀的诗歌更是灿若星辰。请同学们课 前借助工具书和信息媒体技术搜集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了解 本课的诗人、生平经历及创作诗歌的背景,下节课轮流当小老 师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 1 书面 作业 圈点 勾画 作业 综合 约 10 分钟 1 设计意图:锻炼 信息检索的能 力,增强学生的 自信。激发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 自评 1 搜集的材 料正确、 丰富,初 步了解诗 意。
基础 作业 2、为下列字词释义并在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 (





)(1) 临 (2) 碣石 ( ) (3) 子规 (4) 竦峙 ( ) (5) 杨花 (6) 澹澹 ( ) (7) 客路 (8) 昏鸦 ( ) (9) 断肠 ( ) (10) 天涯 (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百草/丰茂 C、枯藤老/树昏鸦 2 书面 作业 3 书面 作业 识记 理解 约 5 分钟 2 设计意图: 识 字、积累字词释 义,更好地理解 诗意。 3 设计意图:训练 学生朗读能力 和理解诗意能 力。 学生 互评 2、3 书写正 确美观
4、根据提示填空。 (1)读诗歌,我们深深地感叹:有了第一等的襟怀方才有第一等 的诗歌。曹操在《观沧海》里引吭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 , ”,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 立业的宏伟抱负。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 ”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 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3)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 “ , ”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 致,而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 “ , ”则写尽了秋天的肃 杀之气。 (4)在古代,诗人常常借飞鸟来表情达意。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中的“乡书何处达 ”,用雁儿送信抒发了 对家乡的思念。 4 书面 作业 理解 应用 约 3 分钟 4 设计意图:意在 引导学生对诗 意的理解,感知 文本的能力。 学生 互评 4 书写 正确 美观
提升 作业 5 、下面是学校正在筹建的文化长廊,请你来参与吧! (1) 在“文化名人展厅”中有一道古代文化名人“名”与“字” “号”的搭配,请你来帮忙搭配。 5 书面 作业 识记 理解 分析 综合 应用 约 12 分钟 5 设计意图:立足 真实的语用环 境,了解古代文 化的灿烂,提高 学生综合的语 文素养,在语用 中传承文化,热 爱祖国文化。 学生 互评 教师 评价 5 书写分类 正确,符 合对联的 要求、符 合古诗的 内容,语 句通顺。
文化名人 曹操 李白 王昌龄 马致远
名人的字∕号
A 少伯 B 东篱 C 孟德 D 青莲居士 (2) 在“古人出行工具展厅”中有几句诗,请你来填写古人是 如何出行的吧! A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B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 C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 ) (3) 漫步在“古诗苑展厅”,佳作如林,请你将本节课的四首 古诗来分类。
诗题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 ·秋 思》
内容
体裁
10
第 二 课 时 基础 作业 6、请展开想象,说一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怎 样的景象?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6 口头 作业 理解 鉴赏 约 5 分钟 6 设计意图:此题 意在让学生揣 摩语言,训练语 感,提高鉴赏古 代诗歌的能力。 教师 评价 6 能在诗的 基础上融 入想象语 言优美、 表 达 流 畅,能从 对偶的角 度鉴赏诗 句。
7、用你最擅长的书法来默写这四首诗歌。 7 书面 作业 识记 约 8 分钟 7 设计意图:诗题 用不同形式的 书法给学生示 范引领,让学生 来积累古诗词 名句名篇,感受 中华文化的丰 厚博大,弘扬和 传承文化,建立 文化自信。 学生 自评 7 默写正确 书写美观
综合 实践 作业 三选一 8、活动 1:从四首古诗里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用来朗诵,并 作为班会活动,举办一次班级诗歌朗诵会。 活动 2:诗歌是凝固的音乐,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在音乐 课上,根据音乐教师的指导,进行诗歌演唱比赛。 活动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一体,请你给最喜欢的 一首诗歌配插图,用书法字题字,并在美术课上, 由美术老师 指导修改,在班级评选张贴。 8 活动 作业 探究 应用 时间 不限 8 设计意图:通过 多样化的活动 拓宽语文学习 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 学习,使学生在 不同的学习方 法中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初步 获得现代社会 所需要的语文 素养。 学生 互评 或 班级 展示 8 能根据文 意正确标 注重音和 停连能正 确、有感 情、流畅 的朗读。
探究 作业 9. 请你从这四首古诗中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意象,搜集与该意 象相关的诗句,探寻其文化内涵。 例如: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怀远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 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9 探究 作业 探究 分析 综合 时间 不限 9 设计意图:积累 常见意象,透过 意象来看诗歌 的意义建构与 规律,感受中国 诗歌文化的魅 力。 学生 互评 教师 点评 9 能结合具 体的诗句 有理有据 的说出意 象的文化 内涵,表 达流畅, 声音洪亮
11
第五课时 用心观察,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业 内容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片段写作。正值九月,由夏入秋,天气渐凉, 自然景物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穿戴也不一而足,请 你选择家中的盆栽植物或者小区中的花草树木,选定一种植物,有目的的凝视观察一周,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 变化,题目自拟。
