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提高由意象入手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作者介绍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
解题:登高
登高习俗: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为吉祥之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赏菊、佩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朗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风格--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 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字,最能体现诗意?
悲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抒写“悲”情的?
思考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各给人什么感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鉴赏首联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意境:雄浑高远而凄凉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内心万分孤独,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
赏析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意译。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必须用形容词或动词短语,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怅惘感伤等。
③手法——写景手法 抒情手法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景、境、手法、情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萧萧
不尽长江
鉴赏颔联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沉郁而悲壮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年,暮齿(晚年)也;
多病,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八
可
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鉴赏颈联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鉴赏尾联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小结