作业 支架 七年级的学生对熟悉的场景、人物、事情,都有印象,有话可说,但是要让学生提笔写作,却又不知如何下 笔,教师通过写作指导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难。 1、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植物,用心观察一周,并设计一份简表见附 1 ( 表 5-1 观察记录表 ) ,记录自己观察的 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2.根据写作的需要,要凝视观察,用心感受景物的变化,可以从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文中吸取营养,并借鉴写作 方法。 3.关注植物的季节性特征,发挥联想, 由“形”思“神” ,通过外在的形态揣摩其生命状态以及“内在性格” 。 并由此及彼地联系社会现象的启示、人生经验的感悟,点明某种道理或规律。 4.教师可以展示范文或自己的下水文,或与学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写,会写,乐于表达。
作业 时间 40 分钟,力求当堂完成
评价 设计 自 评:写完之后, 自己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是否抓住了景物的变化。 师 评:以等级的形式评价学生的作文。评语要及时反馈,有针对性,以鼓励为主,委婉的指出不足。 学生互评: 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和写法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优点和不足,推荐优秀习作。 师生互评:从小组中推荐优秀习作和待改进习作,运用投影,师生共同指出问题并研讨,进一步完善。 评分标准:见附 2 (表 5-2 作文评价量表)
设计 意图 依据单元所学,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素材。并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写 作手法进行实操,写一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热爱写作,切实提高学生 的语文综合素养,也体现了单元读写的一致性。
附表 1 :表 5-1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气候条件
观察地点 周围环境
观察要点 观察角度 形状 颜色 声音 味道 质地 ...
整体
局部
联想想象
内心感受
...
附表 2 :表 5-2 作文评价量表
A B C
1.能多角度的描写景物的形状、颜色、 气味、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1 基本能描写景物多方面的 特征 1. 只能描写景物某一方面的特 征
2.能写出景物在不同季节、时间、地 域条件下的变化,突出动态特征。 2.基本能写出景物的变化, 特点不突出。 2.没有写出景物在不同季节、时 间、地域条件下的变化,突出动 态特征。
3.能写出景物的内在神韵,立意深刻 3.基本能写出景物的内在特 点,立意一般。 3.没有写出景物的内在神韵。
4.能恰当的运用修辞,引用古诗文。 4.运用了修辞,但表达不够 恰当。 4.没有运用修辞,没有引用古诗 文。
5.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卷面整洁, 书写美观。 5.语句较通顺,有个别错别 字,卷面较整洁,书写工整。 5. 语句不通顺,有较多的错别 字,卷面不够整洁,书写潦草。
12
六、单元检测作业
( 一) 单元检测作业的设计指导思想
1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现教材要求。
2 、结构合理,知识点考察全面,体现基础性与适切性。
3 、基本知识的把握与能力的发展并重。
4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面向全体学生。
5 、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
题序 类型 对应单 元目标 对应学 实际难度 来 源 完成 时间
易 中等 难
第一 部分 一 填空 1 识记 √ 选编 40 分钟
二 填空 5 识记 √ 改编
三 1 填空 4 理解、识记 √ 原创
2 简答 6 理解、分析 √ 原创
3 填空、简答 6 理解 √ 原创
4 选择题 2 理解 √ 原创
第二 部分 一 填空 7 应用 √ 原创
二 写作 8 综合应用 √ 原创
(三) 单元检测
第一部分 赏四季皖景
班级开展了“魅力安徽,且赏且吟”的综合性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一、小安同学学习了四季之景的美文后,结合家乡的景物写下了一些感想。但她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请你帮帮她。
(

)自强不息的冬小麦企盼生机勃勃的初春,它要用冬天贮蓄的力量期待那喷薄而出的瞬间:知知不休的鸣蝉迷恋娇阳如火的
盛夏,它要与过往 jué 别,用 (A.炽热 B.炙熬)的情来迎接三个月的绚烂;暗香浮动的桂花垂青秋高气爽的九月,
它要让天地生灵在美不胜收的辽阔与豁达中叹服感慨;傲霜踏雪的黄山松则钟情白雪皑皑的寒冬,它一定会用 jié 然不同的
态度去诠释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1) 给加点字注音。 贮 ( ) 蓄
(2)结合语境中,请在 处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ué ( ) 别 jié ( ) 然不同
(3) 请你帮小美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 ) 改为 ( )
【答案】 (1) zhù
(2) A
(3) 诀,截
(4) “娇”改为“骄”
【考察点】常用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
【试题解析】
(1))贮蓄:储存,积聚。贮:储存,积存,读音为 zhù , 故答案为:zhù 。
(2)炽热:极热,温度极高; (情绪等)热烈。炙热:像火烤-样的热,形容极热。句中形容感情,故选择 A“炽热”。
(3) 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诀:分别(多指不再相见)。注意偏旁别写错。截然不同: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截 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注意“截”字笔画易写错。故答案为: 诀;截。
(4) 骄阳是指酷烈的阳光。
【设计意图】
(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字音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识记。做这类题,就得注意平时积累容易读 错的字和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识记。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做选词填空的题,既要注意词语表达的意思,近义词的区别(从词语使用的范围,感彩,语义表 达的轻重等角度辨析),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3)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 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4) 本题考察对字义的理解。
13
二、小徽的家乡靠近江边,多水,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水之美,小徽特地搜集了有关“水”的古诗文句子,请你帮她一起 完成表格吧!
水之美
水之态 水之诗 水之韵 水之思
江 (1)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之水 千百年来, 流水不息, 诗行不缀, 情思不止。
河 大漠孤烟直, (3) 。 王维《使至塞上》 豁达之水
湖 (4)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静谧之水
海 东临碣石, (5) 。 曹操 《观沧海》 (6) 之水
溪 杨花落尽子规啼, (7)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牵念之水
潭 (8) ,不及汪伦送我情。 (9) 《赠汪伦》 深情之水
我的发现:古往今来,表示“水”的名称都是用偏旁“ ”,虽然都与水有关,但是韵味不同。 我的探究:水,润泽了生命,启迪了情思,是最寻常的,却又是最富有智慧的,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吧。 1.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远水不救近火。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水滴石穿。 A 人要懂得回报感恩。 B 君子交往,平淡如水,不为名利。 C 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 D 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答案】 (1) 潮平两岸阔 (2) 开阔 (3) 长河落日圆 (4) 湖光秋月两相和 (5) 以观沧海 (6) 磅礴
(7) 闻道龙标过五溪 (8) 桃花潭水深千尺 (9) 李白
我的发现: “三点水“”或者“氵”。
我的探究:1.A 2.D 3.B 4.C
【考察点】关注“水”有关的古诗句、名言,对水各种形态的理解,对古诗中“水”意象的体会,对意境或情感的理解;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和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试题解析】
(1) 潮平两岸阔 ( 一般性默写)
(2) 开阔 (理解诗句中表达的潮水涨满,两岸与江面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的意境。)
(3) 长河落日圆 ( 一般性默写)
(4) 湖光秋月两相和 ( 一般性默写)
(5) 以观沧海 ( 一般性默写)
(6) 磅礴 (理解诗句中展现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景象。)
(7)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所写的友人去被贬之地路途遥远,经过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 条溪流,合称五溪。)
(8)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一般性默写)
(9) 李白(文学常识)
我的发现: “三点水“”或者“氵” 。 (理解汉字的构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义”)
我的探究:1.A 2.D 3.B 4.C (1。抓住“恩”和“报”两个关键词理解。2.抓住“水”和“火”的关系,再看不救,意思 就很明显了。3.抓住“淡”是平淡之意来理解。4.抓住“滴”有日夜不停坚持之意,“石穿”是“滴”的结果。学生要了解日 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言俗语,懂得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察古诗文的相关知识,包括默写和理解性填空。要求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过程当中背诵积累、正确书写、理解 概括。平时要经常性的加强记忆,明确“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要注意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在学习方 式上强调学生能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式的学习,把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再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泾县的桃花潭水倒映着深情,宏村的溪水美如画,大美安徽,处处即景。小皖所在的班 级准备围绕“四季之花”为主题制作一期校本教材,分为“春之花”“夏之花”“秋之花”“冬之花”四个单元。请按要求完 成下列任务。
1、 [配一配]下列四幅图是四个单元的封面图,请在方框内给它们配上符合身份的诗句 (上下两句即可) 。
14
【答案】 (1) 示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 示例: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3) 示例:秋风扫净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
(4) 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考察点】古诗积累。
【试题解析】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及相关古诗的积累。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古诗积累。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 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 文。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游弋、翱 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2、[赏一赏]有位负责“夏之花”单元的同学,在为单元写材料作品时引用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请你从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角度为这一句赏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答案】示例: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既写出 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 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考察点】夸张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试题解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中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之多,一眼望去,与天相接,天地连成 一片,与此同时,池中的荷花又与天空中的太阳相映衬,展现了壮观且开阔的景象。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语文学习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悟出美妙之处。让学生 在遇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
3、[做一做]作为“春之花”单元的负责小组长,请你带领你的小组成员一起查阅课外书籍或利用信息媒介制作第一篇花的 小卡片。
花名:桃花 介绍
(1) 拉丁学名: ① 界: ④ 目: ⑦ 原产地: ② 门: ⑤ 科: ⑧ 花期: ③ 纲: ⑥ 属: ⑨ 种: ⑩
(2) 常见种类: ① 生态环境: ② 繁殖方法: ③ 作用/用途: ④
(3) 花色: (运用修辞手法) (4) 花香: (调动多种感官) (5) 花形: (运用联想、 想象或动静结合的手法) (注:按要求描述)
(6) 与桃花有关的诗句:
(7) 古诗中桃花的意象:
【答案】
(1) ①Prunus persica ②中国中部、北部 ③3-6 月份 ④植物界 ⑤被子植物
⑥双子叶植物 ⑦蔷薇 ⑧蔷薇 ⑨李 ⑩桃
(2) ①白碧桃、红碧桃、绛桃、绿花桃、垂枝碧桃、寿星桃、紫叶桃
② 性喜光,要求通风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涝,如受涝 3~5 日,轻则落叶,重则死亡。耐寒,华东、华北一般可
露地越冬。
③ 桃花繁殖以嫁接为主,多用切接或盾形芽接。
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
(3) 示例:那盛开的桃花,像是一片片胭脂,又像是一团团云霞。
(4) 示例:散出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粉色的,又带着一丝甜味。
(5) 示例:桃林蓓蕾初绽,密密的枝丫上好像挂满了银色的微型灯泡,串串洁白的花苞珍珠似的闪耀。展开的花瓣儿里一 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色的尖尖,调皮地探出头。
15
(6) 示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7) 示例:诗人春之情结;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作为达官贵人、负心男子的象征,表达诗人对他 们华而不实、爱情不忠的鞭笞;作为悲愁苦恨的陪衬,强化了人的悲剧命运。
【考察点】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积累;古代诗歌中意象的探究。
【试题解析】
(1) (2) 利用书籍和信息媒介查阅资料并且适当处理信息。
(3) (4) (5) 首先要明确花色是有白、粉红、红等色,变种有深红、绯红、纯白及红白混色。气味较为淡雅是淡淡的芳 香。花瓣的形状为椭圆形,向四周张开,花瓣的边缘有小锯齿,两面都很光滑。然后按照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和通感。
(6)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及相关古诗的积累.
(7) 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在古代诗歌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桃花独树一帜,占尽风 光。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文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 诗词中,使“桃花”具有“春天的使者,美人的意象,悲情的象征以及桃源的意象” ,作为中国人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 世世代代承袭相传。要求要根据诗句把握诗人通过桃花所表达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 的基础上去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动手,真正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4、 [读一读]
老师组织全班学生朗读自己为花儿们写的文章,作为“春之花”的小组长,你已经选好了朗读内容,请你运用之前所学的 朗读技巧给你朗读的部分做上标注,再向同学们展示。 (朗读技巧:对需要强调的词语要加以重读,一般用着重号“. ”标示, 停顿,用“V”标注,不限于标点处,连接,用“⌒”标注,)
朗读内容:
这么多的迎春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瞧,那一簇簇的迎春花,有的密密麻麻的挨在一起, 像在一起聊天,有的三三两两的挨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枝丫中只有一朵花,让我想起"一枝独秀”这个成语。
【答案】
这么多的迎春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你瞧,V 那一簇簇的迎春花,有的 V 密密麻麻的
挨在一起,像在一起聊天;有的 V 三三两两的挨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 V 枝丫中只有一朵花,让我想起“一枝独秀”这个成语。
【考察点】朗读能力。
【试题解析】
上面的朗读符号所示:. ”重音,V 停顿,拖音。开头的“这么多”和中间的“只有”要字字重读,两个“看看”叠词 要处理得轻缓而情深,将人的注意力拉过去。“很美”和“也很美”和“那一簇簇”读重音,直接表达了迎春花的多和美丽。 “瞧”字重读,同时停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镜头转移。“挨在一起,像在一起聊天”和“挨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都采用连读, 呈现出迎春花姑娘们热火朝天的开茶话会的场面,生动活泼。借助朗读符号的标注,将全篇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组织 起来,便将朗读提升为美读。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朗读是最经常、 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 学生朗读少了,直接影响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加强学生朗读的能力。
第二部分 识徽州人物
安徽著名文学家吴敬梓写人可谓一绝,为此班级开展了“向徽州名人学写人”的习作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一、按要求填空。
[步骤一]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对中举前的范进描写: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广 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结论:属于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外貌描写,抓住外貌 方面来写。
[步骤二]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对老相公周进的描写: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 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
结论:人物外貌描写要按照一定顺序,或整体到局部,或局部到整体。示例中局部描写按照 的顺序。
[步骤三]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对夏总甲的描写:正说着,外边走进来一个人,两只红眼边,一副铁锅脸,几根黄胡子, 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和众人拱一拱手,就一屁股坐在上席。
结论:人物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示例中夏总甲的特征是 。
[步骤四]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描写: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到三更鼓,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 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
结论:人物外貌描写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示例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二、向徽州名人吴敬梓学写人物外貌描写。
运用活动一中学到的知识尝试写一写新学期你交到的朋友吧。 (200 字左右)
16
【答案】
(步骤一) 容貌、服饰等内容
(步骤二) 由上到下
(步骤三) 好熬夜酗酒,地位低,嚣张跋扈
(步骤四) 比喻
【考察点】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试题解析】
(步骤一) 句子中“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是从容貌、服饰对范进进行外貌描写的。
(步骤二) 句子中描写周进按照头上戴的,身上穿的,右边袖子,鞋子的顺序,从上到下抓住了他得特点,使周进的形象 就变得立体了。
(步骤三) 眼边之红,勾勒出他熬夜酗酒形象,借助他锅铁色的脸,表示出他处于官场的边缘,需要屁颠颠的风里来雨里 去,几根黄胡子暗示了年龄,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显示出地位低,就一屁股坐在上席看出他的嚣张跋扈。
(步骤四) “骨瘦如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显示了严监生的状态。
【设计意图】
写作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一部分,但一定要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所以,开头引导学生作文写作结构还是很有必要 的。其次,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以讨论的形式,寻找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讲,经过一番研讨,原来写作文就这么简 单了,从而达到从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评分标准
分项分等级评分标准
项目 A B C D E
内 容 评 分 标 准 突出人物 形象特点 中心明确 感情真实 内容充实 比较突出 人物形象特点 中心较明确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基本体现人物 形象特点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比较具体 勉强体现人物 形象特点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不具体 不能体现人物 形象特点 中心尚明确 内容不具体
表 达 评 分 标 准 表达方式 运用得好 结构合理 语言流畅 表达方式 运用得好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语句通顺 表达方式 运用基本合理 结构完整 层次基本清楚 语句较通顺 表达方式 运用有缺陷 结构基本完整 层次不清楚 语句基本通顺 表达方式 运用很差 结构不完整 语病较多
卷面书写要求及得分标准
A B C D
使用规范通行的汉字 字体端正、匀称书写、 标点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使用规范通行的汉字 字迹清楚、标点格式 正确、卷面整洁 字迹较清楚、有多 处错别字和标点错 误、卷面较整洁 字迹潦草、错别 字、标点错误多 卷面脏乱
七、作业设计反思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业设计了预习作业、基础性作业、提升作业、积累拓展性作业、思考探究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单元检测六个板块,主要意图如下:
1 、立足单元整体,进行有效练习。本单元围绕在诵读中品味四季美景,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意和作者的情感来设计,训练了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体会文字表达的魅力,在品读优美的诗文中陶冶情操,获得审美的感受,把课内和课 外相结合,把语文与美术、音乐、绘画、旅游,等领域相结合,把课前与课后相贯通,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2 、依据课标紧扣课本,结合新课程理念,从实际生活出发,了解语文学科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贴切 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设各种活动,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 、设计要体现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课标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 素养都得到发展。 ”因而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本单元设计的预习作业和基础性作业面向的 是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了选做作业的设计,针对有兴趣爱好的同学进行了活动设 计,这样既能保证每位学生基本能力的发展,又能对学有余力者进行有效的能力提升。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加 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目的。 评价主体多元化,也能让学生找回自信,享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全面的发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